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的境界阅读练习及答案
《养的境界》阅读材料
力行
人格修养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儒家文化中作为“人之所以能成为人”、人达到至善境界的重要途径。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孟子的观点。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种善行完全是天赋的、与生俱来为人心所固有的,他还把这种天赋叫作“良知”“良能”。孟子把人不待学习便能做到的叫作“良能”,把不待思考便会知道的叫作“良知”。这种“良能”“良知”推广到社会就形成了“仁义”“仁政”等伦理规范和政治原则。他认为,充分扩张善良的本心,这就是懂得了人的本性,懂得了人的本性,就懂得天命了。保持自己的善良本性,培养自己的善良本性,这就是对待天命的方法。他说,短命也好,长寿也好,我都不三心二意,只是修养身心,等待天命,这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
关于自我人格修养,孟子主要是提倡尽心、知性、知天的自我修养的方法。孟子认为,尽心、知性、知天,就是扩充存养的过程。尽心即存心,保持心的完善无缺。孟子说:“在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赤子之心就是那种婴儿的天真纯朴之心。尽心即保持这种赤子之心而不失掉,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克服不正当的欲念。孟子认为,修养心性的方法没有比减少物质欲望更好的了。如果一个人的物质欲望不多,即使善性有所丧失,也不会多;如果他的物质欲望多,即使善性有所保存,也不会多。因此,减少物质欲望,扫除私心杂念,就是修养心性的最好方法。
为了加强扩充存养,孟子还提出了“浩然之气”。他在《公孙丑》上篇中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孟子所谓浩然之气,就是用正义去培养的一种最伟大最刚强的精神性气质。这种浩然之气,又必须与义和道配合,是由正义的经常积累所产生的。这种气又称“平旦之气”或“夜气”。孟子认为那些丧失善心的人,黑夜还会滋生善性,特别是在天刚亮的时候会有善的气质产生,这时候他内心的好恶与一般人相近的还有一点点,可是一到第二天白天,他的所作所为又把它们消减了。如果夜间萌发的善气不足以保存,那么他就离禽兽不远了。孟子要求人们要时时刻刻地保存和培养这种夜间产生的纯真、清明之气。
孟子认为一个人应该有“知耻”之心。他在《尽心》上篇中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认为,人不可以不知羞耻,有羞耻心的人才有好的道德,才不会去做坏事。如果没有羞耻之心,那就什么坏事和丑事都能做得出来。不知羞耻的人无可救药;懂得羞耻的人,才能严格要求自己,才能赶上和超过别人。
(节选自2015年2月9日《学习时报》)
《养的境界》阅读题题目
6.下列对孟子“浩然之气”的有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浩然之气是孟子为了加强人们的自我人格修养而提出来的,它指的是一种最伟大最刚强的精神性气质。
B.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它是在正义经常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必须要与义和道互相配合。
C.浩然之气又称“平旦之气”或“夜气”, 到了白天善性则会自然消减。
D.浩然之气是人们必备的一种道德修养,一个人如果缺乏这种纯真、清明之气,那么他就离禽兽不远了。
7.下列说法,不符合孟子观点的一项是
A.仁、义、礼、智四种善行是天赋的,人要保持并培养自己的善良本性,做到安身立命。
B.尽心、知性、知天是加强自我修养的唯一方法,只有如此,才能保持心的完善无缺。
C.赤子之心就是指那种婴儿的天真纯朴之心,克服不正当的欲念是保有此心的前提条件。
D.一个人如果想要有好的道德,不做坏事,并且赶上和超过别人,就必须具有羞耻之心。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关于人格修养的论述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很重要的位置,它是一个人达到至善境界的必经之途。
B.人们不管寿命长短,都要保持自己的善良本性,也就是“仁义”“仁政”,只有如此,才能做到安身立命。
C.一个人如果有过多的物质欲望,就会丧失善良的本心,因此,修养心性的最好方法就是减少物质欲望。
D.不管是“赤子之心”还是“浩然之气”,孟子都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即儒家所说的“独善其身”。
《养的境界》阅读题答案
6.C 解析:“人在夜里特别是天刚亮时会滋生善性,到了白天善性则会自然消减”与原文不符。
7.B 解析:B项,“唯一方法”不当,属于无中生有;另外,“只有如此,才能保持善心不会丧失”这一条件关系也不成立,因为“尽心”指的就是保持心的完善无缺。
8.C 解析:A项,原文第一句说的是“人格修养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而不是孟子关于人格修养的论述;另外,“必经之途”说法于文无据。B项,善良的本性并不是“仁义”“仁政”。D项,“独善其身”属于无中生有。
看了“养的境界阅读练习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