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学科学习方法 > 语文学习方法 >

高考满分历史文化散文3篇

时间: 如英2 语文学习方法

  高考满分历史文化散文一

  永远令人陶醉的王朝

  我用想像触摸你诗的轮廓,我手心的雪花含苞欲放,我梦想的枝头辍满星光。没有比枫桥更波澜的心情,摇荡清秋的月亮;没有比李白更易醉的豪肠,张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商隐的秋池浇开紫丁香的惆怅,渭城的朝雨沾湿王维的衣裳。在一个民族精神疆域里呈现出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宏广。唐朝啊,你美丽竟是这么多生命的拓荒,怎能不令人陶醉,怎能使人遗忘?

  我的脚步惊醒了你繁华的美梦了吗?那根透明的琴弦还在你修长的十指下震颤,震落了美人脸上凝香的露华,是谁的眼泪这样甘之如泉?面对银烛秋光冷画屏,你叹息了吗?独步瑶台的风采,高处不胜寒的无奈,切莫乱了音律,不然,古淡清醇的山水恨你,恨你弹指惊春去。而今,你竟融成一盏铁观音,散发着在沧桑中冶炼过的从容风味,让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来品评你如盛绚的过往,一个泱泱大气的传说!

  读完这两个段落,我们对作者的写作才能表示赞赏,作者深厚的诗词底蕴和历史底蕴在这篇“文化散文”中彰显无遗。从诗词意蕴看,作者已不仅仅引用古典诗词(唐代诗歌菁华),更是达到了灵活化用、浑然天成的高度,散文氤氲着厚重的诗香气息。这两段精美的排比喻句和疑问句盛满了精工雕琢化用的古典诗词,能够融会贯通,语言优美自如地抒情,突出了“时间”为什么“不会使记忆风化”的内在原因,让诗句的光芒悬浮在文字上空,缀成文采飞扬的云霞。

  同时,文段所选取的李白、李商隐、王维等几个历史人物,用厚重的唐代历史素材作为自己的写作源泉,以典型的历史人物为材料,笔调婉约,将历史的烟云浣纱,为表达中心张本,如歌如诗般地沁人心脾,体现出风华绝代的王朝孕育出的仙人道骨的超凡脱俗,表达他们捍卫自己的精神家园的不可磨灭,唐朝那些人和事儿,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风化”,扣紧中心,恰到好处。可以说,精彩的典雅语句和厚重的历史人物素材使此文在考场上笑傲江湖,成为一片出色的“文化类散文”,得满分也是水到渠成。这位同学具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历史人物和诗词名句不仅烂熟于心,而且是深入阅读,细致思考,让这些素材化为自己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看到,有的同学在盲目地写“文化类散文”,但是不得“文化类散文”的要领,结果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高考满分历史文化散文二

  孙膑


孙膑,战国时代著名军事家,孙武后裔。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鄄(今鄄城北)一带人,主要活动于齐威王时期。

  人物事略

  师从鬼谷子 孙膑,自幼聪慧。不幸幼年丧父,二哥孙虎因兵乱走失。孙膑立志拜师学艺,造福百姓。当时楚国有位学者,姓王名栩,精通兵法,武艺高强,隐居鬼谷山中收徒传艺,世人尊称"鬼谷先生",孙膑于是学艺于鬼谷先生。与孙膑一起学艺的还有庞涓、苏秦、张仪,被后人称为"鬼谷四友"。

  因才遭妒 庞涓是其同学,孙膑勤奋好学,为人忠厚,与师兄弟们相处和善。而庞涓却心胸狭窄,骄傲自大,嫉贤妒能。庞涓比孙膑先下山,做了魏惠王的大。他自认为才能不及孙膑,就悄悄派人召孙膑到他那里共事。等孙膑到了以后,庞涓设计陷害孙膑,削去了他的两只膝盖骨(古代称为膑摈刑),想使孙膑的才能不得显现于世。这是"孙膑"这一名字的由来。

  逃魏奔齐 孙腔被削去了膝盖骨后,成了残疾人,并且是受人贱视的"刑徒"。有一天,他听说齐国的使者到了魏国郡城高考满分作文与历史文化名人司马迁

  司马迁(前 145或前 135梷前87?),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太初元年(前I04),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人物事略

  少年司马迁 生于史官世家,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掌管文史星卜。父亲司马谈在武帝即位后,任太史令达三十年之久。司马迁10岁起诵读《古文》并接受其父的启蒙教育。渊源久长的家学对他后来治学道路有深刻的影响。后随父去长安,同当时著名经学大师孔安同、董仲舒学习《古文尚书》和《春秋》。19岁为补博士子弟。

  游历天下 20岁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活。他的足迹到达会稽,访问夏禹的遗迹:到过姑苏,眺望范蠡眨舟的五湖:到达淮阴,访求韩信的故事:到过丰沛,访问刘邦、萧何的故乡:到过大梁,访问夷门,并考察秦军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到过楚,访问春申君的宫殿遗址:到过薛地,考察孟尝君的封邑:到过邹鲁,拜仰孔孟的家乡。此外,他还北过涿鹿,登长城,南游沅湘,西至崆峒。壮游使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临危父命 司马迁的父亲病危时,拉着儿子的手,流着眼泪对他说:“……我死了以后,你一定要接着做太史,千万不要忘记我一生希望写出一部通史的愿望。你一定要继承我的事业,不要忘记啊!”这一番谆谆嘱托极大地震动了司马迁,他看到了父亲作为一名史学家难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也知道父亲将自己毕生未竟的事业寄托在白己的身上。

  修著历法 太初元年(前104),司马迁以太史令身份和中大夫孙卿、壶遂及历官邓平、落下闳、天文学家唐都等二十余人,改革历法。经这批专家通力合作,反复计算、选择,终于在这年五月制定出新历,这就是著名的《太初历》

  仗义执言 天汉二年 (前99),李陵出征匈奴时被围,在矢尽粮绝的情况下投降匈奴。武帝大怒,文武百官也大骂李陵投降可耻。司马迁辩言:"李陵转战千里,矢尽道穷,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他虽投降,尚属情有可原。臣以为只要他不死,他还是会效忠汉朝的。"盛怒中的汉武帝听了司马迁这番话,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陵护短开脱,把他投人监狱,并处以腐刑。

  忍辱负重 不幸的遭遇,尤其是腐刑,使司马迁精神受到极大刺激,曾一度想自杀。但他想起了父亲的遗言,又以孔子、屈原、左丘明、孙子、韩非等在逆境中发愤有为鼓励自己,终于以惊人的意志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经过六年的囚禁生活,终于完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巨著一一《史记》

  史书体系 《史记》开创了“纪传体”体例。何谓纪传体呢?纪,指本纪,即皇帝的传记:传,指列传,是一般大臣和各式人物的传记。在《史记》中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结构,创造性地探索了以人物为主体的历史编纂学方法。司马迁创造性地把这五种体裁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系。

  开综合纂史之法 《史记》开创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种知识的综合纂史方法。《史记》第一次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包容在历史学的研究范围之内,从而开拓了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推动了我国历史学的发展。

  名家点评

  (宋)苏辙: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明)茅坤:浑浑噩噩,如长川大谷,探之不穷,揽之不竭,蕴藉百家包括万代者司马子长之文也。 大梁,就以犯人的身份秘密地会见了齐使,陈说自己的遭遇、行军布阵的策略及政治主张。齐国的使臣大为感动,认为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就偷偷地用车把他带回齐国。

  赛马显才 孙膑到齐国时,齐威王即位不久。齐国王公贵族常以赛马为乐。有一次,孙膑去看田忌和齐威王赛马。孙膑出主意说:"先用下等马和威王的上等马赛,再用上等马和他的中等马赛,用中等马和他的下等马赛。"田忌照做了,结果一负两胜。以往比赛,田忌都输给了齐威王,这次齐威王对田忌突然赢了自己感到奇怪,就问他用的是什么办法。田忌借机将孙膑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召见孙膑,跟他谈论兵法和治国之道,威王衷心信服,"遂以为师"。

  围魏救赵 公元前354年,赵国出兵攻占了卫国的漆和富丘,卫国原来就依附于魏国,当受到赵国的军事压力后,卫国屈服了。魏惠王为了夺回属国,以庞涓为将率军伐赵,兵围邯郸。次年,邯郸在久攻之下己岌岌可危,赵国便向齐国求救。齐国应赵国之请,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孙膑向田忌提出"批亢捣虚"、"疾走大梁"、"攻其所必救"的战略。田忌依计而行,令一部轻兵乘虚直趋魏都大梁,而以主力埋伏于庞涓大军归途必经的桂陵之地。魏惠王见齐军逼进,急令庞涓回师自救。刚刚攻下邯郸的庞泪闻大梁告急,急率疲惫之师回救。至桂陵时,遭到齐军迎头痛击,几乎全军覆灭,庞涓仅以身免。

  马陵之战 公元前342年,魏国发动对韩国的战争。韩国遂派使向齐国求救。齐威王采纳孙膑"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的建议,在魏韩两国几经激战,韩危魏疲之际,再次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韩。孙膑依然采用围魏救赵的计策,率兵长驱魏境,兵锋直逼大梁。魏国鉴于桂陵之战的教训,遂撤韩国之围,调十万大军,以太子申为上、庞涓为副,准备与齐军进行一场战咯性决战。孙膑为调动敌人,创造战机,果断引兵东撤。他命令军队进人魏境先砌十万人做饭的灶,第二天砌五万人做饭的灶,第三天砌三万人做饭的灶。庞涓行军三日,特别高兴地说:"我就知道齐军胆小怯懦,进人我国境才三天,开小差的就超过了半数啊!"于是放弃了他的步兵,只和他的轻装精锐部队,日夜兼程地追击齐军。孙膑估计他的行程,当晚可以赶到马陵。孙膑就叫人砍去树皮,露出白木,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命令一万名善于射箭的齐兵,隐伏在马陵道两边,说:"晚上看见树下火光亮起,就万箭齐发。"庞涓当晚果然赶到砍去树皮的大树下,看见白木上写着字,就点火照树干上的字,上边的字还没读完,齐军伏兵就万箭齐发,魏军大乱,互不接应。庞涓自知无计可施,败成定局,就拔剑白刎,临死说:"遂成竖子之名!"齐军就乘胜追击,把魏军彻底击溃,俘虏了魏国太子申回国。孙膑也因此名扬天下。

  回归田园、著书立说 齐宣王拜田忌为右丞相,孙膑为左丞相。不料一些朝中权贵大臣不断向宣王进谗言,宣王起了疑心。孙膑知道后,即劝田忌一同弃官隐居。孙膑回到自己的老家,在这里写成了《孙膑兵法》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的军事战略思想,这是一部享誉世间的兵家宝书。

  高考满分历史文化散文三

  永恒的记忆

  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但滚滚江水忘不掉苏轼江边的低吟,忘不掉江水中失去生命的抗洪英雄们。这就是时间的魅力,冲刷掉了尘世的喧嚣与纷扰,留下了硬如磐石的记忆。

  时间不会让记忆风化,正因为这样,我们才铭记了“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岳飞,更记住了陷害忠良的秦桧;让我们铭记了一身浑然正气的文天祥,也记住了无耻小人的潘仁美。记忆在时间的淘洗中更加彰显,更加鲜明。

  2005“感动中国”中有一个平凡的名字——陈健,30年前,他与朋友一同跳进滔滔江水中救人,他上来了,但朋友却再也没有上来。30年中,他完成了一个生者对死者的承诺,这只是良心的自我约束,但他却抛弃了亲人、工作,只为一个承诺。

  30年,让一个少年变成一个头发苍苍的老人,但时间却从未让他的记忆风化,他用30年的坚守完成了一个承诺,那被是近亲时候留下皱纹脸庞上满是坚毅,它是一个平凡人,却让九州动容。

  时间不只记住了伟人、英雄,也让平凡的人放出光彩。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戈壁的风沙遮不住开拓者的足迹,清清江水冲刷不掉英雄的身形。

  从内容上看,全文共有八段文字,叙写了人物事件达十个之多,虽选材均能扣题但挖掘不深,浅尝辄止,对于为什么流逝的“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的内在原因挖掘很浅,细细读来,作者在这里只是为了凑字数而已,大有罗列之感。

  从表达上看,“文采句”倒是有了,但不贴切,完全属于背诵组合。其中,关于2005“感动中国”人物陈健的事迹与评价以及前面叙述的邓稼先的事迹与评价(限于篇幅,略),细致分析,我们注意到,这里作者重点叙述的两个主要论述的人物属于现当代的,而对邓稼先与陈健的事迹与评价完全照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毫无自己的思考与创造。从历史风云中撷取了苏轼、岳飞等人物,却也只是泛泛而谈,没有深入挖掘,仅仅停留在“复述人物”的“传声筒”水平上。综合起来看,这是一篇平庸的“伪文化散文”,只是作者为它披上了看似是“文化柔情”的外衣。当然,在高考网上阅卷的快速浏览中,这篇文章的最后得分是46分,有些偏高。

  应该看到,这位同学对文学不可谓不喜欢,只是对所阅读的材料未能深入分析思考,不能灵活运用,生搬硬套,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而是捉襟见肘,穷于凑字数,完全让自己的文章成为别人的跑马场。

  对于此类文章,我们既不能提倡,也不能压制,但语文教师应静心为由这类问题的学生把脉。我们看到:一方面,学生的古诗词底蕴和文化底蕴的积累不足,功底弱,使用不到位,就要从“历史文化”层面为学生补钙;另一方面,要进行“思维创造”补铁,弥补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匮乏,审题、扣题能力不够等问题,从思维角度进行启发和引导。让学生要秉承关注生命、进而关注历史的阳光来审视历史,从历史的滥觞里提取生命的有效因子,思索生命的价值,让历史人物灌注生命过程中的因子绽放出生命的火光,让火花转化为我们文章的灵感和血液。

  积极行动起来,引领学生在历史文化的汪洋里遨游,帮助他们叩开“文化散文”的大门,让选择“文化散文”的学生不在考试中“翻船”,而是“直挂云帆济沧海”,获得满意的分数,这,难道不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应该深思的吗?

28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