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答案大全 > 阅读题及答案 > 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

谈儒家担当观阅读练习及答案

时间: 子文2 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谈儒家担当观》阅读材料

  何谓“担当”?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接受并负起责任”;《辞海》的解释是“担负;承当”。其基本意思都是勇于接受,并承担起责任。它具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以及由此而来的忧患意识。检索《四库全书》,“担当”这个词直到宋代才出现,但有关“担当”意识在先秦时期就有较为充分的表达。

  先秦时期儒家担当观开始形成,这一时期敬重君子人格,儒家典籍中有关君子的记载非常多,而君子必须具有担当意识。《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认为君子处世,就应该像天那样保持生生不息的强健气势,顽强奋斗,永不停止。《易传》还引孔子的话说,“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在《论语》中也有关于担当的思想,如曾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孟子》则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屈原《离骚》中有“哀民生之多艰”,“吾将上下而求索”等。这些都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对百姓生活的关心,以及对自己肩负责任的清醒认识。也正是在这种担当观的影响下,出现了《吕氏春秋》所描写的“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的现象。典型的例子,如东汉末年党锢之祸时,李膺“欲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后汉书·李膺传》,陈蕃、范滂也“有澄清天下之志”,后都慷慨赴难。

  五代十国时期,朝代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风气败坏,士大夫的担当意识有所弱化。宋代建立后,为了改变这种社会及政治上之颓风,倡导、重视气节,理学兴起,儒家担当观也进一步充实、完善。理学大师们都有很强烈的担当意识。如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程颢、程颐重视忠孝节义的气节观。文献中较早使用“担当”这个词的,是程颢、程颐弟子整理的《二程遗书》。其中“担当”的意思就是“承担,并负责任”。朱熹使用“担当”最为频繁,《朱子语类》《晦庵集》中多次出现“担当”一词。从文献看,南宋时期“担当”一词不仅理学大师们接受、使用,一般士人、大臣也广泛使用。如名臣李纲在信中就提到:“万一急缺,虽无指挥,亦须担当。”文天祥在给皇帝的奏折中写道:“天下有事,凡能担当开拓排难解纷,惟其才耳。”元明时期“担当”的使用更为普遍。明末东林党人顾宪成、高攀龙等人勇于担当,不畏强权,为民请命,大胆弹劾朝中权贵。陈继儒更以“担当”为视角对人进行观察、评判,说“大事难事看担当。”明末清初,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王船山也呼吁“匡维世教以救君之失,存人理于天下者,非士大夫之责乎?”总体来说,宋代以来,尤其是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以来,担当精神不仅为君子、士人所接受,也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儒家担当观因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深沉的忧患意识、倡行君子人格、勇于奉献,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对促进国家统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发挥过积极的作用。时至今日,仍然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值得传承与借鉴。

  《谈儒家担当观》阅读题题目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词典,“担当”的基本意思是勇于接受并承担起责任,它包含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优患意识。

  B.“担当”这个词的出现远远晚于有关“担当”的思想意识,前者出现在宋代,而后者在先秦时期就表达得比较充分。

  C.按照儒家的观点,“担当”意识的有无是判断一个人能否成为君子的重要依据,缺乏“担当”意识的人肯定不配称君子。

  D.虽然在文献中程颢、程颐最早使用“赶担当”这个词,但朱熹却是使用得最多,在其《朱子语类》《晦庵集》中多次使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儒家担当观形成于先秦时期,因此这一时期敬重君子人格,这一点,从儒家典籍中有关君子的记载中可以看出。

  B.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对百姓生活的关心以及对自己肩负责任的清醒认识,这些部属于儒家担当观的内涵。

  C.宋代建立后,随着理学的兴起,儒家担当观进一步得到充实和完善,涌现出—批具有强烈担当意识的理学大师。

  D.儒家担当观是古代社会的产物,在历史上曾发挥过积极作用,在今天仍有一定的价值,因而值得我们传承与借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正是在儒家担当观的影响下,历史上多次出现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现象,东汉末年的李膺、陈蕃、范滂等都是典型例子。

  B.在朝代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士大夫的担当意识肯定会有所弱化。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便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C.到了南宋,“担当”一词已为一般士人和大臣广泛使用,如李纲在信中、文天祥在奏折中都曾提及;元明时使用则更为普遍。

  D.明朝末年,不少士大夫具有担当意识,如不畏强权、为民请命的顾宪成、高攀龙,以“担当”为观察、评判人才视角的陈继儒。

  《谈儒家担当观》阅读题答案

  1.D 【解析】“虽然在文献中程颢、程颐最早使用‘担当’这个词”的说法不正确。原文是“较早”,且是在“程颢、程颐弟子整理的《二程遗书》”中。

  2.A 【解析】因果关系不成立,且原文为“开始形成”。

  3.B 【解析】“在朝代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士大夫的担当意识肯定会有所弱化”的说法过于绝对,五代十国时期弱化并不代表所有这样的时期都弱化。


  看了“谈儒家担当观阅读练习及答案”

54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