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学科学习方法 > 语文学习方法 >

高考复习散文结构分析

时间: 如英2 语文学习方法

  散文结构分析是高考必考考点之一。今天学习啦小编就与大家分享:高考复习散文结构分析,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帮助!

  高考复习散文结构分析一

  【目标要求】

  分析文章的结构一般是指划分意义段(层次)以确定文章内容的表现次序。时间、空间、情感、事理逻辑等是主要的四种结构思路。

  (1)从整体出发,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记叙文主要根据线索及时间、空间、情感等;散文则要把握其“神”;议论文则要把握“引——本——结”,“本”部分还要考虑其论证的思路;说明文则要依据说明的顺序。

  (2)明确各段落的意义,弄清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从而分清文章的层次。段落间的组合关系(相承、相关、相属)是整理归纳的主要依据。

  (3)在阅读中找到始发句、归结句、中心句,尤其是过渡句,对归纳有更为直接的帮助。

  【网络透视】

  1.从宏观上看:

  承递结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并列结构—分说一,分说二,分说三。

  2.从微观上看:

  ①记叙类:概述—记事—抒感

  ②描写类:介绍描写对象—主体描写—小结抒情

  ③说明类:交待说明对象—阐释说明—小结

  ④抒情类:写物叙事—议论抒情

  ⑤议论:论点—阐释—论据—分析—结论

  给文章划分层次,是把握文章思路脉络的手段,是检验阅读水平的一个尺度。如何划分层次,要掌握层次划分的“依据”。它可分为“外在依据”和“内在依据”。关于“外在依据”——语篇指示语,前面已有说明。而所谓“内在依据”,就是作者组织篇章的依据。“内在依据”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叫“等次因素”,一类叫“序进因素”。所谓“等次”,就是“等级”,也就是文章内容或表述手段在文章中所占的分量,所处的地位。根据等次因素组织篇章,一般会构成两种组合关系,一种是并列关系,即各层之间是平等的、比并的关系,这可以是不同内容的并列,也可以是不同表述手段的并列;另一种是主从关系,像总说与分说、主脑与解说等等。再说“序进因素”,所谓“序进”,是指按一定顺序向前推进。这“推进”的依据或者是一种逻辑事理,或者是时间变化,前者就构成逻辑推进关系,后者就构成顺时演进关系。弄清作者组织篇章的依据,再利用语篇指示性语句,就可以研究文章的层次了。

  不过,在层次划分的操作中,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必须解决,那就是要抓住“第一依据”,划准“第一层次”。作者组织篇章,常常综合运用不同因素作依据;构成不同关系的、大小不同的层次。但他总有一个基本的依据,从而构成文章的基本层次,这就是所谓:“第一依据”和“第一层次”。如果抓不住这个“第二”,层次划分就会弄错了“辈分”,把大小不同的层次混淆起来。

  高考复习散文结构分析二

  1.散文的结构思路。思路是指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一个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过程。这个思维过程,要求围绕一个中心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一个方面到更多方面沿着一个中心线索,把要表达的思想通过内容组织成一个严密的整体。这个中心线索就是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中的“神”。分析散文的结构,先要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进而把握散文的线索和材料安排的顺序,对文章进行较深层次的概括分析。文章的思路大致可以分为纵向和横向两种。按照一定的顺序、重在放映过程的,叫做“纵向思路”。纵向思路又可以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符合人的认识规律、感情变化过程或者是事物发展的顺序)三种;“横向思路”指的是围绕一个中心,多角度、多侧面地分别加以叙写。横向思路通常分为总分式、对比式、交错式三种。

  2.归纳文意:是在分析文章结构思路的基础上,划分层次、归纳层意或者段意,有的是对文章主旨的概括。归纳文意是针对分析概括作品内容、主题而设的常见题型,可分为针对全文的整体归纳和针对段落的局部归纳。涵盖主题归纳概括、原因归纳概括、情感归纳概括等。散文内容方面因叙事、写景等不同,归纳文意题的设置也各有侧重:写景状物类一般从景和物的特点、写作角度、作者情感等方面设题;叙事写人类一般从事件的成因、经过等过程以及人物特征等方面设题;哲理类多半在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上设题。不管题型如何设置,概括归纳都要按题干要求,认真阅读文本内容,感知文本特征。然后求同舍异、分类整合。

  【例一】(2011·北京高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祁连雪

  千里河西走廊,在我身临其境之前,总以为那里是黄尘弥漫、阒寂荒凉的。显然是受了古诗的浸染,“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之类的诗句,已经在脑海里扎了根。这次实地一看,才了解到真相。原来,河西走廊竟是甘肃最富庶的地区。这片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如今已被国家划定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当你驻足武威、张掖,一定会为那里的依依垂柳、森森苇帐、富饶的粮田、丰硕的果园所构成的“江南秀色”所倾倒。

  当然也不是说,整个河西走廊尽是良畴沃野。它的精华所在,只是石羊河流域的武威、永昌平原,黑河、弱水流域的张掖、酒泉平原,疏勒河流域的玉门、敦煌平原。这片膏腴之地,是仰仗着祁连山的冰川雪水来维系其绿色生命体系的。祁连雪以其丰美、清洌的乳汁汇成了几十条大大小小的河流,灌溉着农田、牧场、果园、林带,哺育着河西走廊的子孙,一代又一代。

  祁连山古称天山,西汉时匈奴人呼“天”为“祁连”,故又名祁连山。一过乌鞘岭,那静绝人世、夐列天南的一脉层峦叠嶂,就投影在我们游骋的深眸里。映着淡青色的天光,雪岭的素洁的脊线蜿蜒起伏,一直延伸到天际,一块块咬缺了完整的晴空。面对着这雪擎穹宇、云幻古今的高山丽景,领略着空际琼瑶的素影清氛,顿觉凉生襟腋,情愫高洁。它使人的内心境界趋向于宁静、明朗、净化。

  大自然的魅力固然使人动情,但平心而论,祁连山确也沾了神话和历史的光。这里难以计数的神话传闻和层层叠叠的历史积淀,压低了祁连山,涂饰了祁连山,丰富了祁连山。在那看云做梦的少年时代,一部《穆天子传》曾使我如醉如痴,晓夜神驰于荒山瀚海,景慕周天子驾八骏马巡行西北三万五千里,也想着要去西王母那里做客。当时把其中的故事都当成了信史。真正知道它“恍惚无征,夸言寡实”,是后来的事,但祁连山的吸引力并未因之稍减,反而益发强化了。四十余年的渴慕,今朝终于得偿,其欢忭之情是难以形容的。

  旅途中我喜欢把记忆中的有关故事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相叠合。车过山丹河(即古弱水)时,我想到了周穆王曾渡弱水会西王母于酒泉南山。《淮南子》里也有后羿过弱水向西王母“请不死之药”的记载。神话传说汇集着一个民族关于远古的一切记忆,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思维、情感、体验以至行动的载体,深入地窥察一个民族以至人类史前的发展轨迹。

  观山如读史。驰车河西走廊,眺望那笼罩南山的一派空濛,仿佛能谛听到自然、社会、历史的无声倾诉。一种源远流长的历史的激动和沉甸甸的时间感被呼唤出来,觉得有许多世事已经倏然远逝,又有多少天涯过客正在匆匆走来。我们这些河西走廊的过客,与祁连雪岭朝夕相对,自然就把它当做了热门话题。有人形容它像一位仪表堂堂、银发飘洒的,俯视着苍茫的大地,守护着千里沃野;有人说祁连雪岭像一尊圣洁的神祇,壁立千寻,高悬天半,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隔膜感。可是在我的心目中,它却是恋人、挚友般的亲切。千里长行,依依相伴,神之所游,意之所注,无往而不是灵山圣雪,目力虽穷而情脉不断。一种相通相化相亲相契的温情,使造化与心源合一,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主观的生命情感交融互渗,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

  也许正是这种类似的情感使然,150年前的秋日,林则徐充军西北路过河西走廊时,曾写下诗句:“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甘、青路上,我也即兴赋诗,寄情于祁连雪:“依依只有祁连雪,千里相随照眼明。”

  (取材于王充闾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考点题)作者曾说:“雪”是《祁连雪》的“文眼”,具有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谈谈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雪”是贯串全文的线索;“雪”化水汇成了河流,哺育着河西走廊世世代代的子孙;“雪”赋予祁连山以壮丽景观,圣灵神韵,使人生亲切之感;“雪”充当的是作者抒发思想感情和表达历史感悟的载体;“雪”作为生动鲜明的感性意象,使文章富于艺术感染力。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思路和内容的能力。要回答“雪”的重要作用,在梳理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答结构作用,显然是作为线索贯串全文;再答内容作用,则是文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生命情感的载体。

  【例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书房的窗子

  杨振声

  ①今天又想到了我那书房的窗子。说起窗子,那真是人类穴居之后一点灵机的闪耀才发明了它。它给你清风与明月,它给你晴日与碧空,它给你山光与水色,它给你安安静静地坐窗前,欣赏着宇宙的一切。一句话,它打通你与天然的界限。

  ②窗子的功用,虽是到处一样,而窗子的方向,却有各人的嗜好不同。我独喜欢北窗,那就全是光的问题了。说到光,我有一致偏向,就是不喜欢强烈的光而喜欢清淡的光,不喜欢敞开的光而喜欢隐约的光,不喜欢直接的光而喜欢反射的光。就拿日光来说吧,我不爱中午的骄阳,而爱“晨光之熹微”与落日的古红。纵使光度一样,也觉得一片平原的光海,总不及山阴水曲间光线的隐翳,或枝叶扶疏的树荫下光波的流动。至于反光更比直光来得委婉,“残夜水明楼”是那般的清虚可爱,而“明月照积雪”使你感到满目清晖。

  ③不错,特别是雪的反光。在太阳下是那样霸道,而在月光下却又这般温柔。其实,雪的反光在阴阴天宇下,也蛮有风趣。特别是新雪的早晨,你一醒来全不知道昨宵降了一夜的雪,只看从纸窗透进满室的虚白,便与平时不同,那白中透出银色的清晖,温润而匀净,使屋子里平添一番恬静的滋味,披衣起床且不看雪,先掏开那尚未睡醒的炉子,那屋里顿然煦暖。然后再从容揭开窗帘一看,满目皓洁,庭前的树枝都压垂到地角上了。望望天,还是阴阴的,那就准知道这一天你的屋子会比平常更幽静。

  ④至于拿月光与日光比,我当然更喜欢月光。在月光下,人是那般隐藏,天宇是那般的素净。现实的世界退缩了,想象的世界放大了。我们想象的放大,不也就是我们人格的放大?放大到感染一切时,整个的世界也因而富有情思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比之“晴雪梅花”更为空灵,更为生动;“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比之“枝头春意”更富深情与幽思;而“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树边”也比“水晶帘下看梳头”更动人怜惜之情。

  ⑤这里不只是光度的问题,而且是光度影响了态度。强烈的光使我们一切看得清楚,却不必使我们想得明透;使我们有行动的愉悦,却不必使我们有沉思的因缘;使我们像春草一般的向外发展,却不能使我们像夜合一般的向内收敛。强光太使我们与外物接近了,留不得一分想象的距离。而一切文艺的创造,绝不是一些外界事物的推拢,而是事物经过个性的熔冶、范铸出来的作物。强烈的光与一切强有力的东西一样,它压迫我们的个性。

  ⑥以此,我便爱上了北窗。南窗的光强,固不必说,就是东窗和西窗也不如北窗。北窗放进的光是那般清淡而隐约,反射而不直接。说到反光,当然便到了“窗子以外”了。我不敢想象窗外有什么明湖或青山的反光,那太奢望了。我只希望北窗外有一带古老的粉墙,最低限度地要老到透出点微黄的颜色;假如可能,古墙上生几片青翠的石斑。这墙不要去窗太近,太近则逼窄,使人心狭;也不要太远,太远便不成为窗子屏风;去窗一丈五尺左右便好。如此古墙上的光辉反射在窗下的桌上,润泽而淡白,不带一分逼人的霸气。这种清光绝不会侵凌你的幽静,也不会扰乱你的遐思。

  ⑦假如,你嫌这样的光太朴素了些,那你就在墙边种上一行疏竹。有风,你可以欣赏它婆娑的舞容;有月,你可以欣赏窗上迷离的竹影;有雨,它给你平添一番清凄;有雪,那素洁,那清劲,确是你清寂中的佳友。即使无月无风,无雨无雪,红日半墙,竹荫微动,掩映于你书桌上的清晖,泛出一片青翠,几纹波痕,那般的生动而空灵。你书桌上满写着清新的诗句,你坐在那儿,纵使不读书也“要得”。

  (考点题)窗子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①窗子是本文的一条重要线索。②作者开篇写窗子的功用,接着主要写“我”喜欢北窗的理由,最后具体形象地描绘想象中北窗的景象。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文章的行文、构思,可以先看标题、开头和结尾;再看文章大意。本文标题“书房的窗子”和题干“窗子”自然有某种联系;文章的主要内容又与“窗子”有关,或是其延伸、或以其为思想源流的触发点。因此,“窗子”就是“线索”。

  1.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一般步骤:①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说了什么事、谈了什么问题、抒发了什么情,这一步的作用是把握文章全貌。②以段为单位仔细读,把握段意,理清文章脉络。③分析段落间的内在联系,划分层次,进而理清思路,把握全文的结构。同时还可以借助中心句、关键词、过渡段、承递性词语、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文章标题帮助分析。

  2.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方法。首先应明确归纳的思维过程:①读原文知大意;②审题干明要求;③作分析明要点;④巧组织精概括。而最为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归纳,即掌握归纳的技巧。根据试题的不同要求和难度,常用的方法有:①摘取法。摘取段落中的主要词语或句子。这些重要的词语往往嵌在主要语句中;重要的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章或段落的或首或尾或中间的位置。②合取法。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不是一个方面,事实上语段也的确说了不止一个意思,依据要求,所表达的意思不能遗漏。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将有关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分别摘取出来并组合在一起。③舍取法。一是需要归纳的内容,本身有主次之分,而命题人只要求概括回答其要点,如果主次不分,全盘托出,那是不符合命题要求的;二是文段中所说的内容复杂,而命题人只要考生答某一方面,如果不加辨别,把所写内容都概括进去,就是不合要求的。无论是何种情况,都要根据题干要求,作出舍和取的决定。

  【例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复活的麦子

  罗春会

  ①所有的庄稼都是春种秋收,只有麦子,却是秋播,夏收。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秘密?我并不想探寻究竟,只想它真是庄稼里的另类。

  ②人的死亡是一种永恒,而植物的死亡却是新生。就像麦子,它把自己快乐地埋葬在土地里。深秋,麦田里的芊芊新苗,是麦子重新开始走向生命的一个过程。这过程是残酷的,它的残酷是必须经过一个冬天的寒冷。春来,新生的麦苗是土地上最美丽的孩子:葱绿的、欢闹的、热烈的麦苗紧紧拥抱着大地。春风飘过,麦苗成了麦子,像母亲一样怀孕了。直挺挺的麦秆上长着一个个饱满得像孕妇一样的肚子里包裹着一个个有无数麦子的麦穗。走过麦田,那些与风亲吻的麦子,那些与空气拥抱的麦子,那些与自然亲密相爱的麦子快乐地跳着集体舞,它们是在为自己的新生而舞。可它们从没想过,自己在整个生命过程里所经历的从埋葬、复活再历寒冷以至成熟最后割杀都是为了被人类吞噬。但麦子从没有向谁倾诉,似乎这就是它必然的归宿,这就是麦子的思想。麦子的思想很简单,人的思想很复杂。可我不知道是麦子主宰人,还是人在把握麦子。

  ③看着颗粒饱满的麦子,我总把它想象成一个母亲,只有母亲的肚子里才可以孕育一个孩子,没有母亲,就没有人的生命。麦子的存在为生命提供可以享用的食品,只有麦子不断地复活,才有人的不断延续。我是吃麦子长大的北方人,我每天都要嚼食麦子做成的食物,没有麦子,我不知道自己还喜欢用什么来填饱肠胃。我常常想,是麦子在掌控着我的生命。麦子的死亡,是为了满足我的生命;麦子复活,我的生命才复活。

  ④亲爱的麦子!

  ⑤可我却已经远远地离开了麦子!某些时候我甚至有些厌弃麦子,感觉到它的琐碎和细微。麦子在滋润我的肠胃的时候,我却用自己的肠胃消化麦子的生命。可麦子并不仇视我,它继续复活,继续以自己来养活我,营养我,让我活下去。他还为我的眼睛铺展一卷庞大的风景,秋天——冬天——春天——夏天,然后慷慨地走近我的肠胃里,被我毫不客气地消灭掉。

  ⑥我为自己的思想惭愧!甚至不能为麦子唱一支歌!

  ⑦冬天的冷在残酷着麦子的生命,这或许是麦子复活必需的条件。我忘记时间、空间和地域,是不是对麦子的复活是一种无情的冷漠?因为我已经十多年没有走进麦田,当我远远地看着麦田那些稠密汹涌的麦浪时,觉得它们就像长期劳作在土地上的农民。但我从没有想到过它们和农民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我在生活的过程中十分体恤农民的艰辛,我并不鄙视土地上的农民,我以一个医者的视角探视他们的生命,我还以学者的心态俯视他们的人情。许多时候我只能以自己仅有的力量关心他们,即使一点点能力。但我不是哲人,我确信自己无能力下确切的论语,无法!我只能以自己的情感去体味。

  ⑧但我不得不承认是麦子的复活养育着我的生命,也在滋润着我的情感和良知。就像农民,没有农民和麦子,我将会饥饿,将会因为饥饿而死去。

  ⑨一位哲人说:麦子是上帝在人间的化身,是来拯救人类的。可现在麦子一定很累了。很累的麦子会不会变老呢?麦子老了,谁来哺育我们枯竭的心灵呢?麦子还能不断复活吗?

  ⑩我的视线又转回到那一片在春风里摇曳着同一姿容的麦子,它们在春光中平铺成灿烂的笑容,似乎在回答我刚才的疑惑。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考点题)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文章第①段的作用。

  参考答案:将麦子与其他庄稼作对比,暗示了麦子的不平凡:它的生命必将经历严冬的洗礼;为下文点出主题“复活”作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答题时要注意:①理解语段的内涵,回答“是什么”。②注意与前后句子段落的关系,回答“怎么样”。③开头处的作用可参看前面的诗歌鉴赏部分解析内容。

28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