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道德生态浅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中国古代道德生态浅论》阅读材料
儒家、道家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古代道德生态的主干呢?主要原因在于儒家、道家学说回答了中国人生与死的问题——这是人类普遍的、重大的道德关切,而墨家、法家、阴阳家等学说,间或涉及生与死的问题,但都没有镛、道两家说得全面、复杂和深刻。儒家、道家学说在生与死的问题上路径是迥然相反的,儒家是由生入死,道家则是由死入生。儒家对死的问题较为回避,不语怪力乱神,但儒家讲究厚葬,强调镇终追远,“以生来事死”,让生人感悟死亡,或者说赋予死亡以意义。道家的基点是无.他们的学说从无展开,又复归于无。而生命的过程则是从无开始,而死(无)则是其母、其根,人们从出生到死亡,生而死,死而生,就如春夏秋冬四时交替一样,自然而然。在儒道生死观念的影响下,中国人能够正视死亡,不回避死亡,并赋予死亡以道德意义。
从表面上看,孔子以恢复周礼为己任,而老子则是以批判为旨归,儒、道两家仿佛水火不相容,但实际上是与阴阳、乾坤一样,虽是对立的两面,但又同源互补,《老子》四十二章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是阴阳、乾坤、儒道追求的一个根本性的目标,是中国古代道德生态的精髓。儒道互补即如太扳图中的阴阳鱼一样,阴阳此消彼长,此长彼消,实现一种阴阳的和合。也可以说儒家是“正”的方面,而道家则是“负”的方面。在善的原则指导下,儒家所谓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都是人性中积极的、正面的响应,所以说,儒家道德更多的是一种要求,或者说一种束缚。而道家则采用的是一种“道德减法”,主张绝仁弃义,批判儒家礼法,追求自然天成。
中国古代道德生态形成后,一方面产生了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持久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又产生了强大的约束力,对道德个体、家庭乃至族群产生制约。儒家“三纲五常”观念产生以后,所谓的纲常伦理就对人们的日常行为具有极大的约束力;而道家的真的原则,则让人们努力去伪存真,保持自己的自然天性,这同样也是一种约束。在历朝历代的更替过程中,政权在巩固统治的过程中选择儒家作为统治的基础,这虽是巩目其统治的需要,但从另一角度来说,也体现了儒家道德强有力的约束力量。(选自(光明日报》2014年07月16日14版,有删减,作者张洪兴)
《中国古代道德生态浅论》阅读题题目
1.下列关于文中“中国古代道德生态”概念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道德生态是社会道德各形态之间以及社会道德与其他社会资源之间的联系,而这联系是平衡的、稳定的、有序的、和合的,“和”是他的精髓。
B.中国古代道德生态建立在农耕文明和宗法制社会基础之上,它的形成过程是动态的、历史的、发展的,并逐步形成了一个趋于良性的道德生态系统。
C.因为儒家、道家学说回答了中国人生与死的问题,所以中国古代道德生态形成了以儒家、道家道德学说为主干,以法家、阴阳家等学说为辅翼的基本格局。
D.中国古代道德生态形成后,不仅产生了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持久的生命力,更重要的是对个体、家庭乃至族群产生了强大的约束力。
2.下列选项对文中提到的儒家和道家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儒家和道家都是中国古代道德生态的组成部分,在儒学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时,道家思想也在潜滋暗长,成为儒学强有力的支撑。
B.儒家和道家都全面、复杂和深刻地回答了人类生与死这一问题,但两家学说在生与死的问题上路径不同,儒家是由生入死,道家则是由死人生。
C.儒家道德要求束缚人性,道家道德则追求自然天成,二者一正一负、此消彼长,既对立又同源互补,共同追求一个“和”字。
D.儒家重视生,对死的问题比较回避,让生人感悟死亡;而道家则认为死是生命的母和根,道家让人正视死亡,赋予死亡以道德意义。
3.下列选项对文章信息概括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百家争鸣”时代,儒家主张恢复周礼,极力维护宗法制;道家则尚无贵虚,否定宗法制观念,二者立场相反。
B.建立良性的道德生态是一个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尺,是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是良性的道德生态系统。
C.儒家和道家的道德观念形成后,对人们的行为都有约束力,儒家道德的约束力是外在的,道家道德的约束力是内在的。
D.儒家思想成为政权统治的基础,很重要的原因是儒家道德具有极大的约束力量,可以有效地巩固其统治。
《中国古代道德生态浅论》阅读题答案
1.B
2.D
3.C
看了“中国古代道德生态浅论阅读练习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