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与自己和解阅读答案
《能否与自己和解》阅读材料
我想起张爱玲的结局,想她为什么没有像伍尔芙那样选择结束自己,而是等待生命结局的自然来临。张爱玲的晚年孤独寂寞,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她甚至不和任何一个熟人朋友往来,一口气关了几十年的门,闭门锁居,与世隔绝,肯定有她说不出的苦楚,有她无法超越的困境。只不过她没有像伍尔芙那样说出来,而是把那些密封在心中,同着死亡一起带走了,世人无从知晓。她的晚年几乎没有写作,我相信她同样有一个巨大的“结”,而她到死也没有说出来,真令人心痛!
1972年获诺贝尔奖的川端康成在获奖两年后自杀了,据说,除了三岛由纪夫[注]的自杀对他造成的打击外,他自身的生活也充满了无法规避的虚无感和死亡的宿命感,平时他的情绪异常波动,完全依靠安眠药过日子,即使写作也要依靠药物制造一种幻觉,离开药物他几乎无法生活,无法写作。这种情景对于视写作为生命的川端康成来说,创作力的衰竭即是生命力的衰竭,他无法摆脱这个困境。他曾说,“我什么时候能毅然自杀呢”,可见他内心的挣扎之苦。最后,他终于在盥洗室里口含煤气管自尽,结束了生的痛苦。
再看一百年前的梭罗,他一生与孤独结伴,他认为没有比孤独更好的伴侣了。1845年的一天,他单身只影拿了一柄斧头,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独居两年后才回到康城。他曾说,他要逃避的是现在。后来他死于肺病,留下了39本寂寞的日记。他一口气记了25年的日记,一个人要承受多大的孤独才能25年如一日地对着纸张倾吐自己的思想和心绪啊。
显然,他们都是面临人生的某种困境的。伍尔芙和川端康成用自杀来解脱肯定需要巨大的勇气;但是,我觉得张爱玲和梭罗的对生命的坚持,则需要更加巨大的勇气,因为后者敢于放弃什么、放弃之后依然能够活下去。
我的思路停留在这些人物上,徘徊不去。多么想从前人的身上省悟一些什么,寻到并超越一些什么。
我曾经说过要与生活和解,说到底就是与自己和解。然而,这对某些人来说并非易事——那是放弃什么之后,依然有生的勇气,有快乐的勇气,这也许是更高一层的境界吧。
我觉得头发有些长了,似乎没了型,于是打算出去走走,然后去发廊修整头发,也许潜意识中是想通过整理头发抵达思想的明晰吧。
【注】三岛由纪夫:日本著名作家,两次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为候选人。他与普鲁斯特、乔伊斯、托马斯·曼并称为20世纪四大代表作家。
《能否与自己和解》阅读题目
小题1:文章第一段中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是什么?(2分)
小题2:伍尔芙认为,生活“总是像在悬崖边羊肠小道上的感觉”,这是种怎样的感觉?(3分)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要与生活和解,说到底就是与自己和解”?(4分)
小题4:文中提到的张爱玲、川端康成和梭罗是如何面对各自不同的精神困境的?请根据文中内容简要概括。(6分)
小题5:你觉得文章的结尾有何特色?请结合全文简析。(5分)
《能否与自己和解》阅读答案
小题1:营造一种沉重的气氛(1分),引发作者对人的精神困境这一严肃问题的思考(1分)。
小题2:“悬崖边”充满了危险,“羊肠小道”曲折难行(1分)。说生活“总是像在悬崖边羊肠小道上的感觉”,就是生活没有安全感,生命十分脆弱,随时都会消逝,自己无法把控(2分)。
小题3:所谓“与生活和解”,就是在遇到人生的困境时能继续活下去,坚持生命(2分)。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让自己懂得放弃一些东西,并快乐地生活,这就是所谓的“与自己和解”。(2分)
小题4:张爱玲因内心有一个巨大的“结”,有说不出的苦楚,晚年选择了闭门锁居,与世隔绝(2分);川端康成因自己创作力衰竭,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两年选择了自杀(2分);梭罗为逃避“现在”而终生与寂寞为伴,将自己的思想和心绪述诸日记(2分)。
小题5:本文的结尾具有出人意料,引人深思的特色。(1分)文章主要是写如何面对精神困境,结尾却突然写自己该出去走走,修整一下有些长了的头发(1分)。这种写法看似突兀,其实是把思绪重新拉回到了现实(1分),并以“也许潜意识中是想通过整理头发抵达思想的明晰吧”一句结尾,暗示对精神困境的思考还没有结束,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2分)。
看了“能否与自己和解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