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学科学习方法 > 语文学习方法 >

山村小学的孩子们散文

时间: 如英2 语文学习方法

  散文是人类真我的袒露,那你还想知道更多山村小学的孩子们散文吗?今天学习啦小编就与大家分享:山村小学的孩子们散文,希望大家喜欢!

  山村小学的孩子们散文一

  农家生活笑声不断!不信?走,我带你去瞧瞧!

  清晨,如果你来到农村,那么迎面扑来的是那潮湿的空气,新鲜极了!几个早起的农民,互相吆喝着:“起床嘞——”“干活嘞——”,声音刚落,几家农民全扛着锄头,提着饭盒往田里走。不一会儿,田里传来“嘿呦嘿呦”的声音,刚升起不久的太阳,田边的映山红,把他们的脸映得红彤彤的。

  早上,农村的孩子一起床,还没有吃早餐,就跑到田边嬉戏。男生在松软的土地上翻跟头,在草丛里捉蚱蚂,而女生则在田边寻找美丽的花朵,在小溪边摸鱼,玩的可欢了!

  傍晚,夕阳下山了。一个农民满脸脏兮兮的,一边走一边谈论着

  一天的趣事,一个个玩耍的孩子,就争先恐后地跑回家吃饭。

  夜晚,人们都睡了,只剩蝉和纺织娘在草丛中开着音乐会,它们唱起美妙的乐曲,让那些累了一天的人们,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

  农村,从早到晚都是一片欢乐的景象,要是有机会,你们一定要去瞧一瞧!

  山村小学的孩子们散文二

  位于互助县五十镇的班彦村沙沟乡地处山沟,这里夏季的山上山花烂漫,树木郁郁葱葱,洁白的云朵空灵而且幽雅,时而躺在溪水里嬉戏,时而挂在树梢上闲荡,缥缈的薄雾,就像一条条圣洁的哈达,轻轻的披在大山的身上,大山神圣而肃穆。而这样美丽的山村却远离公路,需要深入偏僻的地方才能抵达。整个山村规模不大,只有90户人家,300多村民。他们世世代代在山村里深居简出,一年难得去一趟他们嘴里说到的“城里”。今天我们青海电视台《日子》栏目组慕名来到沙沟山小学走访了坚守在这所小学的土族教师吕志胜和土观山小学的代课老师李长伟。

  在采访中我们得知,这所学校是1959年所设的学堂而奠定的基础。最初的校舍在村子的一所破庙里。曾经坚守在这里的老师是吕老师的爷爷,他爷爷毕业于互助一中后回到了这个山村。在村里人的帮助下,在村庙里开设了学堂,因为只有他有文化,理所当然的成了村里唯一的小学教师兼校长。这也就是当时的沙沟山小学,开始接纳村里的孩子读书。后来,吕老师的父亲从西宁中师毕业后也回到了互助,在当时的班彦小学任教。他的父亲看到年迈的爷爷已经无力教学后,在爷爷的动员下来到了沙沟山小学。村里的庙,也就是这个学堂由于年久失修,不得不搬到另外一个山顶,将校址选择在沙沟山这片稍微开阔的平地上,这所只有5间平房的学校,是吕老师的父亲在镇教委的帮助下建起来的,村里的孩子们都在这所只有一位教师的学校里上学。学校条件差,教室地面坑坑洼洼,窗户上的木楞多数也已被虫蛀烂。黑板也烂了一角,课桌也不够用,吕老师就将课桌集中摆在教室中间,两三个孩子挤在一起。如今的校舍虽然经过了几次的维修,也已成为了危房。

  当我们问及吕老师为什么留在这里时,这位朴实的土族汉子略有些腼腆的说,他的爷爷和父亲先后在这个学校,他因几分之差而与大学失之交臂,八十年代的他在离村子9公里外的班彦小学当了民办教师,父亲从沙沟山小学退休后,再也没有老师上山来教学,就这样,1990年吕老师在父亲的鼓励下回到了沙沟山,在这里开始了他一生的坚守。

  由于山里人的思想意识落后,前些年沙沟山小学的学生每年都在减少,有时候只有几个学生,吕老师继他爷爷、他父亲,成为这里唯一一位校长兼老师,他对孩子们得不到教育而痛心疾首,于是,沉重的双足一遍遍丈量着蜿蜒的山路,一家家,一户户地去做思想工作,甚至用他微薄的工资支付学生的学费,唯一的希望就是家长们让自己的孩子来读书,因为只有读好了书,才能走出这大山,走向外面的世界,看到外面的世界。

  现在国家实行了九年制义务免费教育后不收费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有了转变,能把孩子们送到学校读书,但是在很多时候,由于孩子们上学远,他还要在上课前去接他的学生,经常是背着小的、领着大的,脚步几乎走遍了这个山沟。

  他说,一所小学承载着山里的教育使命,没有老师,没有资金,办教的路任重而道远,加上村里住户分散,交通不便,村里的家家户户吃水要用牲口驮,这一道道天然的屏障,阻挡了人们通往外面世界的脚步和梦想。这里的孩子需要教育,然而环境条件的恶劣,很少有老师能在这样的山区小学安定下来。目前村里有能力让孩子走到外面读书的都已经走出了大山,留守在这里的学生到如今只有20个,学前班学生11个,一年级学生5个,二年级学生4个,吕老师同时带三个年级的所有课程。学生到了3年级就要转到距离村子9公里之外的中心小学寄宿。

  教师是清贫的,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深爱着这一方热土。谈到是什么信念能够使他这么多年来一直坚守时,吕老师说了这样一句话:“希望,自己只想为大山留下自己的一片希望。”正是这样一种对教育工作的执著和对学生的爱,使他能够坚守这里,耐住寂寞、守着清贫。

  很少出大山的吕老师给我们叙述着只靠自己去过几次的省城而得来的城市印象的繁华和大山的贫穷,说着知识的重要性,吕老师说,希望有一天大山里也像城市一样繁华起来。

  当问到对未来有什么打算和规划时,吕老师坚定的告诉我们说,他不会离开大山,因为这么多年都坚持下来了,还有什么不能坚持的呢?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山里的孩子们需要他,如果他走了,他的学生谁来教?孩子们就有面临辍学的危险,现在他担心的是,随着他年龄越来越大,等到自己走不动路的时候,山里的孩子们怎么办?谁来接替他呢?

  这20多年来,他总是第一个来到学校,赶在学生上学之前打扫卫生,从山下用牲口驮上来的水给孩子们烧开水,作为孩子们一天必备的饮用水,这期间,还要收拾准备好一天要用的教学资料,如果到冬天的话,还要为孩子们生好炉火,这一切准备好了以后,还要去接年龄小的孩子,

  历年来,吕老师由于教学认真负责,先后获得了多项表彰。他家里的奖状是对他工作的最好的肯定。这位老师在学校当着校长、老师、保育员、安全员等多种角色,而家庭的重担落在了妻子身上。谈到自己的家庭时,吕老师无不感慨的说,由于工作他顾不上家庭,顾不上孩子,家里种的20亩地里里外外基本上都由妻子操心,吕老师只能选择周末的时候才能帮着妻子干一些家务活,两个孩子都上了大学,依靠他的工资也远远不能支付孩子的学费,所以他的妻子选择在农闲时候去省城打工。他说,对于当初选择的教师这个职业,无怨无悔。这些年来,他教过无数的学生,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回到山里的时候,也不忘来看看他,感谢当年的培育之恩。

  或许,一位教师,能够在热爱自己事业的同时,用自己最大的心智和爱心让学生记住,这恐怕是当老师最大的幸福了吧。

  他用一已绵薄之力,用心血点燃了山村孩子光明的人生!也许在山村里当老师就必须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育苗有志闲逸少,润物无声辛劳多”这是对老师真实的写照。二十多年来,有许多的孩子走出了沙沟山,有了自己的事业,而吕老师依然在坚守着自己心中的教育梦想,依然在担负着一、二年级和学前班的复式教学的教学工作。在他的教学阶段从未出现过一个失学儿童。他用赤诚的心灵、无私的付出守望着山村的明天,用23年坚毅的守候造就了平凡,对教育事业的一腔忠诚点燃了一代又一代山里孩子们的希望之光!

  在我们采访快要结束时,坚守在这个村里的另外一个山上的李长伟老师走进了我们的视线,他是班彦村土观山小学的校长兼代课老师。土观山小学里只有9名学生,分别是一、二年级和学前班的学生,李长伟老师在这所学校里也已经坚守了20多年,我们从镇教委得知,李长伟是这里唯一一个代课老师,由于学校地处偏僻,交通闭塞,加之没有会土族语言的老师,李长伟就在那里坚守着,他用土语和普通话给孩子们上课,每个月的工资只有700元,由于没有专项资金,李长伟的工资是用教师公用经费里拨出的。当我们问他为什么不走出山里打工而守着这里的几百元工资时,李老师说,我特别喜欢当老师,也许再也没有什么工作比干这个工作更适合自己。当初,自己的父亲要求他给村里的孩子们当老师,再也没有过其他想法。

  最令李老师尴尬的是他的身份问题,20多年了,自己还是这所学校的代课老师,自己随时都有可能面临被清退的危险,前面已经有过类似的情况,最后还是因为这里条件艰苦,实在找不到教师,自己才勉强被留了下来,李老师说,他热爱学校,热爱教师这个职业,从不敢想象有一天自己被清退了以后,将如何去面对,最让李老师想不明白的事是,都是老师,都是做同样的工作,为什么身份和待遇就不能一样呢?李老师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自己以后到了退休年龄,能够也像其他公办老师一样,光荣地回家。

  在这份坚守背后,还有这样的乡村教师忠实地守望在大山里,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代课老师的几许无奈。

  也许,正是生命有了积淀,才有被人们称之为的“生命的厚实。”普通而平凡的山民,给了我们人生的感动。在我们的边远农村对教育的认知很少,国家的教师紧缺,于是在教育无法普及和抵达的偏僻山村,就演绎出了这样一个个美丽的故事!也许对他们而言,这就是生活,这就是日子!

  山村小学的孩子们散文三

  我七十年代出生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那时学校离我们很近,步行也就半小时的路程。在母亲的呵护中读完小学,我的童年也就这样结束了。在那一段时光有母亲的关爱是幸福的,即便有时因顽皮被母亲责骂或是抽打,现在回忆起来也觉得是灿烂多彩。

  时间如行云流水,瞬间即逝。我也由学生转为先生近乎二十二年。但有一件事,我至今都没有弄明白。为何经济腾飞的今天,山村孩子却缺失了很多的母爱。在成长的日子没有母爱那将会是一种怎样的结果,这与小草缺失阳光与雨露又有什么区别呢?

  我是亲眼目睹这样一个场景:春节还没有过完,那天正好的是正月初八,天是灰蒙蒙的,一位母亲告别女儿去沿海地区打工。车来了,女儿用力地拽着母亲的衣袖,嘴里拼命地叫着妈妈,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吧嗒吧嗒往下滴。母亲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眼泪也簌簌往下落,手紧紧地拥抱着女儿,嘴对着女儿的脸亲了又亲。最终母亲还是把女儿交给了一位白发的奶奶,在上车的瞬间,我看到那母亲是用牙咬着下唇。我知道那是一种咬牙切齿的痛。可贫穷不会因为你思儿的心痛而改变,这位母亲深知这个道理。车启动了,母亲红肿着眼睛,从车窗里探出头,伸出手不停地摇晃。这一刻,我感动了。

  开学了,我在一学生的作文本中,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一个山村孩子的梦想》——

  梦也许在别人的眼里是绚丽多彩的,是灿烂辉煌的。然而我一个乡村小学留守孩子的梦不是用美丽的花环装点,而是简单很实在——那就是希望在成长的日子里有父母的陪伴,希望自己像城里的孩子一样学习。我渴望着梦想成真就像一个嗷嗷待铺的婴儿渴望母亲的奶那样的迫切。

  听奶奶说,我一出生没有喝上一个月的奶,母亲为了这个家,为了生活,就丢下我去沿海打工。人家的孩子是要喝足十个月奶,才断乳。可我呢,在奶奶的嚼碎的饭团中长大。多少个夜里,我在梦中拼命地叫着妈妈,可是醒来的时候,只有奶奶在我的床边陪伴着我。泪水流下两腮,滴落在耳根,打湿了枕巾,可我只有把思念往肚里咽。对着日渐老去的奶奶说:“奶奶,我想妈妈。”奶奶哭了,抚摸着我的头说:“孩子,再过几年,妈妈就会回来陪你。”

  如今十一年过去了,我已是一个五年级的学生,可是妈妈为了生计还在外奔波。有妈妈一起陪伴着成长的日子依然还是个梦。每当一个节日到来时,我们这些留守孩子就有机会在学校的温馨园里给远方的妈妈打电话。每一次电话结束,我们这些孩子都是哭着离开的。电话里,一声妈还没有叫完整,泪就情不自禁流了下来。妈妈在电话的另一头一边说着孩子不哭,可是她自己却也在电话中抽噎。有好几回,妈妈决定接我到她那里去读书,可每一回都成泡影。一则那里学费太贵,二则在那里学了之后,还要返回到户口所在地进行中考、高考,太麻烦。我真的不知道,一个孩子想要让妈妈陪伴一起成长,对于我们的这些留守孩子来说,为何有那么难。我深知妈妈在外打工也不容易,于是在学校我每天用功地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来告慰她。同时也希望自己学到知识,将来有一天能改变贫穷,不再让妈妈去为生活而奔波,从此就让妈妈留在我的身边。

  山村的花草树木是美的,祖国的河山是美的,可山村的生活是穷的,山村的留守孩子是苦的。我多么希望山村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受到同样的教育,让山村留守的儿童能有妈妈一起陪伴着成长,这就是我一个山村留守孩子的梦想。

  读着、读着,我的泪盈满了眼眶。我天天在做着放飞鸽子的梦,可鸽子有什么梦,在这文字才听到了心声。此刻我才更深刻地理解了我所从事的这份工作的厚重。

  山村小学的孩子们散文四

  进入秦岭深处洛河发源地龙潭沟,我被那清纯透明的水所震慑。一路“叮咚”的水声响过,人的心境也一片澄明,无所思无所想,一切都归于自然的状态。

  这空旷的山野沃地,除了一片静谧,还是静谧一片。偶尔,或有几声脆响的鸟鸣,如同空谷传音,悠然远扬;或有几声轻灵的山鸡鸣叫,一面山坡顿生鲜活的气象,好让人过把眼福。不过,在我看来最清脆的声音只有钟声了。钟声响起,整个龙潭沟簇拥的岩石峭壁以及树木花草似乎模仿钟的语调,将其余音拉得很长很长……

  听到这声音,我不禁怀疑起自己的耳膜,是否秦岭深山里到处都有学校,每棵树都悬挂着钟声。同行的本地朋友诠释我的疑心,告知不远的山洼那边确实有一所小学,建在山坡根的一处平台上。

  一个小院落,几间低矮的土木结构房子,钟就挂在一间教室的屋檐下。这是一截旧钢管,外表被擦拭抚摸得光亮,钢管里边依稀可见生锈的痕迹。有一截约有尺把长的钢筋棍吊在钢管下面,上课或下课时间到了,敲打钟声的老师站在檐下,很自然很习惯有节奏地敲击,敲几下上课,敲几下下课,或紧急集合的连续敲击,都是约定俗成的。就是这一截旧钢管,里面却有着敲不尽的美妙声音,读过书或正在读书的人,都熟悉这异常亲切而纯美的声音。

  我知道,像这样的旧钢管满世界里都能见得到,可是,能有缘到秦岭深山一所小学做钟的钢管却是稀少的,也是珍贵的。那位从低矮教室里走出的年轻老师,约有三十岁左右,话语少人诚实,在与我一问一答中进行简单的对话。他说:这里原是一所完全小学,五六十人的学校,如今只有一至三年级九个学生,教师就他一人。屋檐下的钟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地质勘探队留下的纪念物,至今使用着。说话的当儿,几个孩子紧跟在老师的后边,笑嘻嘻地看着我们,那期望的目光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幻想。这时,该是上课的时间了,老师对我们笑笑说句抱歉的话,然后熟练地拿起系着绳索的一截钢筋棍,紧凑地敲打上课的钟声,天真的孩子望着我们也望着摇晃的钟,很快地进了教室。

  钟声响过,我轻轻抚摸那一截光滑的旧钢管,那余音倏地传遍我的周身。一瞬间,思绪多多,似乎想说什么,又不知该说什么! 这钟不就挂在孩子们的心上吗?在孩子的心目中就像崇拜老师一样崇拜着它。我站在钟下许久,一边在聆听着教室里老师范读课文的声音,一边在聆听着自己心中曾经响过和正在响起的钟声。

  从朋友的介绍中,得知这位老师至今还是个单身汉,不是没有谈过对象,而是对象放弃了他。毕业于南国山城师范的他,由于学业优秀曾有机会留在城里工作,可他毅然回归故里,承担起山村小学教书育人的重任。他不能忘记,曾经教过他的老师送他上师范时说的话:“孩子,你是老师信得过的学生,毕业后回来教书,培育山里的孩子。”他不能忘记,曾经教过他的老师给他写过多少封信,叙说家乡的变化和山里老师的困惑,盼望他早日学业有成。他不能忘记,毕业前夕女朋友的诸多理由与劝说,难挽留住他回归的决心与意志。他不能忘记,当他走进这所山村小学时,一双双渴求知识阳光雨露的孩子的眼望着他,他送走了退休已两年还在学校教书的老师,毅然拿起了粉笔,走进了只有九个孩子的教室……

  一阵舒缓的钟声响过,打断了我的思绪。走进一间只有九张课桌坐着几个孩子的教室,我看到简陋的教室里布置得很精美,后墙上有学生作文园地与美术习作专栏,教室前黑板顶端书写着工整的几个大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下课了,几个孩子还未走出教室,围在一张桌子前比划着什么,我上前去问话,他们提出许多疑惑的问题:地球为什么是个椭圆体?南方气候为什么比我们北方暖和?

  下午放学,秦岭山里的太阳已西斜。几个学生在老师的护送下回家,悠扬的歌声回荡在山林里。老师返回学校,劈柴做饭,袅袅的炊烟漫过屋顶……

  夜晚,一盏普通的台灯下,老师批改学生作业。这样平静的日子里,除了与学生们一起欢乐外,就他一个人与秦岭深山、树木、花草、溪流对话,感悟山野的灵气。当我问起他的婚事,他笑着,说是岭南学校的一位同行有意思,说这话时脸就红了……

  学校门前是一条溪流,透明的,清纯的,无污染的溪流。这溪流从学校山墙那边流过。一堆堆光滑圆浑的洛河源头石聚在溪流里,游鱼穿梭其间,显得灵动而富有生机。静静的旷野,潺潺的溪流,茵茵的青草,依依的杨柳……

  看见这人世间最纯粹的溪水,我就想起了教室里的孩子们。水声清越纯净才滋润着圆润的童声,才显得那么纯正纯真。山里的孩子生于斯长于斯,有着如此清纯的溪水的滋润,他们一定会让秦岭深处洛河源头的溪在生命里永远流淌下去,蜿蜒东去,汇入黄河流向大海,不断地吟唱欢乐向前的歌……

28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