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往事诗词人生阅读答案
《家国往事诗词人生》阅读材料
当年秋天,叶嘉莹进入辅仁大学,专攻古典文学专业。在辅仁大学,叶嘉莹遇见了她铭记一生的恩师顾随。顾随古典文化功底极为深厚,而且是融汇中西、兼容并包的一代名家。
顾随对诗歌的讲授,令叶嘉莹如痴如醉。与一般老师只讲书本上的知识不同,顾随讲课时旁征博引,“一片神行”。他重在感发而不拘泥于死板的解释说明,有时候一个小时内,甚至一句诗都不讲,却已将诗歌中最具启迪性的妙义讲给大家。叶嘉莹听课时常常极力心追手写,生怕遗漏了老师学问之精要。
叶嘉莹踉从顾随6年,与顾随结下深厚情谊。师生二人常常诗词唱和,被师友传为佳话。顾随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
叶嘉莹在机缘巧合下,前往北美访问交流,在此期间接触到西方文学理论,这对她的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也影响深远。在去国外之前,叶嘉莹对文学理论并没有很大兴趣,她认为,和充满灵动内容的诗词相比,文学理论实在太过枯燥。然而,当她接触到西方文学理论后,却发现它们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叶嘉莹兴趣大增,逐渐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
这种中西融合的理论很快为叶嘉莹的诗词研究道路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以西方文学理论解析古典小词,成为叶嘉莹治学的重要特点。南开大学原副校长、文学院院长陈洪评价叶嘉莹说:“融合中西以推进词学研究,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
顾随对叶嘉莹的影响不仅限于是她诗词道路的引路人。许多年后的人们,只要聆听过叶嘉莹的讲学,往往会有天马行空之感。叶嘉莹授课不用讲义,因为她觉得事先写好的文字会把思维限制住,不能尽情阐发诗词的绝妙。她自己称之为“跑野马”。
现在的陈洪和叶嘉莹是同事。在35年前,陈洪还是一个挤在几百人中听叶嘉莹讲课的学生。1979年,叶嘉莹回国教书,在南开大学授课,还在南开读研的陈洪便常常和同学们一起早旱前去占座。陈洪说:“那时候我们的诗词评析,还没有完全摆脱旧有思维。拿到一篇词,首先要分析作者的阶级背景、经济地位,从这些政治属性出发,再去分析诗词。可想而知,当叶嘉莹先生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她既遵循传统又大胆创新的讲授,给我们带来多么清新的感觉。”
更让人难忘的,是叶嘉莹对教书的态度。
她从未因学生们的程度低而敷衍马虎,她说:“纵使我不考虑是否对得起学生,也要考虑是否对得起屈原、杜甫他们。”叶嘉莹曾开玩笑说:“我一生只有两个嗜好,一是好诗,二是好为人师。”
在她心里,有一种文化传承的迫切。她说:“每一代有每一代的责任,我们要承前启后,各自负起自己的责任来。不能让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在我们这一代损毁、丢失。”
在她的讲台下,不仅有高等学府的研究生、大学生,还有高级干部官员,转战南北的,也有乡镇中学的初中生,幼儿园的小娃娃。无论在上千人、数百人的大礼堂,还是在数十人、三两人的小课堂,无论对博士生洋洋十数万言的学位论文,还是小孩子寥寥数十字的诗词习作,叶嘉莹都是认真对待,一丝不苟。
1979年,随着中国走向改革开放,凭借一封寄给国家教育部的言真意切的信,叶嘉莹终于可以回国教书。1993午,她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捐献出一半退休金约10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没有人要求她这么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她的旅费都是自付,除了长时间聘请她任课的一两所学校曾付给过她讲课期间的生活费外,其余多年来在各地的讲学或讲座大都是没有报酬的,完全是义务劳动。
她自认,这一辈子,她完成了两件大事。
一是在当年顾随的课堂上,她埋首苦记,犹如录音机一般一字不差地把顾随的讲课“录”了下来,并在几十年后整理出版,而版税都给了恩师的女儿。另一件事,就是她去海外以后,托人把台湾大学教授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录了下来,并最终在内地推广吟诵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这是她留给人们的两把钥匙。有了它们,人们要去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去感受中国古典诗词传统的吟诵之美,尽可以循迹而得。
如今,她也在打造自己的钥匙。她教书70年,留下来的讲课、讲演录音,有2000小时以上。学生们正在帮助她整理成书。等到出版之日,喜爱诗词的人们又将迎来一场精神盛宴。
她体会到了古典诗词里面的美好、高洁的精神,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进不去,找不到一扇门。她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把不懂诗的人牵刊引到这里面来。“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做的事情。”“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把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相关链接】
①叶嘉莹,号迦陵,20世纪50年代任台湾大学教授。1966年赴美,先后任美国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客座教授,1970年,获聘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79年开始赴国内讲学。著有《迦陵论诗丛稿》《迦陵论词丛稿》等。叶嘉莹说:“我是在忧患中走过来的。诗词的研读并不是我追求的目标,而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
②《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种植秋兰、芳蕙比喻培养人才。
③佛教称佛法能像明灯一样照亮世界,指引迷途,所以用“传灯”比喻传授佛法。
《家国往事诗词人生》阅读题目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从忧患中走过来的叶嘉莹,一生热爱中国古典诗词,研读、讲学70余年而不倦,这既是她个人的兴趣爱好,更是传承文化的责任使然。
B.顾随对叶嘉莹的一生影响极大,叶嘉莹的讲课风格受老师影响,研究受到了老师寄语的鼓励,在南开大学设立奖学金、学术基金也是受老师影响。
C.叶嘉莹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父母、伯母和姨母从叶嘉莹小时候就教他背诵诗词经典,并且教她用院子呈的草木为对象,吟诗作词。
D.叶嘉莹自认一生完成了两件大事:出版《驼庵诗话》,录下戴静山教授的古诗吟诵。这只是叶先生的白谦,她做成的事情应该远不止这些。
E.从南开大学文学院院长陈洪对叶嘉莹的评价里,可以感受到叶嘉莹对融合中西的词学研究的自信,这也是她“好为人师”的主要原因。
(2)叶嘉莹一生的追求是“乐做诗词传灯人”,她为什么有这样的追求?请结合其人生经历简要分析。(6分)
(3)叶嘉莹的老师顾随希望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请结合材料分析她是怎样“别有开发,能白建树”的。(6分)
(4)叶嘉莹一生“诗词传灯”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体现了叶嘉莹哪些美好的精神价值?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家国往事诗词人生》阅读答案
1)A(3分)D(2分)B(1分)(B.“设立奖学金、学术基金也是受老师影响”没有明确依据。C.“教她用院子里的草木作为对象,吟诗作词”的是他的伯父叶廷又。E.“可以感受到叶嘉莹对融合中西的词学研究的白信”文中无据,最后一句强加因果。)
(2)①亲人的影响。她白小就在亲人的教育下背诵诗词,吟诗作词,体会到了古典诗词里面美好美好、高洁的精神。②老师顾随的影响。大学时代,顾随对诗歌的讲授,令她如醉如痴;顾随鼓励他要有自己的建树。③个人的爱好。叶嘉莹曾开玩笑说:“我一生只有两个嗜好,一是好诗,二是好为人师。”④传承古典诗词的责任感、使命感。地希望把古典诗词这扇门打开,“把不懂诗的人牵引到里面来”。(每点2分,答i出三点即可)
(3)①叶嘉莹讲学时天马行空,“跑野马”的风格,是对老师顾随“讲课时旁征博引”的发扬光大。②她用西方文学理论诠释中国古典诗词,是“融合中西以推进词学研究,卓有成效”的第一人。③她先后在中国台湾、美国、加拿大和中国大陆讲学不辍70年,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每点2分。注意“别有开发,能白建树”。)
(4)具体内容是把不懂诗的人,特别是年轻人牵引到古典诗词的世界,使中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得以继承和发扬。(2分)体现的主要精神价值:①责任感(使命感)。叶嘉莹曾说:“我们要承前启后,各白负起自己的责任来。不能让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在我们这一代损毁、丢失。”②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她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面的美好、高洁的精神”,叶嘉莹说“诗词的研读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③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叶嘉莹教学十分认真。她说:“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做的事情。”“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每点2分)(没有概括,仅列举事实,正确,给一半的分。)
看了“家国往事诗词人生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