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唯文明方能行阅读答案
《网络语言唯文明方能行》阅读材料
④以汉语为载体的中华文明跨越了千年时空,绵延至今。从《诗经》到《论语》,从《二十四史》到“四大名著”,从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汗牛充栋的文化典籍、浩如烟海的文学名作,用优雅的汉语言凝聚了传统文化精华,记载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可见,雅言是中华文明传承的纽带。那么,有着中国文化特色的网络语言又岂能去优雅而趋鄙俗呢?
⑤孔夫子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知耻而有所不为,代表的是维系社会正常演进的先进文化。今天网络上俯拾即是、触目可见的以猥亵当幽默、拿粗鄙作豪放的语言形式,是与文明相悖、与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相对的。如果纵容粗鄙化的网络语言大行于世,很可能导致人类作为高等动物的教养、文化、精神荡然无存,人类社会的人文制度和伦理规范也很可能因此而遭受涂炭。因此,雅化语言是传承文明的需要。
⑥从网络语言社用者的角度言,应该有“慎独”的精神,莫见乎隐,莫显乎微,自觉用“有道德的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我们要使网上的自己和现实生活中的自己从本质上相一致,而不应像《聊斋》中的“画皮”般相背离。
⑦由此可见,网络语言唯文明方能行远。
《网络语言唯文明方能行》阅读题目
14、第①段划线句中有一个错别字是,它的正确写法是。(2分)
15、下列句中引号的作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3分)
A.在语言表达上,古人有“无隐”之说
B.《礼记·曲礼上》就明确记载着“入境问禁”的礼仪规范
C.孔夫子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D.而不应像《聊斋》中的“画皮”般相背离
16、下列实例中,不可以作为事实论据补充进第③段的两项是()和()(4分)
A.古人姓名字号的称呼极具传统文化色彩。长辈对晚辈、尊者对卑者可以直呼其名,而朋友及平辈之间则互相称字,以表亲近和恭敬,如刘备被称为“刘玄德”、关羽被称为“关云长”。
B.出于对“死亡”的恐惧与厌恶,古人另造了一些词语来表达“死”的意思,如“百年之后”“仙逝”“作古”等,用这些词同时也表达了对死者的尊重。
C.古代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依据其生前的德行和事迹立一个谥号来称呼他。如范仲淹谥号“文正”,欧阳修谥号“文忠”。
D.很多事物的固有名称在汉语里有其对应的代称。如用“汗青”代称史书,用“巾帼”代称妇女,用“桑梓”代称故乡。
17、根据提示,梳理③—⑤段的论证思路。(6分)
2017年青浦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首先,因为,所以。
因此,。
其次,因为,所以。
18、有人认为,第⑥段文字可以从文中删掉而不影响表达。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4分)
《网络语言唯文明方能行》阅读答案
14、竟(1分)竞(1分)
15、D
16、C(2分)D(2分)
17、(6分)首先,因为语言禁忌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和建设精神家园意义重大(1分)所以网络语言不可任性无忌(1分)其次,因为雅言是中华文明传承的纽带(1分)所以雅化网络语言是传承文明的需要(网络语言不可去优雅而趋粗鄙)(1分)因此,网络语言唯文明方能行远(2分)
18、(4分)答案示例:同意(1分)。这段文字从网络语言使用者的道德操守角度进行论述(1分),与本文论题“网络语言如何发展”无关(1分),删掉后论述的思路更集中(1分)。
答案示例:不同意(1分)。这段文字从网络语言使用者的道德操守角度进行论述(或:强调使用者做一个“有道德的人”,1分),这关系到网络语言的雅化(1分),能进一步论述中心论点(1分)。
看了“网络语言唯文明方能行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