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学科学习方法 > 语文学习方法 >

高庆散文3篇

时间: 如英2 语文学习方法

  高庆散文一

  我的高中念得多少有些“不务正业”。

  除了学习,学生会、舞蹈队、广播台都占据了记忆大部分,和很多老师的交流,也都发生在学习以外的领域,或是在社会工作中给予指导,或是在我不能兼顾学习、成绩下降时找我谈话进而成为了朋友。这样的生活,一是因为高中除了学习上目标明确,生活还是可以随性且非常不功利的;另一方面,萧中倒也给我这样的人提供了“不务正业”的硬件和软件,让我高中三年“玩”得兴高采烈。所以以下我回忆中的大部分,都和学习无关。

  报到那天,照例打扫教室卫生。可能由于我在打扫卫生时过于积极的表现,又或者是班主任不了解我“捣蛋”的本质,所以被指定为了代理班长。至于后来有没有成为“正式”的,又是怎样成为正式的,我已经不记得了。只知道现在偶尔在网上遇到高一时的同班同学,很多都会叫我“班长”,这让我觉得和同学们仿佛是战友的关系,老兵们退伍多年,还会彼此呼喊在部队时的职务,感情丝毫不减当年。当班长其实是很轻松的,无非是自己做好表率,外加一学期组织几次活动,至于平时班级里的事务,最辛苦的应该算生活委员和劳动委员。我记得高一时班里的劳动委员是赵雷,被我们亲切地称为“赵叔叔”,赵叔叔让人一看就觉得勤劳勇敢,他指挥大家打扫卫生,自己也是身先士卒,大家就很服他。我们的生活委员是一位叫汪银燕的美丽女生,那时她的美丽就是我们班男生衡量美女的标杆。燕燕喊我“班班”,以前是,现在还是,我俩关系不错。别看她那么温柔,算起班费来,可是又快又清楚。因为她的存在,班里的财务状况一直良好,同学们也都非常放心。

  不过一个班里总有那么一些“不安定因素”,他们可能是一个班级在全校评比文明班级时扣分的来源,但绝对也是若干年以后回忆起高中生活时,最有亮点的部分。我们班的宝贝一个叫小伟,一个叫枫(这里如果觉得不妥,可以烦请审核的老师改成化名)。小伟高高的个子,又不很壮,再加上他天性活泼好动,远远看去就像美丽的凤尾竹在风中摇曳。其实小伟特别聪明,尽管上课不听、作业不完成,但他考试也都能压着及格线过关,偶尔还考出几个放卫星的分数让大家惊吓一把。而枫同学,个子不高,却一眼就能看出其聪明过人,他特别有女人缘,所以身边从来都不乏美丽而气质高贵的女生围绕。最重要的是,他们俩虽然有时会让一些老师头疼,但由于常常能主动活跃班级气氛,因此老师们也都是又气又笑地对他们表示无奈。我印象的是有一次他们弄来一条木头做的假蛇,放到教室多媒体平台的电脑键盘上,然后把键盘抽关好。等教我们语文的陈老师开始上课后,平时从不听课的小伟和枫却特别积极地响应老师的提问,并一个劲的劝老师用电脑把答案写在PPT上。最后我也忘记了事情的结局,只记得两位主谋上蹿下跳,还有全班同学都偷偷笑着想要看漂亮的语文老师怎样花容失色。这些现在想起来,依然让我忍俊不禁。

  高一时的班主任是王金良老师,教物理的,高高的个子,亲切和蔼,整天面带微笑,甚至发火的时候也难得见他皱一皱眉头。王老师对我们一直和颜悦色,做任何事情都给学生留足了面子。比如他要批评某些做错事的同学,便会说:“某某和某某,等下你们留一下,我们开个会商量点事情。”如此一来,其他人也都心知肚明,赶紧离开教室。班主任工作是很繁琐和辛苦的,而我高中遇到的两任班主任又都是男老师,他们要事无巨细地过问卫生、纪律和每个同学的学习生活情况,也真是很难为他们。高一时还遇到了非典,王老师便每天都要仔细检查是否每个同学都测量了体温,又是否把体温情况如实填写在了表格上。

  当然,王老师的本职还是教物理,他上课不仅是声情并茂,而且常常配有动作。比如讲到关于踢足球时的动能变化问题,他就会很有兴致地在讲台上演示一遍射门的全过程。虽然动作不太标准,还常常踢到教室的门框上,但总是逗得大家捧腹,物理课上起来也便不那么枯燥了。

  入学第一年,我能记得的最重大事件便是代表学校去参加浙江省的学生文艺汇演,于是还没进入教室就已经天天泡在体艺馆的舞蹈练功房里了。练功房隐藏在体艺馆三楼狭窄过道的最尾端,如果不是去练功,可能和许多其他同学一样,在萧中读了三年也未必知道它的存在。练功房的设施还是很不错的,光洁的木地板、立式空调、VCD和DVD机,还有一整面墙的镜子,那整个暑假都是在里面渡过的。因为没有舞蹈老师,所以我和同伴每天都“扒”录像自己学。一直到了开学,训练还在继续,只是时间调整到了每日午休。于是每每练到上课前5分钟,才匆匆关了电视,冲回教学楼。我们这一届用的是最北边的教学楼,我们班的教室在二楼最西。每次回教室的途中都会经过隔壁高一(4)教室,他们最前面的黑板上贴着“精、勤、谨、竞”四个大字,那时候每个班都有一句自己的口号,但我记得最清楚的却是他们班的。一是因为这四个字浓缩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二是因为高一下半学期我们曾经陪一批澳大利亚的高中老师参观学校,当用英语介绍到这四个字的时候却犯了难,直到今天,我依然无法传神地翻译这个“精”,到底是说做事要精确再精确,还是做人应该精益求精,抑或是讲求精神的重要性。可能这些都包含在内了。

  高二分文理科,这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我高一的数学老师陶兴君。因为高一期末有一次上完课去吃饭,在楼道里遇到陶老师,谈起了文理分科,当时一心想读理科的我,听陶老师给我分析了一下文理形势,再加上我的理科学科成绩其实并没有太优秀,而且性格实在也不适合将来安稳地坐在实验室里等仪器产生一堆数据,还不如享受人文学科对性情的陶冶。所以最终选择了文科,而事实也证明,这一段“走廊谈话”对我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陶老师平时上课像机关枪放射,速度奇快无比,因为写得太块,所以常常拿着板擦边讲边擦,一节课讲完一大堆题目,黑板上还是干干净净。不过他和我高二高三的班主任莫维平老师一样,都是能够左一算右一算就化腐朽为神奇、把难题变得奇简单无比的牛人。只不过莫老师和陶老师正好相反,讲课慢条斯理,一节课通常只能讲2到3个题目,板书也工工整整。

  说起高二,我的生活好像只剩下一件事情——不是学习,而是做学生会主席。

  高二时我们班是特色班,这个特色不光是在学习上,就连学生会10个主席团成员,我们班就有4个,分别是一个主席、一个秘书和两个部长。那一届学生会可谓人才济济,每个部长都是学习和社会工作能力双强的人物,大家又都很有想法,意欲在自己的任期内做些改变,所以虽然一整年要做很多活动,也遇到不少问题,但都顺利地做下来了。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我们任满换届的那天,我做完述职报告,坐回到自己的位置上,看着旁边以及后排的部长,谁都没有说什么,这是学生会少有的沉默。我伸出手去,大家默契地把手都伸过来,只是一握。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是那一年以来,我们第一次在一个活动的结尾,以这样的方式表达着彼此的感受。最后我们哭作一团,彼此相互说起了这一年的感受。那个冬天的晚上我们几个一起回家,如果没有记错的话,那是最后一次我们背着厚厚地学生会文件,踏着车在已有些冷清地街道上安排着怎么解决同样厚厚地作业本和试卷;那是最后一次和“同仁”们在昏暗的楼道里奋“筷”疾“吃”;那是最后一次大家趴在会议室的地上检查着文件;那是最后一次半夜跳起来写备忘录;那是最后一次,大家互相望着,用一个眼神互相鼓励;那个夜晚大家都不愿久留在学校,似乎楼道里,小路上,场馆内,夜幕中,欢声笑语和担心抱怨一下子都在耳边嘈杂,就这样散了。

  这一年学生会的工作要感谢的人太多,其实在我们工作的背后,有太多老师的支持和包容。团委的袁咏群老师比我们大不了多少,我们在工作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就会跑去向她倾诉,遇到要和校方沟通的地方,也由她出面为我们搞定,那一年里,袁老师的办公室是我跑得最多的地方。很不好意思地说,有时候为了逃避不喜欢的课,还常常打着学生会工作的幌子,跑到袁老师的办公室去“避难”。

  高二另一个重要的事情便是横跨半个学期的班际辩论赛,我们班众多才子才女纷纷上阵,阵容空前强大。我们决赛的题目好像是“网络爱情是不是真正的爱情”,我方的立场是“不是真正的爱情”。可是这怎么论证呢?于是我们班夫子来诗杰、才女施敏霞、文学女青年孔张艳,以及我四个人一商量,决定两处杀手锏——爱情是灵与肉的统一,在网络上有灵无肉。观点一出,全场哗然。最后评委黄勇芳老师在点评时坦言没有想到四个高二学生会从这个角度来论述辩题,“她这个年纪都还没有考虑清楚的命题竟然被场上八位辩手论述得头头是道”。其实我的这点辩论功底都是高一时学校辩论队里得到的,因为听说辩论队有一个才貌双全的董师姐,不看书依然能语文考全班第一;还有一个说得某报记者一句话都接不上的金师兄,所以毅然请求加入,跟着一群师兄师姐开始准备全省的辩论赛。金维娜老师挂帅、黄勇芳老师指导,苦练两周,便上了战场。最终因为我们太重视第一场、太忽视第二场,而最终败给了学军中学。说其金老师,那也是美丽与智慧的化身了,早已不年轻了,却气质高贵。她总笑称自己是萧中“进出口公司老总”,全校不知道该谁管的各种比赛,都由她负责选拔、培训学生参加。

  到了高二期末,学生会主席也卸任了,各种自主招生、保送生的工作也开始了,所以学习的气氛一天天浓起来,大家也开始为自己的前途考虑起来。那个时候学校顶担心我们因为早恋而耽误学习,所以有一次周一升旗仪式,教导主任特别严厉地告诉我们,在没有灯光的地方,禁止男同学和女同学单独相处。现在想来,虽然感情学习两不误的大有人在,不过感情对于事业的牵制必然是一种客观现实,所以也可以理解为什么要把学生的这种苗头杜绝在萌芽状态。规定一出,听说隔壁班就有两个男生搞恶作剧,一高一矮、一胖一瘦,两个人某天夜里面对面站在科学馆竹林下,故意让巡夜的老师看到,误以为是情侣抓起来,然后很无辜地表示,只是两个男生觉得无聊在那里“放风”,听说把老师搞得很尴尬。不知道这个故事是真是假,但却成为了和老师“斗智斗勇”的英雄故事而在“坊间”流传甚广。

  我们高二高三的老师就一直没有更换,可以说特色班的师资是非常强大的。更重要的是,老师们一个个也都特别有意思。比如我们班主任莫维平老师和教历史的茅佳清老师,听说两个人是老搭档,私交甚笃。莫老师平时虽然总在微笑,却有些严肃,很有班主任的范,处理任何事情不紧不慢,胸有成竹,和他上数学课是一个风格——严谨。茅老师则总是摇晃着夹个课本给我们来上课,一上课就开始谈天说地、议古论今,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不过他们可算殊途同归,我们班学数学和历史很轻松,成绩却总是遥遥领先。作为一个任课老师,茅老师对我们班有超乎寻常的关心,我们私底下都觉得他应该算是副班主任。莫说是我们班同学其他科目的成绩和排名,就连同学间的一些小八卦,他也总是非常清楚。再说到莫老师,别看他做事情一丝不苟,却也时不时会幽默上一把。最有名的莫过于某次过节,他自告奋勇给大家表演了个男生独唱,用《我家住在黄土高坡》的旋律,为我们高歌一曲《我家住在开元名都》,歌词内容大概就是:“我家住在开元名都,大风从楼上刮过,无论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反正都是风都是风。”大概从那一次开始,我们班才慢慢理解,其实莫维平和茅佳清两位老师内在性格十分相似,只是表现方式不同罢了。他们俩从心底里都非常爱我们这个班,只是在表现方式上,莫老师更讲究严格管理,茅老师更自由主义一些。有一次住校生为了溜出学校去玩,就推说要出去买苹果,哪知道莫老师觉得不能把心玩野了,所以第二天从家里搬了箱苹果来,说这下大家可以不用出去买了。搞得女生们很是无奈。而茅老师呢,我们一般和他说什么事,他总是嘴巴一歪,考虑一秒钟,然后大手一挥,说句“好的”,就成了。现在来看,其实他们在班里不同的角色也决定这样的不同的工作方法。严松搭配、宽紧相宜,不然怎么算是好搭档呢?

  另外不得不提我们的英语老师高燕,她是一个很可爱的大女生,总是穿画着大狗的大T恤,高高地梳着马尾辫。对我们来说,根本就没把高燕当老师看待,而是以朋友相称,所以任何事情到了她这里,就都是可以讨价还价的。一次月考,英语是下午最后一门,我们都做出一副拒绝考试的样子。最后高老师无奈,就跑到办公室去拿了一大包UHA糖,然后一脸无辜地对我们说:“亲爱的们,这个考试是学校规定的,我也没办法取消,这样好不好,我请大家吃糖,大家帮忙考一下试吧。”于是,本是我们份内事的考试,却换来了一大包糖,大家当然乐哉悠哉了。后来有一次高老师跟我一起去上海参加一个英语演讲比赛,我们俩完全不像是去比赛的,每天晚上都在徐家汇和人民广场玩得昏天黑地,两个人打打闹闹,完全看不出是老师带着学生。

  高三是真的只剩下学习一件事了,也不知道怎么的就匆匆毕业了。我们班的成绩十分不错,总算是没有辜负学校对这个第一次设立的文科特色班的期望。回忆到此,却发现想写的东西越来越多,好像漏了哪个都说不过去。像是神奇的顾秀龙老师、长得像滨崎步的高萍老师、从彝乡来的杨丽老师、豪爽的俞雅芳老师,还有告诉我要做个“优雅”的人的张超男老师……好像缺了谁,我的高中生活都会不那么完满。当然还有我可爱的同学们,无论是喜欢喊我“阿人”或“班长”的高一同学,还有叫我“周阿姨”或“黑珍珠”的高二高三同学,每每在网上相遇,都会感叹一下:“呀,原来你也在这里啊。”

  每年回母校,都会发现这里或那里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但是对一代又一代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而言,不变的大概就是这些像涓涓细流一样永不干涸的回忆。

  高庆散文二

  两年前入学不久,就已经获知了60周年校庆的消息,从那以后,慢慢期待着,盼望着,一天一天计算着校庆到来的日子,想象着校园里因校庆而热闹繁忙的景象,杰出校友走到我们身边、校庆晚会场面气势宏大、名家讲座琳琅满目……在一切的幻想中等待着。这个秋天,校庆来了,激动、自豪与兴奋,见到了敬爱的吴仪学长、参与了校庆志愿活动、旁观了各种学术论坛、收集了许多校庆纪念品、体会到了同学相见的至亲友情……

  作为一名在校学生,同时也是校庆的参与者、见证者,深深地被校庆体现出来的学术、文化氛围所感染,被所有参与者表现出来的热情所感动。庆典已远,激动的心情慢慢平复,而心中的自豪感与成就感却愈来愈深,回忆起校庆的点点滴滴,暗暗慨叹自己成长在这个时代里,如此的幸运。

  60年的风雨兼程,我们只能仰望,在60年的节点上,我们成为了学校历史的亲历者,60周年校庆仿佛是一台时光追溯机,引领着我们回望曾经的峥嵘岁月,仿佛那些追梦的日子我们也曾亲历过。

  从一个学生的角度来看,60周年校庆也是有实际作用与内涵的。数以千计的学生志愿者积极参与校庆活动,从中成长历练;形式多样的学术论坛、研讨会是打开学生眼界的钥匙,了解前沿的学术思想,见识大师的风采,最近距离地接触大学的真正内涵;一系列的文化活动仿佛引领我们亲历学校60年的发展历程,体会石油精神、学校文化,在体味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以史为镜,继承传统,弘扬文化,开拓创新,不断完善自我;在整个校庆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奉献情、同窗情、师生情、学子情,也深深感染着我们,激励我们发奋求学,立志成才。参与其中,融入其中,收获成长、友谊、感动,这些都将不断激励鞭策着我们进步。

  庆典已逝,弦音不断。60周年校庆是深刻的,是必将载入史册、让人久久回味的重大事件,多少年后,当我们再次回想起来,精彩的场面、丰富的意义、节俭的理念都依旧会让我们心潮澎湃;60周年校庆是充实的,没有盛大的焰火,没有奢侈的酒席,更没有虚淡的形式主义,用学术充盈,以文化支撑,用情感动人;60周年校庆是丰富的,大到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人文气息厚重的文化活动,小到挂在胸前的校庆徽章,内容丰富的校庆专刊,无一不让每个人都融入到校庆的浓浓喜庆中。60年校庆不是形式,是经得起思考的,是未来可以用来感悟与借鉴的;60年校庆不是复制,是结合石油特色的创造,是一如既往的开拓创新;60周年校庆不是敷衍,全校师生为此付出的辛劳汗水,令人啧啧称奇的庆典效果是最好的证明……60年校庆是有根基、有底蕴、有分量的,也必定是历久弥新的。

  高庆散文三

  桂苑育馨,嘉陵扬帆,50年的春华秋实,50年的风雨兼程。2013年,对于重庆五十七中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学校将拟于在2013年11月上旬举行“建校50周年庆典暨成功创建重庆市首批示范初中10周年庆典”。

  早在六十年代“开校”时,五十七中就将“学生成长高于一切”作为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宗旨,一直传承创新,在之后八十年代的“脱薄”,九十年代的“争先”,新世纪的成功“创示”,都让五十七中在历史前进的道路上,树起了一个个里程碑。

  据悉,学校为了迎接50华诞,本着“挖掘精彩、承续传统,凝聚人心、提升品质,整合资源、共谋发展”的宗旨,为真实全面地反映学校50年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发展历程,展示广友风采,丰富学校文化内涵,传承学校光荣传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学校决定将启动《校庆纪念册》、《校史陈列馆》、《校史资料》的征集工作,征集内容多种多样,可以是学校各个时期的老照片,也可以是媒体对学校重大事件的报道,亦可以是历届毕业生合影照、纪念照、纪念物等实物、照片或复印件……

  历经了50年的风雨沧桑的重庆五十七中学,如今已是重庆市第一所示范初中,教学质量连续18年荣获渝中区一等奖,中考一直位居渝中前三甲,2012年中考荣获渝中第一名。站在50周年校庆历史的起点上,五十七再次“扬帆”起航,勇往直前。

30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