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零丁洋(文天祥)教案范文
《过零丁洋》是南宋诗人文天祥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南宋末年,文天祥在抵抗元朝军队失败后被俘,在广东零丁洋(今“伶仃洋”)元朝军舰上作了这首诗,用以表明忠于宋朝、不愿投降的心志。以下的过零丁洋教案范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过零丁洋(文天祥)教案范文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结合资料理解诗歌意思,感受文天祥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崇高气节。
3.理解课后两组诗句的意思。
4.认识一个生字,学会两个生字。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理解课文,感受文天祥宁死不屈的坚定的高尚情操。
2、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
1、查阅有关文天祥的资料。
文天祥生平简介
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1236年生于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南)淳化乡富田村。其父爱读书,也很重视孩子们的学业,设法聘名师就教。文天祥无论寒暑都要在贴满格言警句的书斋中与弟弟一起诵读、写作、谈古论今。18岁时,文天祥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20岁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鹭洲书院读书,同年即中选吉州贡士,随父前往临安(今杭州)应试。在殿试中,他作“御试策”切中时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负,被主考官誉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由理宗皇帝亲自定为601名进士中的状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三、简介写作背景
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四、学生听读范读录音,强调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及感情基调。
五、教师进行适当的朗读提示。
六、学生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感知诗文主要内容。
七、指名个别学生朗读,师生对其朗读进行适当点评。
八、学生齐读诗作,增强对诗歌内容的感知。
九、组织学生结合课本注释,逐句阅读理解诗作,引导、帮助学生说说诗文的大意。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明确: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
参考译文:我这一生辛辛苦苦,靠着精通一种经书,并通过考试才进入了政界,可是却在兵荒马乱中渡过了四个年头。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明确:“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参考译文: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敌人践踏得支离破碎,象被狂风吹散的柳絮一样;自己的一生动荡不安,象被风吹雨打的浮萍一样浮沉不定。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
参考译文:兵败撤退渡过惶恐滩时,与部下谈起那些危难经历,心中惶恐不安;而今身陷敌手,将士们死的死,散的散,只身被押解渡过零丁洋,更感到孤苦零丁。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
参考译文:人生自古谁无死,我宁愿让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永照史册,也决不屈服于敌人的刀下!
教师小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十、品味探究: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试说说自己的看法。
十一、拓展延伸
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正气歌》,感受文天祥高尚的节操。
十二、巩固练习
1、《过零丁洋》一诗押韵,韵脚是。
2、《过零丁洋》前三联与尾联在感情格调上有何区别?
十三、作业
1、熟诵并默写这首诗。
2、课外积累与“人生自古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类似的表达“爱国”、“壮志”的诗词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