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灵走近蒲松龄阅读答案
《用心灵走近蒲松龄》阅读材料
(5)上述王渔洋“戏书”的绝句,肯定了《聊斋志异》源于民间生活的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却忽略了作者创作此书的“孤愤”襟怀。蒲松龄在《次韵答王司寇阮亭先生见赠》言道:“《志异》书成共笑之,布袍萧索鬓如丝。十年颇得黄州意,冷雨寒灯夜话时。”这就让我们真真切切地看清楚寒夜灯下,一个受难的知识分子,面对自己灵魂的拷问和鞭笞。这与《聊斋志异》所言:“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正说明作者是有所寄托的,而并非仅为“姑妄言之”。
(6)“__”期间,蒲松龄故居的大门被一把锈锁将其与外边疯狂的喧嚣隔开。当我被留守故居的蒲玉水老人从一个便门带进院内时,顿觉寂静异常,满院荒草离离,墙壁、屋宇都露出些许破败的样子。(蒲松龄居住过的正房那纸糊着的窗棂,被风当做口哨不时吹响,几只麻雀从窗棂间飞进飞出,我们步入屋内,见几样破旧物件随便地堆在地上,正面悬挂“聊斋”匾额的背后,已被一对麻雀夫妇选作生儿育女的暖巢,破败至此,令人不免心寒。)但当我听到蒲玉水介绍说,蒲松龄墓穴中出土的印章、灯台、酒盅等什物,还都保存完好时,我不仅感到这个死后不得安宁的灵魂,日后必将还有重修墓园之日。我相信:泯灭的是肉体,而不死的是灵魂。
《用心灵走近蒲松龄》阅读题目
1.文章第(1)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写法?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蒲松龄写作《聊斋志异》“并非仅为‘姑妄言之’”,理由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文,回答以下两题。
(1)简要分析第(6)段中划线部分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标题说“用心灵走近蒲松龄”,那么,作者走近后得到的最大的触动是什么?请用原文的一句话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动乱时期,蒲松龄的墓椁被挖,与蒲松龄合葬的一部力作遭到破坏。关于这部书风格的推断,你是否赞成作者的观点,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心灵走近蒲松龄》阅读答案
1.运用了反衬的写法。以自己精神之旅的徘徊不定反衬蒲松龄精神形象的坚定高大,表达了自己的敬仰之情。
2.书中饱含“孤愤”襟怀;借“狐鬼花妖的表现形式”,“讳避文字狱的加害”。
3.(1)用“风”、“麻雀”等景物,描写(渲染、烘托)出了故居的寂静与破败,但又反衬出了一个受难的知识分子的勤奋形象和不死的精神(灵魂)。
(2)泯灭的是肉体,而不死的是灵魂。
4.参考示例:①赞成。因为蒲松龄写《聊斋志异》,是给民间百姓看的,他要讳避文字狱的加害,只能借助狐鬼花妖世界的生活方式,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对人生的观点,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他的另一部力作是写给自己的,用不着委婉曲折,完全可以直抒胸臆。
②不赞成。一个人一旦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他的这一部力作不仅会与《聊斋志异》风格一致,甚至有可能进一步发扬这种风格,达到更高的境界,所以他才会那么珍惜它,“临终前叮嘱家人务必与其合葬”。至于作者的推断,是一种愤激和赞美之语,蒲松龄活着时社会黑暗,没有言论自由;他死后也是精神不屈的。(言之成理即可,鼓励有创意的答案)
看了“用心灵走近蒲松龄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