轶事之外的辜鸿铭阅读答案
《轶事之外的辜鸿铭》阅读材料
辜鸿铭的学术生涯,以严厉批评西方汉学家起步,并非偶然。首先是充满民族歧视与文化偏见,其次则是缺乏对于中国人文学和哲学原则的整体把握能力。前者衍化出一系列抗议型著述,最著名的莫过于1901年结集的《尊王篇》。谴责列强的对华政策,与此同时,为中国政府以及中华文明辩护。为了批驳列强作为侵略依据的黄祸说,辜氏重新分辨文明与野蛮:生活水平只是构成文明的条件,而不是文明本身;文明的真正含义,在于培养彬彬有礼悠然自在的有教养者。黄种文明有其同样值得骄傲的存在价值。
随着危机的缓解,辜氏对于中华文明的评价日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辜氏的立论更是由争平等转为救世界。 借用《中国人的精神导论》中一句话:实际上,我的确相信,欧洲人民于这场大战之后,将在中国这儿,找到解决战后文明难题的钥匙。
由辩护者转为传道者,辜鸿铭后期的著述,主要是赞美、推销儒家文化。辜氏文章虽不长,却可以牵涉中西政体、法律、宗教、语言、文学等大题目。早期的中西文明比较,需要悟性、直觉以及整体把握能力。辜氏在这方面,确有所长。比如,关于儒家不是宗教却又扮演宗教职能、关于汉语简洁且适合于传情、以及中国人永远有一种带诗意的宁静而具幸福感的精神状态等。只是将这种赞美转化成为现实生存处境(包括小脚、辫子、太监、八股、纳妾等)辩护,则难避自大、昏庸之讥。
如何面对处于强势且咄咄逼人的西洋文明,是每个20世纪中国读书人都必须思考的问题。不过在著名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中,辜氏所受到的非议最多,其重新出土面临的阻力也最大,更重要的是源于其文体及论述策略。辜氏为人为文,语不惊人死不休,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采用箴言体、笔记体写作,可以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不必论证,只求奇警,文章必然以气势而不是逻辑或学识取胜。常被论者提及的旁征博引,也只是相对于其时国人的西学水平而言。至于国学,更非辜氏所长。这就难怪五四以后,随着大批留学生归国以及专门研究机构的成立,辜氏随意性很强的中西比较,不再被学界所赞赏。
相对于辜氏在国内的政治活动,我更欣赏其在国外传播中国文化的功绩。除了《论语》《中庸》的英译,《中国人的精神》(英)、《呐喊》(德)、《辜鸿铭论集》(日)等的出版,毕竟为国外读者提供了与汉学家和传教士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中国。 在西方语境下谈论中国文化,自然是希望借东方文化补救西方文化的缺失。这种读者的锁定,决定了辜氏对东方文化的评价,必然与以改造中国、解决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为己任的知识者大相径庭。在我看来,二者各有其合理性,当年新文化提倡者的批判锋芒,并不因辜氏的重新出土而黯然失色。
谈辜氏,不该只限于轶事,更有精神必须认真对待。
(节选自《中华读书报》)
《轶事之外的辜鸿铭》阅读题目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最正确的两项是
A.由于大众乐于品味并传播轶事,故对文人学者来说,有无轶事是很矛盾的,没有轶事是遗憾,有太多轶事也是遗憾。
B.辜鸿铭的轶事由于在餐桌上过度消费,而成了所有人阅读其作品的巨大障碍,人们记住的多是对其小脚、辫子、太监等的维护。
C.“黄祸说”的提出与西方汉学家持有的民族歧视和文化偏见的观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换句话说,是因为没有正确地认识中国。
D.西方汉学家与辜鸿铭的不同点表现为:前者注重枝节问题,后者注重能“识大体”、旁征博引、文章以气势取胜、擅长中西文明比较。
E.在早期的中西文明比较方面,辜鸿铭之所以确有所长,是因为其学识渊博,有较强的悟性、直觉和对整体把握的能力。
(2)作者从哪些方面讲述了轶事之外的辜鸿铭?请简要概括。
(3)在著名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中,为何辜鸿铭受到的非议最多?请简要说明。
(4)文章结尾说“谈辜氏,不该只限于‘轶事’,更有‘精神’必须认真对待”一句中,“精神”指什么?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轶事之外的辜鸿铭》阅读答案
(1)AC(答C给3分,答A给2分,答E给1分;答B、D不给分)
(2)①辜鸿铭的学术生涯(著述)和思想;②辜鸿铭不被理解,受到非议,尴尬的现实处境;③辜鸿铭在国外传播中国文化的功绩。
(3)①语言障碍,辜鸿铭的著述大都用英文写作;②辜鸿铭采用的文体及论述策略,采用箴言体和笔记体写作,论述策略上不求论证,只求奇警;③辜鸿铭不擅长国学,却又随意地将中西文明进行比较。
(4)①面对强势且咄咄逼人的西洋文明,辜氏敢于批驳谴责,为维护民族自尊,为中化文明进行辩护,如辜氏的《尊王篇》;②辜氏对中华文明充满信心,赞美儒家文化,如辜氏确信战后的欧洲人民能够在中国这儿找到解决战后文明难题的钥匙等;③辜氏在国外传播中国文化,为国外读者提供了与汉学家和传教士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中国”。
看了“轶事之外的辜鸿铭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