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正确提升语文学习能力
语文是一门很吃功夫的课程,我们许多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我们上一个月,两个月的课,甚至更多长的时间,学生们的成绩也不见好,而我们有一段时间不上课,他们的成绩也不会差到哪儿去。许多学生也有这样的感觉,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困境,这当然不利学生的学习。我们怎样让学生们自觉地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能力呢、其中也是有章可循的。
怎样正确提升语文学习能力
(一)
新的课程标准里讲得很清楚,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我们为什么在弘扬人文性的时候,避而不谈工具性呢?在基础教育里,每一个学科都有一定的人文性,你能说数学物理就没有人文性吗?恐怕不能。人文性不独是语文学科的特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才是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既然是这样,我们就应该理直气壮地进行语文训练,要为“训练”正名。语文要想学好,不进行一定的语文实践和训练肯定是不行的。那种空谈感悟、空讲人文的语文学习,不仅不会给语文学习带来“宏大”的“人文精神”,而且会把语文学习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也丢掉。对“训练”,我认为要明确这样几点:
第一,“训练”不是做练习,更不是题海战术。那种机械、重复性的做题与语文训练是背道而驰的。语文训练跟应试教育是不搭界的。学语文,当然要做一定的练习,这种练习应该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提高语文素养。比如,我们可以对一些重点词语进行推敲,对一些含义丰富而深刻的语句进行揣摩,但这种“推敲”和“揣摩”不是为了求得某种固定的答案,而是对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涵咏,进行品味,并力求透过语言文字,琢磨出一定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和丰富。
第二,训练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语言实践。语言的学习和言语的习得都要通过一定的语文实践活动,才能形成能力。但训练不完全等同于实践,尤其不同于成人的语言实践活动。语文训练是在教师起主导作用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一种师生互动的实践活动,它伴随着质疑、对话、反馈、提升、研讨等等活动,当然也包括必要的测试。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二者相辅相成,离开了这两点,“以训练为主线”的语文实践活动就会是瞎子摸象,就会出现麻烦。我们以前就有过这样的教训。
语文训练有点类似于体育训练。在体育训练中,主体是运动员,教练起主导作用,有谁能否定教练的主导作用呢?我们提倡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但不能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也不是一味放任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说通俗一点,就是学生要以一个主人翁的姿态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不是被动的学习和接受。
第三,训练是达成语文学习能力和提高语文素养的必经之路。一切学习都离不开训练,没有哪一种能力和素养能离开训练而自动达成。训练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对训练的误解和训练不当。叶老曾经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可见,要读好书,写好作文就必须通过训练。现在语文新课标里所说的语文学习的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东西哪一个能够离开训练呢?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形成,方法的探究,情感的熏陶,都应该通过一定的语文实践和训练去实现,否则就是空谈,而空谈对语文学习只有害处。
(二)
有一次,我在某地听一个高中老师讲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这位老师口才好,在课堂上,他大谈特谈托尔斯泰,要学生感悟,把学生搞得云里雾里,而茨威格文章中那些含意深长的语句则没有引导学生好好体味。课堂上热热闹闹,但仔细一想,学生通过这一节课学到了什么呢?真的感悟到了“人文精神”吗?我看未必。一种凌空蹈虚的所谓感悟只会害了语文。语文学习还是要通过对语言的体悟和揣摩来落实,来不得半点架空。
再说具体一点。比如说文中有这样一些话:“成千上百到他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人们为什么在这样一个“幽暗的土丘”面前会如此敬畏和虔诚?“逼人的朴素”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朴素?为什么“朴素”也会如此“逼人”?从文中哪些地方你可以看出这种“逼人的朴素”?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考查,我以为这些话大可咀嚼,应该引导学生好好品味。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文本,从语言入手,去感知文字背后的东西。我认为这就是课堂上的语文训练。我反对那种琐碎的条分缕析式的“剖析”,那不是语文学习,也不是训练,而是糟蹋语文,割裂语文。我们应该为语文训练正名!
(三)
任何一个学科都有它固定的特点,我们学习语文就是要从语文的特点出发。语文学科的特点是什么?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换一句话说,就是从文本出发,这就包括对字词句篇的揣摩和体悟,去感知文本中所蕴藏的人文精神。所以语文学习既有一个学习语言文字基础的问题,也有一个打好人文底子的问题,这二者是统一的,是血肉相连的。语文的学习是母语的学习,它的根本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去感知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和美丽!怎样感知,当然是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感知,除此以外,难道还有什么其他的途径吗?
我曾经说过,学习语文“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词语要一个一个地积累,句子要一句一句地理解,课文要正确流畅地读,话要清楚连贯地说,作文要通通顺顺地写,该背诵的诗文要老老实实地背诵……所有这些,都得按部就班地训练,把基础尽可能打得扎实一点”。现在看来这种说法仍然是对的。
我认为现在的语文学习有这样三多三少,凌空蹈虚的人文感悟多了,生动活泼的语文训练少了;缺少智慧的重复练习多了,有个性有创见有合作的学习少了;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听的多了,自主、自在的语言表达(包括书面的和口头的)少了。现在好像形成了两种语文,一种是应试的语文,一种是应用的语文,学好了应试语文,有时候反而把应用的语文丢了,这真是得不偿失,买椟还珠啊!
我们现在提倡人文精神,这当然是对的,但如果由此走向另一个极端,或者放弃训练,或者蔑视训练,我们在语文学习上就一定会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