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正确语文学习方法
学习方式是教学论和学习论共同研究的对象之一,也是今天各个学科教学理论十分关注的研究内容.学习方式是丰富多样的,它为中小学生各学科的学习提供了多样 选择的空间.
一
语文教学自有“法”以来,实际上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是显性的渐进的变化,它以教法、教学法、教材教法、语文教学论、语文教育学等名目,日益规范化和趋向标准化。“法”、“论”乃至“学”自身已发展成一门学科,凡师范生必以此为专业化依托,于是就有了科班出身的语文教师和语文教学。另一种是隐性的渐趋消解的变化,它以教无定法、个性张扬、教学沉浸于语文、情意融汇于诗境或文境为特征。若论规范或标准,它更像是独钟情意执著创造的艺术,这就是本文所论的体验语文之法,以此法为宗的教师或也是科班出身,但却更像是文人,或诗人或作家,因而其教学对于科班惯例而言,多少会有些“叛逆”。
原本这两种语文教学法可以相得益彰,不必此长彼消的。实际上,科班出身的语文教师谁没有一片率性而为、浪漫放达的文人天地呢?只不过这常被逼到教学之外,业余爱好的境地而已。而文人乃至大师级的文人,又有哪个是不谙语法修辞、不懂布局谋篇的?只不过他们对此“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而已。常见语法或教法书上在“特殊用法”、“教无定法”的提示之下,恭敬地援引大师们不“规范”的语法或教法,其实,这不过因为是大师“反叛”了惯例,于是就被确认是真理,而真理可以修正规范而已。那么,是否可以放胆一想,敢于反叛惯例、修正规范,不正是产生大师的源泉吗?我们提倡创新,如果不是叶公好龙,为什么就不能解放语文教法,让师生们体验语文?把语文放给师生们“由着性子自己去想像”,去找寻“美好的心灵的远游”?
然而,此长彼消的情况毕竟愈演愈烈,结果就发生了向语文教学的问难。而于问难之下,非体验的语文教学试图以基础、基本、技能技巧、左右逢源等理由维护所谓规范或标准的辩解,则日显苍白无力。原因何在呢?从内部情境看,这颇有些作茧自缚的道理,自造了枷锁套住了自己,就如同八股文风锁住了文人精神。语文教学要自成学科,这就要有一套非主体的游戏规则,文人必定得收敛自我,以附庸非自我的规则。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语文课本中精选的千古佳作,却几乎都是很自我的作品,或者就是体验语文的结果。从外部情境看,如今教学的评估已被异化成评估的教学,或者说是为评估的教学,而越来越追逐“科学化”、“标准化”的评估,以一种裁决学生命运的文化霸权,迫使语文教学蛰伏于其淫威之下,对于语文来说,这种评估,无疑是以复杂的形式把复杂的语文简单化了。由此,那些孜孜追求语文高分的教师和学生,也就不得不把语文撕成简单的应试碎片来体验厌恶。
是外在的、间接的、功利性的动机和目的异化了语文教学,并且使体验语文,即使作为一种方法论的宽容,也渐渐失落了。失落了体验的语文教学,其实是失落了教师和学生对语文本身的情感,也就失落了缘于情意而非理性的语文魅力,如果说断臂维纳斯尚可诠释出含蓄的美,那么时下的语文试卷,读起来更像是打碎了的维纳斯雕像的零散残片,它可能是考古家丰富体验的对象,但不是语文。失落了体验的语文教学,其实也失落了教学的自然,不自然就造作,造作就令人生厌,生命的教师,生命的学生,还有生命的语文,失了自然如何能够健康?失落了体验的语文教学,其实是把体验语文以潜课程的方式留给孩子们自主选择了,于是就有了自发的文学少年,他们博览群书且浸心地体验,还由着性子凭体验写作。但是,更多的孩子不选择这些,而是“由着性子”选择形形色色的卡通故事,成人化的媚俗小说。所以应当补充说,语文教学中失落的体验,可能无意中放任了潜课程的泛滥无度。
二
体验的方法,源远流长。体验,是中国自然主义教育传统中的方法,是先秦道家主张的人与宇宙自然融合论的方法论核心。道家不仅主张体验自然超越人为,而且以自然体验的方法论,融通于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的全部领域,尤其是开拓了艺术领域中由现实世界向审美世界升华的道路,以此形成了中国传统审美以及审美教育的重要特色。有理由认为,它是富有中国特色的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
体验的方法与认识的方法,共同作为人与外部世界联系的两种基本方法。体验是侧重主体内在感受的方法。认识的方法中,个体与对象间的关系是对立的,因此对象就可以是冷漠的、异己的、疏离的、功利的,在这种关系之上建构起来的语文教学法,不必说那种纯功利的掌握、为应试的知识技能储备常常会肢解语文中的美,就是重视语文的审美价值,也只是泛泛地论感受、论理解与判断、论欣赏或鉴赏、论左右逢源的变相模仿与创造,或者也论潜移默化、论陶冶,但它终究达不到体验的境界。体验的方法与此不同,个体与对象间的关系不对立,因此不冷漠、不异己、不疏离、超功利。如中国传统精神中主张人与自然和睦友善,是人“没入”自然去体验的情感境界,而人体验艺术的神韵意境也是人“融入”艺术去体验的情感境界。就体验语文的教学方法而论,是在自然而然的过程中,把主体导入语文去体验的情感境界,而语文则在体验中深化进主体的心理环境。
体验的方法,因此是培养人文素质,呼唤人性人本,拓展语文视野,赋予它以开阔的育人期待所必须的方法。因为只凭借认识的语文教学,只能把这些美好的愿望编织成“皇帝的新衣”,却不能真正实现它们。而体验的语文教学,是让教学与语文不再对立,是要融化这之间的冷漠、沟通这之间的疏离,人以感性的心灵进入语文,同语文里的美去对话去交流,而语文里的美则呼应着教学者的心灵,教学者沉浸在语文里,所体验到的则是在自己的精神家园里。可以认为,体验的语文,在大师与他的学生们那里就是这样的,而且,在尚未开始“正规”训练的幼儿园里可能也是这样的,推而广之,在课外文学小组或社团里、在不务“正业”的小作家们那里、在非语文的如自然科学家的业余爱好中、在超功利的老年大学的课堂上可能也都是这样的。但在冷漠的中小学校语文教学中,它却被越来越冷峻地桎梏着。
三
体验语文,不过是种自然质朴的教学方法。但又是与单纯认识的语文教学大相径庭的方法。当然,我们说体验语文与认识语文不同,这是境界与层次的不同,是旁观者主体与参与者主体的不同,但不否认体验要有认识的基础。不通过认识的路径,教也无法把茫然无知的学带进语文去体验,只是在体验语文的认识基础层面,还有些特征值得辨析:
体验的方法崇尚自然。中国源于大自然之审美体验的人性复归于素朴的艺术主题,实际上形成了后来的崇尚自然的一脉文化传统之风骨。这脉传统不仅仅体现于直抒情怀于真自然的文学艺术作品,如陶渊明清雅恬淡的田园诗,谢灵运略显玄微的山水诗,更重要的是文化精神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贵清真、法自然的风骨自然。正是这种自然,与自然的生活、自然的艺术、自然的语文相和谐,而与刻意人为追求形式浮华的生活、雕琢技术追求精湛而疏于情感表现的艺术、枯燥繁琐堆砌词藻而不多真情流露的语文格格不入。时下的语文教学,不只是惯例的套路不自然,不只是肆意肢解作品牵强意义于作品不自然,就连最富生命力的作文教学也已被诵读范文、附庸新八股标准、抄袭好词好句等恶劣风气所污染。疏离自然也即失了天真,所以如今的语文以及语文教学,最难得见到如朱屺瞻先生说画的境界:拙朴最难,拙近天真,朴近自然。
体验的方法重视质朴。语文融会贯通于自然,率真必与质朴结缘,道家虽主张天地有大美,却又绝不执著于形式的绚烂,其大音稀声乃至大巧若拙的主张,所追求的,正是质朴而不是文饰繁缛的品性。可以认为,单纯认识的语文和语文教学,非体验或失落了体验的语文和语文教学,正是文饰肆外的一派风格。而体验的语文和语文教学,即便是驾驭着天地万物之苍茫,总能反顾其底蕴之深厚,再以这深厚底蕴策动体验之心,求索的是返朴归真,对于语文和语文教学而言,至高的境界是真诚质朴和恬淡清纯。这正是时下语文教学最难得的,笔者曾在泰兴洋思中学听过反朴归真的课,真正像是沐了农田里和煦的风;也在锡山实验小学听过同样质朴却不同风格的课,那课是把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及内容都融在自然质朴里了。这两堂课听过已多年,却历历在目那情境,袅袅在耳那话语声,是为这样的教学太少的缘故吧。
体验语文,教也体验学也体验,于质朴自然间,就有了语文的体验和体验的语文。
四
体验语文,是具有重要的潜隐功能的教学方法。严格说来,体验的语文和非体验的语文,其教学都具有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只不过纠缠于教学的应试或评估的目的,往往使我们重视了显性功能,而忽视了隐性功能而已。
若就显性功能而论,非体验的语文教学在认识的基础功能方面,显示出令人惊叹的伟力,读读我们浩如烟海的中小学生语文试卷,就足以获得它在语文知识技能技巧训练方面有效功能的证明,甚至,这些试卷还证明了当代语文教学创造的奇迹:学生们竟能凭借意志和单调的智慧,精确无误地回答那些连课文作者都莫名其妙的问题(确定标准答案的人似乎没有想到,几乎任何创造性的萌芽,都只能发生在那些不标准的选择里,而天长日久地蛰伏于标准,创造的灵动连同它的主体,也便萎缩成了惯例的奴仆)。而体验的语文教学,于此就相形见绌了,它可能只培养了“美好的心灵的远游”吧。
若就隐性功能而论,情况却会截然不同。体验的语文教学,师生以语文为中介进行着心与心的对话,说得更准确些,是教师体验着语文也把学生一起带进了体验,而语文蕴涵着的意义和价值也就如流泉般融进了学生的情感,并由情意牵引着叩启了他们理智的门扉,这语文便会驻在学生们的心里。真自然的体验,必以认识为基础,只不过这认识也是体验的而已。曾听大师讲语文,虽也是原本枯燥的语法,却依然忘情其间,“没入”其间,自然而然地就牵定了百名学子之心,而学子们品味的竟是“清泉石上流”般的体验。因而,体验语文,不必担心会丢了双基,误了训练,它与单纯认识的区别,只是在用心体验还是用意志掌握。
体验的语文教学会潜移默化地培养热爱。而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它可能诱发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体验,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里,其对待语文教材、理科教材的理念与我们相反,理科教材远比我们简单,而语文教材可比我们的篇幅有数倍甚至十倍之多,区别在于,我们重精读精选且精教精练,他们重阅读重体验。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关注学生获得开阔的智力背景,提供给学生大量的课外自由阅读时间,帕夫雷什中学的学生阅读书目之丰富,竟多过我们大学的文学院,如果不热爱或者不注重体验,这浩瀚的名著阅读,是定然完不成的。体验的语文教学,是从心灵深处在养育着学生的人文精神,阅读是体验的阅读,语文不该与它对峙,也不该把它替代,或者,就是体验的语文教学,导引了阅读,阅读是不教之学,不教之体验,至于读书而沉浸于体验,人文或文人的精神也已是跃跃于学子之心了,这不正是语文教学的期盼?
至于非体验的语文教学,其隐性功能却不像人们忽视的那样简单。人们习惯于用保守或枯燥、低效或弱效等评价语,来描述语文教学的不尽人意,实际上就潜隐功能而论,这是很宽容的过高评价。因为从总体上说,失落了体验的语文教学是负效的,还可能是失落了语文之魂魄,滋生了教学双方之厌教和厌学心理的。当语文仅仅被作为一种认识的对象、一种异己的存在、一种掌握的有用的课程和教学科目的情况下,其最值得警惕的隐性功能,是与语文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是反语文的和反语文教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