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理解方法技巧—比较阅读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真正为学生着想,实现学生的自主、个性化阅读,切实、扎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课文比较阅读法例谈?
比较阅读的范围,可以大到作家整个作品风格流派的比较,小到某篇作品遣词造句的比较。具体说,不同单元的课文可以比较;同一单元不同体裁的课文可以比较;同一单元同一体裁的课文也可以比较。?
有一位很有名气的老师是这样进行比较的:学习朱自清《威尼斯》这篇游记,有意识地安排学习与其内容相似的邹韬奋的《威尼斯》、刘白羽的《威尼斯》。三位作家写的都是游记,同样的题材,一样的题目。可是由于作家掌握运用的材料不同,也就运用不同的结构形式来表现。朱自清的《威尼斯》抓住威尼斯的特点——水上的城、文化艺术城来写,是以圣马克方场为轴心,由此展开视角,向四面八方辐射出去,描写了圣马克堂、公爷府、运河、圣罗珂堂、佛拉利堂、公园等几个描写点。围绕着圣马克方场,这些描写点组成了一个整体。这种结构方式被人称作“辐射结构”。它的优点是突出中心,散而有序,疏而不乱。邹韬奋的《威尼斯》,也是抓住景色的特点,却采用横式结构安排材料。作者写其三个特点:①河流之多;②市容整洁;③建筑宏伟。以三个特点为纲,将其它材料融入其中。这种横式结构易突出该城的三个特点,使游记条理分明。如果说,前两篇游记用的是以空间转移为序的话,那么,刘白羽的《威尼斯》就是以时间为序的纵式结构。作者第一部分写抵达该城当夜听夜歌,第二天黎明听晨歌;第二部分写上午登艇见闻;第三部分写午宴后游海、参观及夜晚欣赏夜景;第四部分写参观圆楼和展览会;第五部分记访问感受。这种纵式结构的特点是容量大,以时间贯穿材料,又能做到有条不紊。?
如学习高中语文实验教材《鸣凤之死》(节选自巴金的小说《春》),可提出这样的问题:鸣凤与祥林嫂(鲁迅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在临终前的心理状况一样吗?
然后侧重阅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这里鸣凤含泪苦苦哀求周氏表明:“宁愿挨冻受饿,我不情愿给人家做小……”“太太,请你发点慈悲,可怜可怜我罢。”然而,哀怜哭诉无补于事,她怀着痛苦而沉重的心情,来到觉慧的窗下三次敲窗:第一次是“一个不留心,她把手触到了窗板,发出了一个低微的响声”,她盼望他走到窗前揭起窗帷来看她,她在那里等待着;第二次是“又走去在窗板上敲了两下,她盼望他会听见敲声”,“她知道轻敲是没有用,待要重敲,又害怕惊动了别人”;第三次是“又一次走到窗前轻轻敲了三下,又低声叫一次:‘三少爷。’便退后两步。静静地站着……”这是一段逼真传神令人屏息的心理描写。三次敲窗之间都有一定的时间间隔,作者有意让读者展开骋驰的想象,去体味评判作品的主人公此时此地的心境:渴望、焦虑相交织;既盼望觉慧来救援,又担心贸然打搅了觉慧的工作。读着这段我们不难想象,作品的主人公每一次举起手臂,内心蕴涵了何等的激烈斗争,又寄寓了多么大的希望。这里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富有特征性的心理动作来透视人物的心理。
再看鸣凤在湖畔静思默想无言的“天问”:鸣凤茫然地立在湖畔,面对着无边黑暗和茫茫湖水。回想往事:她想到可爱的大自然,想到自己不幸的身世,想到与觉慧纯真的爱情,想到曾有过对未来的憧憬。作者也写主人公临别投湖前:既想得到他的安慰、保卫,又想到“不能拉住他,不能妨碍他”,“她应该放弃,他的存在比比她的更重要”,既有对生活幸福的留恋,又有为了他而牺牲自己的决心。作者恰到好处地写出了女婢鸣凤与三少爷觉慧之间由于地位悬殊所造成的女性独特的心理。作者在这里用了较长的篇幅,以铺叙的手法,细致入微地刻画鸣凤曲折变化的心理活动,着力展示了鸣凤心灵深处情感的层层涟漪。作者通过对人物活动细腻、曲折、富于变化而又符合人物个性的描写,从而表现了这位刚烈忠贞的少女善良、无私、纯真,渴望幸福的爱情的性格特点。读之揪人心肝,摧人泪下。?
《祝福》中的祥林嫂,作者用的是白描勾勒的手法,描绘了她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而遇到小说中的“我”,三次发问:一问“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当“我”吞吞吐吐地说:“也许有罢”,她又问:“那么,也就有地狱了?”“我”的吃惊、支吾,又引起了她的第三问:“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这里,作者写祥林嫂的三问,反映了她内心矛盾、疑惑的心境:既希望人死后有魂灵,因为她想见到自己的儿子阿毛,可是她又害怕死后有魂灵,因为据柳妈说嫁过两个丈夫的女人,在阴间会被据成两半。正因为这种困惑而产生了种种矛盾。最终祥林嫂贫病交加,又加上精神的折磨,终于痛苦地死去了。这里,作者采用的是她与“我”的对话和对她的神情的勾勒,表现她内心尖锐的矛盾。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一个是用铺叙故事情节,刻画细腻、曲折、变化的心理活动来塑造人物形象;一个是用白描的手法,通过简单的对话、神情的勾勒来塑造人物形象。前者是长篇小说的节选,篇幅长,有可能精雕细刻,细细描绘;后者是短篇小说,篇幅相对短小,要用极俭省的笔触来写,用的是简笔。但它们都是为表现作品中心服务的,让读者洞察作品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促使读者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憎恨那吃人的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
常言道,有比较,才有鉴别。事物的特征往往可以在与另一事物的比较中显现出来。比较事理之间的特征,目的是揭示事物的本质。比较分析两篇文章,对理解文章有重要的意义,这是掌握课文特点常用的方法。?
比较阅读的范围,可以大到作家整个作品风格流派的比较,小到某篇作品遣词造句的比较。具体说,不同单元的课文可以比较;同一单元不同体裁的课文可以比较;同一单元同一体裁的课文也可以比较。?
有一位很有名气的老师是这样进行比较的:学习朱自清《威尼斯》这篇游记,有意识地安排学习与其内容相似的邹韬奋的《威尼斯》、刘白羽的《威尼斯》。三位作家写的都是游记,同样的题材,一样的题目。可是由于作家掌握运用的材料不同,也就运用不同的结构形式来表现。朱自清的《威尼斯》抓住威尼斯的特点——水上的城、文化艺术城来写,是以圣马克方场为轴心,由此展开视角,向四面八方辐射出去,描写了圣马克堂、公爷府、运河、圣罗珂堂、佛拉利堂、公园等几个描写点。围绕着圣马克方场,这些描写点组成了一个整体。这种结构方式被人称作“辐射结构”。它的优点是突出中心,散而有序,疏而不乱。邹韬奋的《威尼斯》,也是抓住景色的特点,却采用横式结构安排材料。作者写其三个特点:①河流之多;②市容整洁;③建筑宏伟。以三个特点为纲,将其它材料融入其中。这种横式结构易突出该城的三个特点,使游记条理分明。如果说,前两篇游记用的是以空间转移为序的话,那么,刘白羽的《威尼斯》就是以时间为序的纵式结构。作者第一部分写抵达该城当夜听夜歌,第二天黎明听晨歌;第二部分写上午登艇见闻;第三部分写午宴后游海、参观及夜晚欣赏夜景;第四部分写参观圆楼和展览会;第五部分记访问感受。这种纵式结构的特点是容量大,以时间贯穿材料,又能做到有条不紊。?
又如学习高中语文实验教材《鸣凤之死》(节选自巴金的小说《春》),可提出这样的问题:鸣凤与祥林嫂(鲁迅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在临终前的心理状况一样吗?
然后侧重阅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这里鸣凤含泪苦苦哀求周氏表明:“宁愿挨冻受饿,我不情愿给人家做小……”“太太,请你发点慈悲,可怜可怜我罢。”然而,哀怜哭诉无补于事,她怀着痛苦而沉重的心情,来到觉慧的窗下三次敲窗:第一次是“一个不留心,她把手触到了窗板,发出了一个低微的响声”,她盼望他走到窗前揭起窗帷来看她,她在那里等待着;第二次是“又走去在窗板上敲了两下,她盼望他会听见敲声”,“她知道轻敲是没有用,待要重敲,又害怕惊动了别人”;第三次是“又一次走到窗前轻轻敲了三下,又低声叫一次:‘三少爷。’便退后两步。静静地站着……”这是一段逼真传神令人屏息的心理描写。三次敲窗之间都有一定的时间间隔,作者有意让读者展开骋驰的想象,去体味评判作品的主人公此时此地的心境:渴望、焦虑相交织;既盼望觉慧来救援,又担心贸然打搅了觉慧的工作。读着这段我们不难想象,作品的主人公每一次举起手臂,内心蕴涵了何等的激烈斗争,又寄寓了多么大的希望。这里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富有特征性的心理动作来透视人物的心理。
再看鸣凤在湖畔静思默想无言的“天问”:鸣凤茫然地立在湖畔,面对着无边黑暗和茫茫湖水。回想往事:她想到可爱的大自然,想到自己不幸的身世,想到与觉慧纯真的爱情,想到曾有过对未来的憧憬。作者也写主人公临别投湖前:既想得到他的安慰、保卫,又想到“不能拉住他,不能妨碍他”,“她应该放弃,他的存在比比她的更重要”,既有对生活幸福的留恋,又有为了他而牺牲自己的决心。作者恰到好处地写出了女婢鸣凤与三少爷觉慧之间由于地位悬殊所造成的女性独特的心理。作者在这里用了较长的篇幅,以铺叙的手法,细致入微地刻画鸣凤曲折变化的心理活动,着力展示了鸣凤心灵深处情感的层层涟漪。作者通过对人物活动细腻、曲折、富于变化而又符合人物个性的描写,从而表现了这位刚烈忠贞的少女善良、无私、纯真,渴望幸福的爱情的性格特点。读之揪人心肝,摧人泪下。?
《祝福》中的祥林嫂,作者用的是白描勾勒的手法,描绘了她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而遇到小说中的“我”,三次发问:一问“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当“我”吞吞吐吐地说:“也许有罢”,她又问:“那么,也就有地狱了?”“我”的吃惊、支吾,又引起了她的第三问:“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这里,作者写祥林嫂的三问,反映了她内心矛盾、疑惑的心境:既希望人死后有魂灵,因为她想见到自己的儿子阿毛,可是她又害怕死后有魂灵,因为据柳妈说嫁过两个丈夫的女人,在阴间会被据成两半。正因为这种困惑而产生了种种矛盾。最终祥林嫂贫病交加,又加上精神的折磨,终于痛苦地死去了。这里,作者采用的是她与“我”的对话和对她的神情的勾勒,表现她内心尖锐的矛盾。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一个是用铺叙故事情节,刻画细腻、曲折、变化的心理活动来塑造人物形象;一个是用白描的手法,通过简单的对话、神情的勾勒来塑造人物形象。前者是长篇小说的节选,篇幅长,有可能精雕细刻,细细描绘;后者是短篇小说,篇幅相对短小,要用极俭省的笔触来写,用的是简笔。但它们都是为表现作品中心服务的,让读者洞察作品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促使读者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憎恨那吃人的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