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满分乡土散文3篇
散文的写作者意在笔先,缘情为文,今天学习啦小编就与大家分享:高考满分乡土散文,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帮助!
高考满分乡土散文一
月是故乡明
是谁,在白露横江的异乡秋夜里,不知桂花的清香,不理美酒的醇厚,硬是那样偏执地吟出一句别有滋味的诗句来——“月是故乡明。”简简单单,清清浅浅,却一语道破了天机,解释了我们情感与认知之间那奇妙的天枰。
因为深情,所以偏执。
这就是为什么加利福尼亚更透明的阳光,莱茵河畔更圆满的月亮,剑桥小郡更浪漫的流水都远远不及家园日暮时点起的那一束桔黄的灯光。只因这是我们所熟悉而深爱的地方。南方小城温暖湿润的空气,菁菁校园里若有若无的花香,来来往往的人,似曾相识的脸,母亲洗过的洁净的衣裳,老师批过的严整的笔记。……这一切都让我们享之坦然并且心存感激,任是将来走远了,在异国他乡也能满心骄傲地怀想——
那山不巍峨也可以是绵绵的,水不秀丽也可以是悠悠的啊;校园说不上多么与众不同然而因为自己每一日的轻轻走过而认定了他的美丽;衣服即使并不崭新明艳可因为有了母亲的抚摸而感觉得到它独特的温柔与芬芳。
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这样一份深深的,浓浓的,扯不断的情感牵系,因着这种牵系,便含着笑,含着泪,纵容了自己的那份偏执的认知。
老舍去过巴黎,住过伦敦,可痴痴念叨着的,还是北京。说人家的城市笨拙,自家的城市庄重;说人家的城市喧闹,自家的城市有人情味……读者看着看着便要笑了,“好个明显的地域情结嘛!”然而谁不知道,老人这份固执的喜爱,不留情面的批评,全因了那感情的天枰,早已沉沉地倾向了他从小生长的京城。因而,老旧的城墙是美的,养鸟种花的人们是美的,连那黄包车师傅的吆喝声,也是那样好听的乡音呵。箫乾的好友远居美国,几十年了,却不喜欢美式的生活,仍将院子装点得如在故土,更像孩子一样渴望要一颗家乡的枣核……
因为深爱,所以偏执。
许多的美好,并非我们看不到,并非我们不愿赞美,只因它激荡不起心中的最深处的涟漪。正如那异国的月亮,怎么看,硬是生份而不遂人意,更不能见出李白杜甫的诗情画意来,只因那是自己生命中不能割舍的牵系,所以便固执而不悔地爱上了它。就如同母亲对并不美丽的女儿,国民对并不富强的祖国。
“月是故乡明”诗人的声音穿过千年的白露与夜晚,道出了我们最不容易辩驳的理由。于是,我们会心一笑。
因为深爱,所以偏执。
高考满分乡土散文二
村子的气味
村子的气味是土生土长的。偌大的一块地方,一些人家聚聚散散地凑成一个村子,居然能有气味,没在村子里居住过的人,一定不会这样想,那是想也想不到的事情。一个人可以拥有自己的气味,可是一个人的气味,放在村子里。那就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他一定不会对村子构成威胁。村子不生活在一个人的气味中。
村子里的气味在哪儿,没有人准确地回答你。那些气味藏起来,分散在树上,带在动物的身上,躲在土里。气味是村子里最隐秘的身体语言。它藏在你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只是那味儿,不让村里的人,也不让外来的人,轻易嗅到。等到它想的时候,就钻进你的鼻孔,想不闻都不成。那气味就在村子里,在空气中弥散,你在一个村子里生火过日子,在一个村子里呼吸,就会闻到,无法躲避。那气味常借了风的脚,壮势。风这物,在乡下猖狂着呢!它把脚装在心里,不外露,想到哪儿,就到了。从村东到村西,从村南到村北,人须用脚走上半日,风这个家伙,眨眼的工夫就到了。再大的村子,也不够风这个家伙遛一个弯的。那样,村子的气味就无处不在了,它像空气一样存在。
其实,村子里最好闻的,一定是树木。在一个村子里,没有什么比树木更实在的了。只要没人阻挡,它就不择地方地扎根生长。这不像一个人,总要找个合适的地方落脚,实在没地方了,他可能就会到别的村子,别的地方生存。树木不一样,它在一个地方扎下了根,就会在那个地方拼命地长。长到没有人会数得清一棵树会有多少片叶子,没有人会数得清一个村子到底会有多少棵树。那时,树的气味将分布在整个村子里。清苦的杨树叶子味儿,清甜的槐花香味儿,清香的果熟味儿,在整个夜晚,在清晨的阳光中,在雨后的短暂寂静中,它随了风,钻入人的鼻子眼儿,进入人的心脾。那味儿是自然之气,人闻过了精神,为之气爽。只阳光现了,那味儿亦收了风脚,聚拢于树身。不是真的收了那味儿,白天里,人气重,那味儿嫌闹,不愿见生,抽了身,躲在树影儿里,等人近了,让人品。
树的气味,总在天暖的时候缠人。这和村子里的牛羊不一样。村子里的牛们,羊们,还有驴们,它们是家畜,一年四季都和人走得近。它们几乎天天沿着一条道,从屯头走到屯尾,进入到村子里的某一处山坡地边,散成一堆黄物或其他颜色的物,不为别的,填饱自己的肚子,长它们自己的膘儿。那些牛啊,羊啊,驴啊,一年四季也不会张罗洗一次澡,家畜们留下气味,给异性闻,给晚辈闻,给屯人闻,让那条常走的道儿都染上一身的气味,经风脚带了,捎给村人。
炊烟起了。那烟化成一匹马,飞上村子,想是奔去高处,被风骨挡了道儿,没了去处,索性折落村中,让一股淡淡的灶烟味儿游入村人的嗅觉。那味儿不似灶起时,百般呛人,必是被风嗅了,被树嗅了,落到低处,人只嗅到星星点点,让味儿寡淡了。那时,几个孩子正在村子里嬉闹,他们已从某个院子里飘出的香味,准确地推断出当顿的饭菜。那是饭菜的香味传给他们的心机,他们不回家看灶台,凭味儿就能推断出啥饭菜。这也会让一些人准能按时回家吃饭。屋里的人疑惑那人时间把的准,问话。那人笑出一脸的神秘,风把味儿偷偷放出来,让人先尝了。
村子的气味,常常让人琢磨不定。它总是随着树木的变化和人畜的行走,任意改动。这也让我时常对村子之外的任何一个村子产生好奇。为了满足我的好奇,我曾居住过许多的村子,它们有的被雨后的土腥味儿围裹着,有的飘满了水塘的鱼腥味儿;有的吹满了海水的咸腥味儿。它们好像都和我们村子的气味不一样。我常常想,在另外某一个地方,会不会有一个和我们村子的气味一模一样的地方。那样,我在另一个地方劳动,行走,即使长久地居住下来,都不会感到任何陌生。我会以为,我仍居住在原来的村子,那些平时在村子里的所有气味,会在想让我闻到的时候,准确无误地钻入我的鼻子眼儿,进八心脾。那么,我将不再想家。
高考满分乡土散文三
举手之劳 感动常在
举手之劳,感动常在。
——题记
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不需要轰轰烈烈的呐喊。仅是举手之劳,便可助人一臂之力,似是清风撩拨起心湖的点点涟漪;似是朗月,投影出心田的斑斑影迹。
油漆工并未做什么声势浩大的修补,仅仅是顺手补上的一个小洞,却救了船主孩子们的命,仅仅是举手之劳,便救起了海浪上的生命之舟,可见举手之劳,也可使感动常在。
举手之劳,让生命重拾希望。
那是一个无比黑暗而潦倒的时代,没有人分得清对与错,黑与白。十年浩劫,重创了多少人的心。在那个年代,文人学者多被扣上“走资”之帽,在社会最底层卑微地活着。著名学者余秋雨在《借我一生》中回顾那段时日时曾提到,那时物资匮乏,学者们都受着非人的待遇,他曾被罚着扫大街,就那样忍受着耻辱,正是在他极度绝望的时刻,一个小男孩从兜里摸出一颗脏兮兮的糖递给了他,说:“叔叔,你吃。”
这仅仅是举手之劳,却让他铭记一生,也正是这举手之劳,让他重拾生之希望。他带着这份感动,坚定地走了下去。
举手之劳,让社会拥抱温暖。
一个微笑,一句问候,如一缕风,一道光,吹开人们的心扉,照亮人们的心墙。我们无比欣喜地看到,在这个社会中,仍有许多温暖人心的感动。且不说“最美教师”舍己救人的壮举,也不说“最美妈妈”飞奔救婴的身影,只看那整齐的“爱心送考车”,便为这个城市增添了一抹亮色,他们或许只是顺路,但从那些司机身上,我看到了善意和爱,他们便是举手之劳,却为我们莘莘学子提供了方便。
这仅仅是举手之劳,却让我们倍感温暖,也是这举手之劳,让这个社会拥抱温暖,拥抱阳光。
举手之劳,是轻轻拾起垃圾箱旁的塑料瓶,是公交车上起身敬让的座位,是予人玫瑰时轻轻拔掉的锐刺,是送人远行时小心整好的衣领。
举手之劳,让原本寂静的心灵泛起了感恩的浪花。
举手之劳,让原本黑暗的夜空闪烁着感动的星辰。
举手之劳,感动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