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宝生的梵学人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黄宝生的梵学人生》阅读材料
黄宝生就读的这届属中国高校首次开设的梵文班。在1960年到1965年的学习中,季羡林和金克木两位先生亲自执教。两位先生当时都才50岁左右,学术成熟,精力充沛,亲自编写教材,讲课中尤其注重语法解析,培养学生细读文本的习惯。
两位先生都热爱文学。季羡林喜欢写散文,是散文家。金克木喜欢写诗,是诗人。喜爱文学的黄宝生,自然会更加自觉接受两位先生的熏陶。教材中有不少梵语文学的名著,尤其是高年级时,选读大诗人迦梨陀娑的作品,让他们充分领略梵语诗歌的语言艺术。
佛教起源于印度,中国大量的佛经都是经由梵文翻译而来;另外,中国没有梵汉辞典,学习、研究梵文的主要参考书、工具书都是英文的;因此,两位先生为了打好学生的基础,除了梵文、巴利文之外,还安排古汉语和英语的相关课程,训练学生掌握这些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临近毕业时,季羡林和社科院的相关研究所联系,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争取适合的工作岗位。1965年,梵文班的学生一毕业,很多人被分配到社科院哲学所、宗教所、历史所,喜欢文学的黄宝生被推荐进了外文所。
后来,就赶上了__。年轻的黄宝生也不由自主地卷了进去,在“炼狱”中经受了痛苦的磨炼。1973年季羡林尚未“解放”,黄宝生在北大一栋学生宿舍楼的值班室找到了他。这次“非同寻常”的问学,季羡林给黄宝生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做学问要从bib-liography(目录学)入手”。这样,在此后几年中,他经常查阅和浏览国内外学者的梵学研究成果,养成了阅读书目的习惯。
1983年到1986年,黄宝生参加了季羡林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印度文学史》的编写工作。其中的梵语文学部分主要由他承担。文学史编写工作结束后,黄宝生开始从事梵语诗学研究,写成专著《印度古典诗学》,于1993年出版。这部著作有填补国内梵学研究中学术空白的意义。
1993年,他接受另一项学术任务:主持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的翻译。《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并称为印度两大史诗。《罗摩衍那》此前已由季羡林先生译出,而《摩诃婆罗多》的规模更宏大,篇幅为《罗摩衍那》的四倍。
其实,这项工作原本由黄宝生的同学赵国华主持。但由于赵国华英年早逝,出版社的领导找到黄宝生,希望他出面主持完成翻译工作。从1993年接手,到2002年完成全书的翻译,十年中,黄宝生作为主持者,除了承担较多的翻译任务外,他还负责全书译稿的校订和通稿,并为每卷译文撰写导言。2005年,约四百万字的《摩诃婆罗多》由中国社科出版社出版,并荣获首届中国图书出版政府奖的殊荣。
当时,有一些青年学者愿意跟随黄宝生学习梵文。想到梵学研究资源丰富,而国内梵语人才稀缺,他觉得自己有必要担起培养后继人才这份责任。2007年至2009年,黄宝生开设了一个梵语研读班。授课过程中,他还为学员们编写了《梵语文学读本》《梵语佛经读本》《巴利语读本》《实用巴利语语法》等辅助读物。近代以来,我国前辈学者都很重视梵汉佛经对勘研究方法,只是由于国内缺少梵语人才,这方面的研究始终未能全面展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有意识地培养梵语人才,但一则人数少,再就是人才成长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绝非一蹴而就。这也是社科院将梵学列为“绝学”的原因所在。“好在,中国的梵学现在呈现向上发展的好趋势,不少年轻人愿意学,好好培养的话,能培养出来一些,这些工作的效果慢慢会显示出来。”这是老年黄宝生感到慰藉的一件事情。
相关链接
莲花奖创立于1954年,是印度政府颁发给本国公民和少数有突出贡献的外籍公民的最高荣誉,涉及与印度相关的文学、艺术、教育等各个领域。印度总统奖创立于1958年,用以嘉奖梵语、巴利语/俗语、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学者的终身成就。
(摘编自《中华读书报》)
《黄宝生的梵学人生》阅读题题目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当黄宝生去北大中文系报到时,出乎意料地被分配到了东语系的梵文、巴利文专
业。作为中国高校首届梵文班的学生,他在北大学习了五年。
B.梵文作为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主要原因是其语法变化复杂,无规律可循,
这导致在中国像黄宝生一样精通梵语的人才寥寥无几。
C.黄宝生的大学同学赵国华不幸早逝后,他出于学术传承和个人友谊的考虑,主动
承担起了主持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的翻译工作。
D. 文本主要以时间为序,向读者展示了黄宝生在梵学领域钻研、奋斗的一生;文中
引用传主的话,既丰富了内容,又增强了真实性。
E.一名普通的梵语学习者,要想成长为一位精通梵语的专门人才,必须经过一个漫
长的过程,所以中国社科院将梵学列为“绝学”。
(2)从文本来看,季羡林、金克木两位先生对黄宝生的梵学研究起到过哪些积极影响?请简要分析。(6分)
(3)黄宝生的一生和梵学结缘,请结合文本概括其在梵学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6分)
(4)黄宝生在回忆当年对自己命运产生决定性影响的专业转变时说这是“命运给予的恩赐”。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也会遇到像黄宝生这样影响一生前途的“意外”,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种“意外”并抱以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黄宝生的梵学人生》阅读题答案
(1)DA(答D给3分,答A给2分,答E给1分;答B,C不给分)
解析:B.“无规律可循”属主观臆断,文中并无此信息。C.“他出于学术传承和个人友谊的考虑”于文无据;“主动承担”说法不对,原文说的是“出版社的领导找到黄宝生,希望他出面主持完成翻译工作”,可见不是自己主动要承担的。E.选项所述只是梵学被列为“绝学”的原因之一。
(2)①学习习惯、阅读方法的培养。两位先生亲自执教,编写教材,侧重语法讲解,培养了其细读文本的习惯;“__”期间,黄宝生向季羡林问学,使他养成了阅读书目的习惯。
②文学的熏陶。选读印度大诗人的作品,让黄宝生领悟了梵语诗歌的艺术,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③语言基础的夯实。大学期间两位先生安排了古汉语、英语的学习,重视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每点2分)
(3)①接受重大学术任务。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印度文学史》的编写工作,承担了梵语文学部分。主持了约四百万字的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的翻译,荣获首届中国图书出版政府奖。
②学术研究成果卓著。从事梵语诗学研究,写成专著《印度古典诗学》,填补了国内梵学研究中的学术空白。凭借在梵语、巴利语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获得印度总统奖和印度政府颁发的莲花奖。
③注重培养人才。开设梵语研读班,为国家培养后继人才。编写了《梵语文学读本》等一系列抽助读物。(每点2分)
(4)①对突如其来的变化,我们应当坦然接受。以大局为重。黄宝生面对专业被调整没有悲观和不满,认为服从国家安排是应该的,后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②陌生、未知的领域,看似前途暗淡,说不定蕴含着人生的机遇和宝藏。黄宝生面对陌生的梵语世界,满怀信心,努力钻研,最终在梵语世界开掘了一片天地。
③人生之路上,只要目标明确,为之努力,“意外”就会转化为成功。从去北大中文系报到被分配到梵语、巴利文专业,到刚毕业不久,就赶上了__,不由自主地卷了进去,再到后来同学去世接受印度史诗翻译。黄宝生面对一次次的“突如其来”都能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将“意外”转化成一个个成功。
④生命中充满了未知的变数,生命因变数而充满挑战和富于色彩。黄宝生在梵语之路上和一次次的“命运给予的恩赐”相遇,每次对他来说都是对生命的锤炼,丰富了其生命的内涵。
看了“黄宝生的梵学人生阅读练习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