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答案大全 > 阅读题及答案 > 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

终身校长梅贻琦阅读答案

时间: 子文2 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终身校长梅贻琦》阅读材料

  清华有驱逐校长的传统,从1928年到1931年,罗家伦等几任校长像走马灯,时间长者如罗家伦为两年,短者两三个月,有的派来的校长甚至连清华校门都进不了,被师生抵制,灰溜溜地走了。

  梅贻琦就在这样的情形下出任清华校长,时任教育部长的李书华晚年回忆说:“民国廿年下半年我任教育部长的时候,正值清华久无正式校长,我急于解决这个问题,当时再三考虑,认为月涵最为适当。时月涵正在美国任清华留美学生监督,我电其同意后,于九月廿三日提行政院国务会议通过,以月涵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由民国廿年起,他继续任清华校长达卅一年之久,是中国国立大学任职最久的校长。他对清华尽力甚多,贡献甚大。回想我在教育部所做的事令我满意的并不多;我为清华选择了这位校长,却是我最满意的一件事。”

  “大师论”是梅贻琦将西方高等教育理念移植到中国本土的最成功的例子之一。1931年12月2日,梅贻琦在就职演讲中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著名论断。梅贻琦千方百计广招人才,使清华园内人才济济,群星灿烂,有效地推动了清华学术和教育的进步。

  梅贻琦是国际学术界有名的“寡言君子”。 他倡导“为政不在言多,顾力行何如耳”。他认为学校造就了人才是为了实用,“否则将是极悲惨的事”。梅贻琦提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主张学与术分开,文与理通科,主张学生自学。有了他的这些主张,才有今日之水木清华。

  从1931年至梅贻琦逝世,他被称为清华“终身校长”(晚年创办台湾新竹清华大学).他没有博士学位,也不像胡适那样有名气,为何能在大师云集的清华,长期治校而无反对者、驱逐者,有人问梅贻琦有何秘诀,他幽默地说,“大家倒这个,倒那个,就是没有人愿意倒‘梅’!”这正好印证了霍宝树对梅贻琦的印象:“先生处理公务的态度是实事求是,清正不苟,待人接物则谦诚恳切,和蔼可亲。其个人志趣高尚,严峻自持,平日不苟言笑,却极富幽默感和人情味,有时偶发一语,隽永耐人回味。”

  1940年,昆明,潘光旦在《梅月涵夫子任教廿五年序》中做如下感慨:“清华所培养出来的多少人才之中,对母校竭其心力,能如是锲而不舍的,已有几人?目前从事于大学教育的人中,或负行政的责任,或主专门的讲席,对所出身的学校,能如是其全神贯注契合无间的,能有几人?不因时势的迁移,不受名利的诱引,而能雍容揖让与大学环境之中,数十年如一日,中国之大,又有几人?”这三问便概括了梅贻琦校长终其一生的坚持与执着。他的一生和清华大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清华大学的学术精神和教育理念,代表了民国教育家的风度。

  (选自刘宜庆《浪淘尽﹣﹣百年中国的名师高徒》,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对于学校时局,则以为应追蔡孑民先生兼容并包之态度,以克尽学术自由之使命。昔日之所谓新旧,今日之所谓左右,其在学校,应均予以自由探讨之机会,情况正同。此昔日北大之所以为北大;而将来清华之为清华,正应于此注意也。

  (梅贻琦语)②梅贻琦这个名字始终与清华大学联系在一起,原因不仅在于他是历任清华大学校长中任职最久的一位,更因为他是为形成清华校风贡献最卓著的人之一。清华著名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自梁启超演说中的引用之辞,而真正能够将之充分发挥者则是梅贻琦。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记清华前校长梅贻琦》)

  《终身校长梅贻琦》阅读题目

  (l)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梅贻琦学成归国,到清华任教,以极大的兴趣投入到教学中,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埋头苦干的精神赢得了学生的好评。

  B.梅贻琦在美国留学时,学的是理科和工科,执教清华初期,教的是物理、数学、英文等课程,是中国近现代仅有的通才学者。

  C.梅贻琦在清华久无正式校长的情形下出任清华校长,因其待人接物则谦诚恳切、和蔼可亲,志趣高尚、严峻自持,而得到大家的认可。

  D.梅贻琦是国际学样界有名的“寡言君子”,倡导多干事少说话,他平日不苟言笑,有时偶发一语,隽永耐人回味。

  E.梅贻琦最初的教育教学活动,为他以后出任清华大学校长打下了基础。又因晚年创办了台湾新竹清华大学,被称为清华的“终身校长”。

  (2)在清华执教和担任校长期间,梅贻琦身上体现了哪些人格魅力。

  (3)文中有许多引用的文字,请结合文章分析其作用。

  (4)梅贻琦“提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主张学与术分开,文与理通科,主张学生自学”。请联系选文和现实就其中的一点谈谈你的看法。

  《终身校长梅贻琦》阅读答案

  (1)DC (答D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答A、E不给分,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2)①埋头苦干的坚持与执着精神;②志趣高尚,严峻自持,严谨治学;③对学生态度和蔼,关心备至,诲人不倦;④不苟言笑,静默做事;⑤处理公务实事求是,清正不苟,待人接物谦诚恳切,和蔼可亲;⑥对母校竭其心力,不受名利的诱引.

  (答出三点即可给6分)

  (3)①直接展示传主的精神,增强感染力,也为作者的评述提供了依据.如文中引用梅贻琦自己的话,对他的幽默性格有一个形象的展示.

  ②间接显示传主的性格特点、人格魅力,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丰满.如文中引用两学生的话,从学生的角度展示梅贻琦作为老师的人格魅力.

  ③真实生动、内容充实,避免一家之言,具有可读性、可信性.如引用潘光旦的评价,使文章对人物的评述更加全面客观.

  ④丰富文章情节内容.如引用时任教育部长的李书华的晚年回忆,让我们明白了梅贻琦任清华校长的过程及推荐者对梅贻琦的评价.

  (答出三点给6分)

  (4)答案示例:

  我认为梅贻琦倡导的文与理通科,在今天尤其值得我们沉思.

  在中国的近现代,为什么能出现那么多的大师,就是因为梅贻琦那一代的学者,生于晚清,受过国学的基础教育,“文”可谓扎实,又出国留学,接受了西方的科技和物质文明,“理”可谓精通,他们是“文”“理”皆通、学贯中西的一代,加之当时较为宽容、自由的学术氛围,所以大师云集,清华的通才教育就是成功的典范.而在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和专业化的今天,我们的教育似乎越来越重视“精”和“专”,这当然有利于人才教育的专业化和方向性,但同时也导致受教育者视野的狭窄和思维的局限,学习和受教育的工具性突出而人文性沦丧.因此,再很难诞生像那个时代那样的通才和大师.

  因此,今天,我们依然需要“文”“理”并重的通识教育.


  看了“终身校长梅贻琦阅读答案”

7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