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散文教案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中散文教案,相信对你会有帮助的。
高中散文教案一
一、基本理念
散文最重要的特质是有诗意,有“味”。散文也被称为“美文”,既然是美文,就需要鉴赏。鉴赏是对散文作品内容和形式进行美的审视和判断,并对其作品中的美丑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鉴赏活动是一项审美活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散文鉴赏有如下要求:“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简而言之,就是先解构,后建构。解构是从鉴赏学、写作学等角度对文本进行细读,读出文本之味,读出文本之美,尤其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明白文本味之所出、美之所在。而建构则是在学生明白文本味之所出、美之所在之后,指导学生使之渐渐领悟到文本阐释、鉴赏之法,渐渐领悟到写作之术,从而做到自行阐释,自行鉴赏,自行写作。到了这一境界,就是建构的成功。
二、教学重点
教读散文,读出滋味当然是要义。学生在滋味的涵咏中,感受情韵的丰厚,领会思想的升华,体会语言的魅力,而滋味的产生不外乎情理两端。散文的“滋味”是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在师生互学的关系中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它主要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地去理解、鉴赏作品,从而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意境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激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重点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品味语言
2、感悟内涵
3、训练表达
以关键词语品味鉴赏为切入点,以语文味的涵咏浸润为精神内核,训练学生的语言涵咏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表达能力。“品”是基础,是入情入理;“悟”是深入,是心领神会;“写”是表达,是能力迁移。以“品悟”贯穿整个教学流程之中,品味语言、情感之美,品鉴逻辑、哲思之美,品悟生命、文化之美。
对于不同类型的散文,在鉴赏时,应有不同的审美方式。对于抒情类的散文,以赏析为主;对于议论类的散文,以解读为主。一堂散文课的教学如果能在散文鉴赏的某一点上达到一定的效果,就已是殊为不易了。
粤教版高中语文散文篇目:
必修一:3+2(5篇)
必修二:3+2(5篇)
《中国现代散文选读》:16篇
总共:26篇
必修教材经典篇目:《荷塘月色》《散文两篇》《拣麦穗》《我与地坛》《沙田山居》《窗》《门》
选修教材经典篇目:《想北平》《囚绿记》《寒风吹彻》《论快乐》《面对苦难》《听听那冷雨》《道士塔》
三、教学艺术
(一)唤醒自己
张志公先生主张“教师要带着学生从文章中走个来回,一篇文章就是一处风景,一处宫殿”。
教师首先要唤醒自己的阅读体验,然后才能唤醒学生的阅读体验。授课教师的气脉精魂犹如一支“笔”,用它可以画出作家的身影与灵魂;授课教师的气脉精魂犹如一汪水,用它可以映衬作家心魂中的天光云影。教师的精魂气脉是语文课的“魂”,教师失“魂”,语文课必然落“魄”。虽然课堂不能没有理性的分析,其实充沛的感性常常伴随着深刻的理性。一位教师一旦在课堂上“贯注”如此,学生便会在丰沛情感、深化认识、体验生命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教师深深“印”在心里。
(二)唤醒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当老师对学生讲读一篇优美散文时,他自己会击节叹赏,而学生可能漠然待之。老师在体验散文的美妙,学生却不能,他们可能觉得该作品索然无味。所以教师要对学生实施高明的“帮助”,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
1、创设情境
情境包括生活环境、问题情境和思想意境。在情境与文本之间找到最佳的“入境”契合点,这样的激趣才是最有效的。
(1)巧设导语
①破题导入
②生活牵引
③以旧带新
④走近作者
⑤引发共鸣
⑥同类勾连
(选取不同课文的导语示例。)
(2)营造氛围
(3)问题激趣
2、注重诵读
诵读是体验的基础,是打开作品深层结构的第一步。诵读可以“自得言外之意”。朱光潜在《散文的声音节奏》一文中说:“读有读的道理,就是从字句中抓住声音节奏,从声音节奏中抓住作品的情趣、气势或神韵。”
诵读是可以训练的。怎样调节声音的强弱?怎样控制节奏的急缓?怎样分配情感?还应注意到语调、节奏、重音等因素的综合运用。诵读的方式又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正读、倒读、跳读,还可以对比朗读,可以个别读与齐读相结合,还可以读听结合。
以《听听那冷雨》为例,讲析散文中的诵读对帮助学生体会意境美、情感美的作用。
3、品味语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内涵作为必修课“阅读与鉴赏”的重要目标。所以结合文本特点引导学生品味鉴赏作品的语言,理应成为散文鉴赏课的重中之重。在课堂上,学生就是通过对“语言”的这种“进进出出”,反复理解运用,不断发展身心与能力的。
例:教材中所选的余光中的《沙田山居》、《听听那冷雨》,都是诗化的散文。对于学生来说,难点倒不在于理解作者的“乡愁”,而在于语言的特点。所以应通过对重点段落的朗读及对停顿的把握,对叠词、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鉴赏,体会文章的情思、意境,品味语言的诗意之美,体会文章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对荷塘、月色的描写,叠词、通感、拟人、博喻等修辞的运用,都是鉴赏的重点。
(1)描摹画面
(2)置换词语
(3)鉴赏修辞
(4)体会意境
(5)品味内涵
4、解读文本
当前的阅读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过多的理性分析,往往流于浮泛,不深入、不扎实,又如多媒体辅助技术推广以后,出现了忽视文本、喧宾夺主的现象。因此,强调紧扣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研习,是有它鲜明的针对性和必要性的。从语言入,从语言出,紧扣作品本身,提取要点,体味文意,体验情感,咀嚼语言,揭示妙处,咂摸出文章的意味、情味和趣味,包括言内之味、言外之味。
以《拣麦穗》教学设计为例,讲析如何引导学生深层解读文本。(此篇教学设计系本人所编写,并入选粤教版教参)
5、充分对话
对一篇作品的鉴赏,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探讨“写什么” “怎么写”“为什么写”的问题。这三者说起来简单,而事实上许多对话教学只停留在前两个阶段,未能进入到第三阶段,从而导致鉴赏的表层化、肤浅化。要实现散文鉴赏的优化效应,就必须在审视“怎么写”的同时,着力探讨“为什么写”的问题。
以《我的家在哪里》为例,讲析如何一步步深入对话,引导学生对文章内涵主旨的理解。
6、动态生成
“动态生成”就是学生自由、充分地建构课堂内容。放弃由教师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一步一步将教学导入佳境的教学方法。整篇教学只由教师设计一个核心主干问题牵引带动而成。教师是学生最积极的帮助者,最智慧的建设者。动态生成,就是充分成就学生的个性与创造。让课堂充满无限的生机与挑战。
以《囚绿记》为例,讲析如何在一个大问题的牵引下,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层次,把单向思维引向多元思维。
7、激发创作
通过前面的品味、感悟,把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唤醒之后,老师再布置一些创造性的小作业,激发学生的创作欲,一方面是能力迁移,另一方面也是体悟的一种延续。例:(1)改写:画面配音、改写成诗歌、改写成歌词;(2)仿写:仿照段落的语言形式,另给对象仿写;(3)续写:在原文基础上续写语段。(4)评点:就原文的精彩之处评点鉴赏。
(三)拓展迁移
1、专题阅读
教材只是一个例子,一节课,就是向学生打开一扇敞亮的“天窗”,通过这些“天窗”,学生可以感受到散文作品的艺术魅力。课后,可以指导学生拓展阅读,进行名家名作的专题阅读,开阔眼界,提升素养。例:朱自清散文专题、冰心散文专题、史铁生散文专题、余光中散文专题、钱钟书散文专题、余秋雨散文专题等。
2、比较阅读
编选同类题材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例:讲完老舍《想北平》之后,可以选老舍《北京的春节》、郁达夫《北平的四季》、林语堂《说北平》、萧乾《北京城杂记》等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3、评点鉴赏
评点是我国古代传统的文学批评形式,有大量的诗评、词评、曲评、小说评点存世。仅以小说来说,毛宗岗评《三国演义》、金圣叹评《水浒传》、脂砚斋评《红楼梦》,都有精彩、独到的评点。这种评点艺术值得我们借鉴、吸收。
课堂上可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最有感悟、最有体验的语句加以评点,要求语言准确、精炼,鼓励有深度、有个性的评点。
课后可精选美文指导学生评点鉴赏。例:上完《荷塘月色》之后,精选朱自清散文5—6篇,要求学生进行评点鉴赏。
4、心得感悟
要求学生在完成拓展阅读之后,写下自己的心得感悟,这是将阅读内化为语文素养的很重要的一步。指导学生不要写大而空的读后感,例“读余秋雨的散文有感”,应该小而深,角度集中,有针对性。例:读《文化苦旅》,可以写“传统文化的遗失”;读《安静》,可以写“反思现代人的浮躁”等。
四、处理好几组关系
1、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关系
2、活动体验和文本研习、问题探讨的关系
3、准确理解与多元解读的关系
五、课例评议 《我与地坛》
高中散文教案二
一、捕捉情感,让学生感觉美
钟嵘在他著名的《诗品序》中说道:“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这充分说明,任何作者的写作,都是因为他们内心有不能平之情才产生的。就散文而言,它不像诗歌,有深奥的典故;不像小说,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也不像戏剧,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一篇散文的构思,往往是作者带着偶然性、机遇性,而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是作者的随感而发。因此,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捕捉每一篇散文的动情点,体会散文的情感,从而感受散文的美。
我们知道,优秀的散文作家,常常是从自然界的一花一草,一事一物触发情感,而写下脍炙人口的美文。例如粤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的几篇散文都是这样:一方荷塘,一抹晚霞,童年拣麦穗的日子……一一都成为引发作者情愫的景与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细细品味每一篇文章中的景、物与事,从而捕捉到作者涌动的情感。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写于第一次大革命失败之后,反映的是作者内心的苦闷和矛盾的情绪。而作者这种在黑暗时代不满现实、寻找超脱以及暂时超脱而终究不能超脱的情感寄托在文中一片片宁静而美丽的荷花、荷叶上,融合在浮起着薄薄青雾的荷塘里。我们可以透过月夜荷塘上幽静、安恬的梦幻般景色,去捕捉到作者隐含其中的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感受到文章的奇妙之处,领悟到文章的深邃之意。
《拣麦穗》是张洁的一篇散文名篇,文章讲述了上个世纪中叶一个农村女孩对爱的追寻的故事。文中女主角大雁是一个天真单纯,从小缺乏父爱,且长相不美的女孩,她一直渴望得到关爱,于是在一个善良的卖灶糖的老汉身上她感受到了这份关爱。文章便演绎了小女孩对老汉从天真单纯的喜欢到依恋进而思念的不断升华的感情故事,而作者将这种情感寄托在文中几个特定的事物——麦穗、烟荷包、火红柿子上面,学生如果抓住了这几个动情点,便能很好地捕捉到作者的情感脉络,从而感受到文章中淡淡的惆怅美。
二、进入意境,引导学生在赏析中深情涵泳
意境,是写景散文的命脉。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抓住散文物我一体的意境,散文的主题、感情、技巧等都能够带动起来。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散文的思想、感情、技巧讲得深入浅出,并还原散文完整、动人的本来面目。
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让自己进入意境,对作品有深刻透彻的理解,这样才能带着学生进入意境。我们知道,文学作品中“境”由“情”生,“情”浓“境”幽,无“情”则不能入“境”。教师应把自己的感情完全置身于作品之中,从内心深处感知作品撼人心肺的艺术感染力,在感受作品、产生共鸣的基础上,带着强烈的感情,把意境传导到学生的情感之中,使师生双方与作者作品双方的思绪自然而然地协调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带情”、“引导”是很重要的两环。教师只有以自身的情绪去影响感化学生,带领学生一同在美妙的艺术殿堂遨游,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比如,在教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教师就可以由形到神,顺着文中一幅幅如梦如幻的美丽飘渺的画面,深情地引导学生走进这种朦胧的意境之中,带着学生在欣赏婀娜多姿的荷花、微微吹拂的晚风、缕缕淡淡的荷香、曲曲折折的小路、淡淡的月色和薄薄的轻雾中,细细品味着作品迷离恍惚的情调,从而进入这种夹杂着淡淡的哀痛、淡淡的恬静的独特的意境,慢慢地领悟作者在那血雨腥风的黑暗社会中苦闷彷徨的心情,作品的主题也就把握住了。
散文教学中,教师如同导游,带领着学生一同畅游。师生共入意境,深情涵泳。在赏析中感受、思索,作品感染了学生,学生领悟了作品,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说,散文教学就是再现散文以情感人的真面目。从这一意义上讲,散文教学的过程也是艺术再创造的过程。
三、紧扣文眼,寻找行文脉络
文眼,即揭示全文主旨的点睛之笔,是牵制全篇的艺术构思的焦点。行文脉络,是一个完美、严谨的艺术整体的脉络和筋骨,在全文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任何一部作品,尤其是优秀的散文,都是作家围绕一定的主观意图和审美理想出发,将分散的材料铸成一个个完整的有机统一的艺术整体,而且这个艺术整体充溢着作者强烈的情感,这就体现了散文的特性——“形散而神聚”。
我们在散文教学中就要找到文章的线索,特别是情感线索来分析作品,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作品的思想内容,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受到作品内容本身所蕴涵的艺术美感教育。
紧扣文眼,其实就是紧扣文章的重点,目的是以点带面。要抓住文眼,需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把自己放到“情动而辞发”的“重点”上,引导学生顺着文路揣摩,循着文意思索。
还是以《荷塘月色》为例,写作背景是暗无天日的1927年,全文蕴藉隽永,隐晦曲折,教师要紧紧抓住开篇“这几天颇不宁静”这个文眼,细心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知道,文章接下去虽未交代“颇不宁静”的原因,只是写作者独自一人夜游荷塘,观赏月色荷塘的幽静,写朦胧月色的宁静,等等。但作者并不是欣赏其静,而是以此反衬自己内心的不宁静。这看似矛盾的两者,一为客观环境的“宁静”,一为主观感情的“不宁静”。在文中,作者在心情“颇不宁静”时,在荷塘产生了一种“偷来的片刻逍遥”,在这幽美的荷塘月色中,这一对矛盾体暂时达到和谐统一的境地。而眼前的“宁静”终究不能彻底排除作者内心的“不宁静”,所以,作者“忽然想起了采莲的事儿”,“一抬头,又回到家门”,将作者扯回了彷徨的现实中,回到了篇首“心里颇不宁静”的文眼上来。
散文像风筝,飘远含蓄而难以捉摸。因此,教师要始终抓住文眼,细致引导,才能让学生也紧扣文章的重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当然,仅仅紧扣住“文眼”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理清行文的脉络。我们在指导学生分析文思时,还要指点学生明了每一篇散文的精巧的艺术构思。比如,我们在讲授《拣麦穗》一文时,我们一方面要指点学生把握文章的明暗两条线索,即以“拣麦穗”为明线,以“小姑娘大雁对老汉的情感发展变化”为暗线。明线暗线互为映衬,情景交融,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在教学中如果抓住了这两条线索,便能使学生分清层次、理清脉络,领会作者在看似平静的叙事中所蕴含的淡淡惆怅。
由此可知,教师要讲好散文,必须紧扣文眼,理清行文脉络,从结构入手,具体分析,千万不要笼统评论,空洞分析。
四、品味语言,升华感情,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入选中学课本的散文都是字字珠玑、声情并茂的美文,字里行间蕴涵着丰富的美感。
朱熹说:“读书之能,既先识得它外面一个皮壳好,又须识得它里面骨髓好。”所以,散文教学要求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能协助学生体会那些表情达意比较深刻的词句,感知其美妙之处,其深邃之意,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对于这些洋溢着诗情画意的美文,我们如何指导学生去品味鉴赏,并激发其感情呢?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散文的一些精彩语段及词语进行赏析、揣摩,体会散文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
《荷塘月色》这篇优美散文,在赏析“月下荷香”这一段极富诗情画意的语段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揣摩“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丰富内涵,领会“羞涩”“袅娜”等词语表现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情趣。赏析“塘上月色”这一精彩语段时,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月光的一系列动词“泻”“浮”“洗”“笼”,然后让学生思考:这些动词在描摹景物上有何特点?
就这样,通过指导学生仔细揣摩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的功力,便可体会文章的意境。
其它散文,如《拣麦穗》、《晚霞》等我们都可以对学生进行语言艺术美的熏陶和教育。高尔基说过:“语言使我们的一切印象、感想和思想固定下来。”因此,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使散文在反映生活和情感上更自由,更生动,也使散文作品充溢着特殊的魅力。古罗马文艺批评家郎吉弩斯说过:“就真正意义来说,好的文辞就是思想的光辉。”由此可见,品味散文的语言,让学生感受语言艺术美尤为重要。
捕情感,入意境,寻文脉,品语言,是我对散文教学方法的一点粗浅认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一定要以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为指导思想,把握教材重点,处处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入手,让学生真正在散文的学习中获得美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