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坐在父亲的肩膀上摘苹果阅读练习及答案
《不坐在父亲的肩膀上摘苹果》阅读材料
②袁隆平的父亲,是平汉铁路局的一名职员。全家人一直在北平生活,袁隆平也出生在北平协和医院。1937年“七七事变”后,一家人先后到重庆、武汉、南京。多年颠沛流离的生活,致使袁隆平的父亲非常希望自己的儿子报考铁路交通专业,然后在大城市找个稳定的工作。但袁隆平却不想在大城市上学,更不想追时髦赶潮流,报考热门专业。他立志要成为一名农业科技人员,为改变中国人民缺吃少穿的局面贡献一份力量。为此,他选择了西南农学院,作为自己人生和事业的起点。1953年,袁隆平大学毕业以后,被分配到湖南山区雪峰山麓的一所农业学校当教师。他非常热爱这项工作,一边教书,一边搞研究,终于成为“杂交水稻之父”。一个城市家庭的孩子,却立志到农村工作。正是这种常人做不到的放弃和选择,成就了袁隆平,也成就了中国人的生活。
③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的父亲,是一名蜡烛制造商,一直希望儿子能成为牧师。但由于生活所迫,12岁时,富兰克林就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制造蜡烛。富兰克林15岁时,他哥哥筹办了一份报纸《新英格兰新闻》。富兰克林也想试一试文笔,但又不想通过哥哥来采用自己的文章。于是他用化名写了一篇小品,趁半夜没人时把稿子悄悄地放在编辑部的门口。第二天一早,他哥哥和几位编辑看到那篇稿件,一致称赞是篇好文章,并断定是出自名家的手笔。从此,富兰克林的文章经常在报上发表,但大家一直不知道真正的作者是谁。后来,为了解除这个谜,他哥哥半夜时藏在编辑部门口。做梦也没想到,这位“名家”,竟是自己的弟弟小富兰克林。
④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开始写作的时候,经常碰壁,寄出的稿子,大多被退了回来。他的父亲大仲马看到儿子这样困难,就对小仲马说:“如果你在寄稿时,随稿给编辑先生附一封短信,只要说‘我是大仲马的儿子’,或许情况就好多了。”小仲马却倔强地说:“不,我不想坐在你的肩膀上摘苹果。”小仲马没有沮丧,仍然坚持用不同的笔名投稿。他的长篇小说《茶花女》寄出后,终于以其绝妙的构思和精彩的文笔震撼了一位资深的编辑。更令这位编辑大吃一惊的是,这部伟大的作品,作者竟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仲马。他问:“您为何不在稿子上署上您的真实姓名呢?”小仲马说:“我只想拥有真实的高度。”《茶花女》出版后,法国文坛的评论家一致认为,这部作品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大仲马的代表作《基督山恩仇记》。
⑤坐在父亲的肩膀上,的确可以很快的提升自己的高度。但那种高度,不是真实和公平的高度。坐在父亲肩膀上摘下的苹果,绝没有自己爬上树去摘下的苹果更有味道。
《不坐在父亲的肩膀上摘苹果》阅读题题目
1..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文章所说的一个道理。(4分)
2..文章中的小仲马坚持在寄稿件时不说 “我是大仲马的儿子”,从这个行为,你可以看出小仲马怎样的品格?(4分)
3..本文采用了()的论证方法,有人认为文中的第③段可以删除,你认为能否删除?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4..人们常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文章却说“不坐在父亲的肩膀上摘苹果”,你怎样看这两个观点?结合下面的链接,说说你的理解。(6分)
【链接】10月16日晚,河北省保定市“官二代”李启铭开车到河北大学送朋友,在河北大学新校区的生活区,将穿着轮滑鞋的两名女生陈某、张某撞伤。事故发生后,李启铭仍驾车继续行驶,在男生宿舍附近掉头原路返回至学校门口时,被保安和学生截住。事故处理民警经对李启铭采血检测,鉴定为醉酒驾驶。李启铭却口出狂言“有本事你告去,我爸是李刚。”他的爸爸李刚是保定市公安分局副局长。
《不坐在父亲的肩膀上摘苹果》阅读题答案
1.(4分)成功要靠自己的努力,而不是依靠父亲或家人的帮助。(意对即可)
2.(4分)可以看出小仲马的倔强、自信、不依靠父亲。
3.(4分)事实论证或摆事实(1分)
第③段可以删去或不可以删去都对,只要言之有理。示例一:我认为第③段不能删去,因为第③段列举富兰克林的实例,使文章的论据更充足,更能有力地论证了论点。
示例二:我认为第③段可以删去,因为文中已经列举了比尔盖茨、袁隆平、小仲马的例子,有国内有国外,有作家有农业科技人员,富兰克林的例子显得多余。
4.(6分)意对即可。示例:我认为一个人的成功得靠自己的努力,不能依靠父亲的帮助,更不能像链接中那个李启铭扛着父亲的名字嚣张跋扈,甚至犯罪!这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并不矛盾,“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指自己从一些名人身上获得的启示,是一种思想上的“站”,而不是实质性的依靠。
看了“不坐在父亲的肩膀上摘苹果阅读练习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