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答案大全 > 阅读题及答案 > 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

说说朱生豪的翻译阅读练习及答案

时间: 子文2 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说说朱生豪的翻译》阅读材料

  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集》在中国近代英译汉的历史上,堪称划时代的翻译文献。

  说是运气也好,巧合也罢,重大的文学事件往往令人难以捉摸却必然会发生。朱生豪在他血气方刚时选择了莎士比亚,是莎翁的运气,是中国读者的福气。朱生豪在世界书局出版的他的大译《莎士比亚全集》“译者自序”里说:“历观坊间各译本,失之于粗疏草率者尚少,失之于拘泥生硬者实繁有徒。拘泥字句之结果,不仅原作神味,荡焉无存,甚且艰深晦涩,有若天书,令人不能卒读,此则译者之过,莎翁不能任其咎者也。”这番话有两层意思:其一,这是他调动了全部智慧与心血尝试翻译诗体莎剧后的严肃结论。其二,当时中英某些机构内定了包括徐志摩、梁实秋等人来翻译莎剧,这种行为恐怕深深刺激了默默无闻的朱生豪。以自己短暂的人生体验,尽可能贴近真实地理解并翻译成另一种美丽的文字,只能说是朱生豪的悟性,或者就是他与莎翁的一种默契。

  朱生豪英年早逝是不幸的。但从人生能有几多运道的角度看,他可算应运而生——应中国汉语发展的运道。中国白话文堂而皇之进入文学,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生于一九一二年的朱生豪赶上汉语白话文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整个过程。他的家庭出身让他打下了扎实的古文功底,新文化运动又使他的白话文得到充分的发展。他写过诗,写过杂文,对白话文的使用远远高出一般人。这些都为他的翻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不少人把莎剧当作典雅的译事来做,把莎士比亚的语言当作优美的文体,以为只有用诗体译才能接近莎士比亚,这显然是一种片面的看法。而朱生豪并没有这样做。莎士比亚的戏剧写作用了近三万个单词的词汇量(一般作家充其量五六千),而且为了更富于表达力,他独创了一种属于自己的英语表达形式。面对这样一位富有创造精神的莎士比亚,任何所谓亦步亦趋的翻译,都会让他的剧作大打折扣。莎士比亚一生都在寻求突破,有些剧本全用散文体写作(如《温莎的风流娘儿们》),而有的剧本几乎全用无韵诗写就(如《裘力斯·恺撒》),而有的剧本段落又会使用古老的经典韵律诗,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再用一个什么刻板的尺寸来翻译他的作品,因为这是违反莎士比亚精神的。

  许多赞赏朱译莎剧的人都认为他的译文典雅优美,才气横溢,而我在研读他的译文时却每每被他译文的口语化程度深深折服。显然,朱生豪在探寻一种最大程度上翻译出莎剧的汉语文体。中国的戏剧是唱,而外国戏剧是说。既然是说,那就万万不可脱离口语。因此,他译出了汉语版莎剧的风格,那便是口语化的文体。这是一种很了不起的文体,剧中角色不管身份如何,都能让他们声如其人;人物在喜怒哀乐的情绪支配下说出的十分极端的话,同样能表达得淋漓尽致。我至今想象不出那是五十多年前的译文。要知道,能够熟练地富于创造性地驾驭口语,是运用语言的最高境界。朱译莎剧在解放后没有被淘汰,在很大程度上是顺应了白话文更加大众化(即口语化)的趋势。

  每读朱译莎剧,我都会想到朱生豪与莎士比亚的因缘“实在不浅”。他能把莎剧翻译得通俗易懂而文采四溢,实在是因为他完全理解、吃透并消化了莎剧的缘故。我认为朱译本主要成就有以下几点特别之处:朱生豪提炼出来的口语化译文,是其最大特色,也与莎剧的文字风格最合拍,剧中各类人物的语言都能体现出他们的身份;朱译本中大量的诗体译文,十分珍贵,是译者用改革的旧体诗翻译莎剧中的散文诗的可贵尝试;译本对剧中部分人物用有含义的汉语名字,例如“试金石”、“快嘴桂嫂”等等,颇具文学味道;据我对其他译本的粗略统计,较之所有别的译本,朱译莎剧的词汇量是最大的,这与莎剧中独一无二的大词汇量十分吻合。最重要的是,他告诉后来者如何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

  尽管到目前为止出了几种不同的莎剧版本,但是仍然没有任何一种译本超过朱生豪的译本,这是不争的事实。至于理由,前面已经谈到很多,而我始终看重的另一个原因是:朱生豪在翻译莎士比亚戏剧的时候,消耗的是他二十二岁到三十二岁这段充满才情、诗意、热情、血气方刚而义无反顾的精华年龄!这是任何译家也比不了的。

  【相关链接】

  ①余译此书之宗旨,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字逐句封照式之硬译,则未敢赞同。凡遇原文中与中国语法不合之处,往往再四咀嚼,不惜全部更易原文之结构,务使作者之命意豁然呈露,不为晦涩之字句所掩蔽。每译一段竟,必先自拟为读者,察阅译文中有无暧昧不明之处。又必自拟为舞台上之演员,审辨语调之是否顺口,音节之是否调和。一字一句之未惬,往往苦思累日。(朱生豪《莎士比亚全集·译者自序》)

  ②“在学校时代,笃爱诗歌,对于新旧体,都有相当的成就,清丽,自然,别具作风。”“他在高中时期,就已经读过不少英国诸大诗人的作品,感到莫大的兴趣,所以他与他们的因缘,实在不浅。”(朱生豪夫人宋如清《莎士比亚全集·译者介绍》)

  《说说朱生豪的翻译》阅读题题目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戏剧集》,是莎翁的运气,中国读者的福气,也是令人难以捉摸却必然会发生重大的文学事件。

  B.自身有扎实的古文功底,又赶上中国白话文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全过程,朱生豪翻译莎剧可以说是应运而生。

  C.莎士比亚富有创新精神,一生都在寻求突破,而深谙莎翁精神的朱生豪没有刻板地把莎剧当作典雅的译事来做。

  D.朱生豪探寻出了一种最大程度上翻译出莎剧的汉语口语化文体,所以解放后他的译本因顺应口语化趋势而没有被淘汰。

  E.朱生豪莎剧译本的最大特色是提炼出来的与莎剧的文字风格最合拍的口语化译文,以及剧中体现人物身份的语言。

  (2)为什么说在中国近代英译汉的历史上,朱译莎剧堪称“划时代的翻译文献”?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6分)

  (3)文中说:“最重要的是,他告诉后来者如何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朱生豪究竟告诉了“后来者”什么?(6分)

  (4)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莎剧译本超过朱生豪的译本。这是为什么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说说朱生豪的翻译》阅读题答案

  (1)BC。答C给3分,答B给2分,答D给1分,答A、E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0分。(A项“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戏剧集》,是莎翁的运气,中国读者的福气……”说法过于笼统,原文是在强调朱生豪“在他血气方刚时选择了莎士比亚”。D项“解放后他的译本因顺应口语化趋势而没有被淘汰”说法不是特别准确,应该是“在很大程度上是顺应了白话文更加大众化(即口语化)的趋势”。E项“以及剧中体现人物身份的语言”说法错误,一是原文并不是将此作为与口语化译文并列的对象,二是原文是说“剧中各类人物的语言都能体现出他们的身份”)

  (2)①凭着悟性与默契,尽可能贴近真实地理解并翻译莎剧;②其翻译没有违背莎士比亚精神;③其创造性的口语化翻译,达到了运用语言的最高境界。(每答出一点给2分)

  (3)①尽最大可能保持原作神韵,而不能拘泥字句,逐字逐句对照式硬译;②完全理解、吃透并消化莎剧,有不满意的地方,“往往苦思累日”;③以明白晓畅、符合中国语法的字句,忠实传达出原文的意趣。(每答出一点给2分)

  (4)①朱生豪的翻译倾注了自己精华年龄阶段的才情、诗意、热情、血气方刚和义无反顾,这是任何译家也比不了的;②对翻译尤其是对莎剧的翻译,有自己高于其他翻译家的见解;③笃爱诗歌,有扎实的文学功底,古文功底扎实,白话文使用高出常人;④既与作者高度默契,又设身处地充分照顾中国读者的理解、欣赏等阅读心理。(每答出一点给2分。特别注意:第一点必答,其他三点意思与答案相近即可,但不能是第(2)(3)题答案的复制或翻版)


  看了“说说朱生豪的翻译阅读练习及答案”

56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