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阅读答案
《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原文阅读
1929年,冼星海来到素有世界音乐文化中心的法国巴黎学习音乐。他靠在餐馆跑堂、在理发店做杂役等维持生活,在塞纳河畔梧桐树下几次晕倒,险些被法国警察送进陈尸所。1934年,他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师从著名提琴家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杜卡斯,学习作曲兼学指挥,写下了早期作品《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风》等。他曾是该班几十年来的第一个中国考生,由于衣着不够华丽,险些被法国门警所阻而不得入考场。考试后,主考老师杜卡斯代表全体评委宣布:“我们决定给你荣誉奖,按照学院的传统规定,你可以自己提出物质方面的要求。”冼星海只说了“饭票”两个字,就再也说不出话来了。
冼星海在西方求学期间,饱受西方列强对弱小民族的歧视。1935年夏,他谢绝了巴黎音乐学院的高薪挽留,回国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回国途经伦敦时,英国海关竟不准他入境,被扣几个小时。回国后,他曾指挥上海工部局的管弦乐队演奏贝多芬《第八交响曲》,可这个乐队从指挥到演奏者却没有一个中国人。他深切体会到民族受压迫的苦难,从而走上追求革命的道路,并以音乐发出了解放的呐喊。回国后不久,他便参加了上海学联到郊区的救亡宣传活动。国民党当局派保安队到现场阻止学生,对峙时剑拔弩张。这时,青年诗人塞克把自己写的一首诗交给冼星海。冼星海怀着满腔激愤,朗诵了两遍,倚墙只用了5分钟就写出曲谱——“枪口朝外/齐步前进/不伤老百姓/不打自己人/……”这首《救国军歌》当场在学生中唱响,随后在场的老百姓甚至连保安队的士兵也跟着唱,很多人边唱边流泪。
抗战爆发后,他参加了洪深领导的上海演剧第二大队,深入田间地头、工厂矿井宣传救国救亡。不久,他又到武汉,进入周恩来、郭沫若领导下的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他创作的《游击军》、《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歌曲深受人民喜爱。1938年冬,冼星海奔赴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延安“女大”兼课。在延安没有一架钢琴的情况下,他完成了一生中主要作品的大部分创作,而且为党培养出一大批音乐干部。在鲁艺,他负责音乐理论、作曲的主要课程,还教授音乐史及指挥。在延安的一年半时间里,冼星海与聂耳一样,把音乐当成争取大众解放的武器,人民也在歌声中永远记住了他们。
1939年5月在延安的艰苦条件下,党中央决定每月给冼星海15元津贴,而当时朱德总司令每月津贴才5元。冼星海因劳累和营养不良,他的肺病日益严重,战争结束时,他虽回到莫斯科治疗,却未能愈痊,于1945年10月在克里姆林宫医院病逝,年仅40岁。他去世后,延安各界为其举行了追悼会,纪念这位杰出的音乐家。毛泽东亲笔题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致哀”。1999年11月,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阿拉木图市的弗拉基米尔大街被命名为冼星海大街。江泽民同志访哈时还到冼星海当年的故居凭吊,表达了中国人民对这位杰出的音乐家的永久怀念。
(选自2007年2月《热血中华》,有改动。)
《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阅读习题
1. 冼星海的音乐道路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请作简要概括。
2. 本文在冼星海的一生中,重点选择了他1935—1940年的一段经历来叙写,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回答。
3. 文章结尾如果到“(冼星海)于1945年10月在克里姆林宫医院病逝,年仅40岁”处就结束,仍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但原文又增加了部分文字。试分析这样结尾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4. 有人说,现在是一个多音乐“人”而少音乐“家”的时代。请你结合文本进行必要的探究,冼星海为什么能成为那个时代的杰出的“人民的音乐家”?
《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阅读答案
1.(1) 早年爱好音乐;(2) 青年巴黎学艺;(3) 学成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2. (1) 作为一个杰出的音乐家,他的主要作品产生于这一时期。(2)写他这一阶段的经历最能突出他的主要品格和全文的中心:冼星海是抗战时期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人民的音乐家”。
3. 原文结尾运用侧面描写。写出不同时代不同的人对他的不同形式的纪念和怀念,更能表现出冼星海对民族革命的贡献及其影响,从而深化文章“人民的音乐家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主旨,突出了中心。
4.(1)①他饱受西方列强对弱小民族的歧视,因此能不为身边各种利益、诱惑所迷惑,谢绝了外国的高薪挽留,毅然回国,将自己的音乐扎根于民族生活的深厚土壤中;
②他深切体会民族受压迫的苦难,具有深远的爱国之情与民族忧患感,能深入群众,深切体会大众疾苦;
③他把音乐当作争取大众解放的武器,让他的音乐展现出民族的力量和时代的精神;一生投身音乐,不懈追求,创作了众多跨越时空的杰出的音乐作品。
看了“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阅读答案”的还看了:
1.《保卫黄河》阅读答案
2.忆冼星海阅读答案
3.七年级语文上册《黄河大合唱》练习题答案
4.艺术生活与同情阅读题答案
5.广东省中考历史同步练习题及答案3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