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庄水韵重点句子赏析
周庄水韵原文
一支弯曲的木橹,在水面上一来一回悠然搅动,倒映在水中的石桥、楼屋、树影,还有天上的云彩和飞鸟,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没有人能描绘它朦胧眩目的花纹……
有什么事情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小小的木船,在窄窄的河道中缓缓滑行,拱形的桥孔一个接一个从头顶掠过。贞丰桥,富安桥,双桥……古老的石桥,一座有一座的形状,一座有一座的风格,过一座桥,便换了一道风景。站在桥上的行人低头看河里的船,坐在船上的乘客抬头看桥上的人,相看两不厌,双方的眼帘中都是动人的景象。
周庄的河道呈“井”字形,街道和楼宅被河分隔。然而河上有桥,石桥巧妙地将古镇连缀为一体。据说,当年的大户人家,能将船划进家门,大宅后院,还有泊船的池塘。这样的景象,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一个外乡人,来到周庄,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里的水,以及一切和水连在一起的景物。
我曾经三次到周庄,都是在春天,每一次都坐船游镇,然而每一次留下的印象都不一样。
第一次到周庄,正是仲春,那一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那天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第二次到周庄是初春,刚刚下过一夜小雪,积雪还没有来得及将古镇覆盖,阳光已经穿破云层抚摸大地。在耀眼的阳光下,古镇上到处可以看到斑斑积雪,在路边,在屋脊,在树梢,在河边的石阶上,一滩滩积雪反射着阳光,一片晶莹斑斓,令人目眩。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的屋檐下在滴水,石拱桥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的雪水仿佛正从石缝中渗出来。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
最近一次去周庄也是春天,然而是在晚上。那是一个温暖的春夜,周庄正举办旅游节,古镇把这天当成一个盛大节日。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色彩斑斓的光带。坐船夜游,感觉是进入梦境。船娘是一位三十岁的农妇,以娴熟的动作,轻松地摇着橹,小船在平静的河面慢慢滑行,我们的身后,船的轨迹和橹的划痕留在水面上,变成一片漾动的光斑,水中倒影变得模糊朦胧,难以捉摸。小船经过一座拱桥时,前方传来一阵音乐,水面也突然变得晶莹剔透,仿佛是有晃荡的荧光从水下射出。船摇过桥洞,才发现从旁边交叉的水道中划过来一条张灯结彩的船,船舱里,有几个当地农民在摆弄丝弦。
还没有等我来得及细看,那船已经转了个弯,消失在后面的桥洞里,只留下丝竹管弦声,在被木船搅得起伏不平的河面上飘绕不绝……我们的小船划到了古镇的尽头,灯光暗淡了,小河也恢复了它本来的面目,平静的水面上闪烁着点点星光。从河里抬头看,只见屋脊参差,深蓝色的天幕上勾勒出它们曲折多变的黑色剪影。突然,一串串晶莹的光点从黑黝黝的屋脊上飞起来,像一群冲天而起的萤火虫,在黑暗中划出一道道暗红的光线。随着一声声清脆的爆炸声,小小的光点变成满天盛开的缤纷礼花,天空和大地都被这满天焰火照得一片通明。已经隐匿在夜色中的古镇,在七彩的焰火照耀下面目一新,瞬息万变,原本墨一般漆黑的屋脊,此时如同被彩霞拂照的群山,凝重的墨线变成了活泼流动的彩光。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灿,全都落到了水里,平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七彩斑斓的光带,随焰火忽明忽暗的河畔楼屋倒映在水里,像从河底泛起的一张张仰望天空的脸,我来不及看清楚他们的表情,他们便在水中消失。当新的一轮焰火在空中盛开时,他们又从遥远的水下泛起,只是又换了另一种表情。这时,从古镇的四面八方传来惊喜的欢呼,天上的美景稍纵即逝,地上的惊喜却在蔓延……
我很难忘记这个奇妙的夜晚,这是一个梦幻一般的夜晚,周庄在宁静的夜色中变得像神奇的童话,古镇幽远的历史和缤纷的现实,都荡漾在被竹篙和木橹搅动的水波之。
周庄水韵原文赏析
读完了,讲完了,听完了,可是“周庄水韵”却如一首清新朴素、优雅舒缓、情意绵绵的古曲,久久萦绕在心间。那飘摇的细雨、古老的石桥、静默的老屋;那质朴的小船、唉乃的橹声,还有流连其间、徘徊不去的云影、飞鸟……这一切无不显现着江南水乡的风致、情趣。作者以“周庄‘水韵’”为题,实在是再恰切不过了!
在这个题目的引领下,作者又以两句话为全文经纬,将满盘“珠玉”轻松有序地穿连起来,组合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什么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一句为“经”,概括了全文景物特点,领起文中作者行踪,“诗意”一词与题目相呼应:“‘周庄水及与之连在一起的事物有何韵致?’——‘充满诗意’”;“一个外乡人,来到周庄,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里的水,以及一切和水连在一起的事物。”一句为“纬”,交待了文章所写内容范围,连缀起了全文所写景物。
在这两句话的统领下,作者又分两部分完成了整篇文章的写作:在文章前三自然段,作者先介绍了对周庄的整体印象;四至六段详细描述了自己三游周庄的见闻。无论是整体印象还是具体描述,都是围绕着“周庄的水及与水连在一起的事物”来写,都体现了“在小河里泛舟富有诗意”这一特点。但每一段内容又各有侧重:
第一段侧重于水:“一支弯曲的木橹,在水面上……搅动。倒映在水中的……都被……搅碎,碎成……”。本段出现了“石桥、楼屋、树影、云彩、飞鸟”,还有“木橹、水面” 景物琐碎繁多但绝无杂乱之感,反倒显得错落有致、情趣横生。这当然要归功于包容万物的“水”。是“水”给其它景物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风采的、共同的舞台,——这些景物都被“倒映”于水中。而那支弯曲的“木橹”却充当了舞台指挥的角色,各种景物在它的指挥下舞动起来:它轻轻地在水中一搅,便将这些影子“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最后一句比喻“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在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漾动的水面景色的同时,也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前面这些景物只是一处处彩色的点缀,点缀于水光之中,使水变成了“彩”带。同时水也使这些景物更加灵动,更加鲜活。小河泛舟的诗意,也因此而生。
第二段侧重于“桥”:在小河里泛舟,一个接一个的、古老的、形态风格各异的石桥以及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人,都成了船上人眼中一道道动人的风景——这不正是卞之琳的诗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古老的石桥,诗意的风景。
第三段侧重于“人家”:水饶有兴致地将街道楼宅分隔开来,桥又执意地将其连接起来,多么巧妙而又有趣的配合!“据说,当年的大户人家,能将船划进家门,大宅的后院还有泊船的池塘。”一句将水上人家特有的生活状况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水上的人家,诗意的生活。
三段文字,三首小诗“流水,小桥,人家”,在这里,作者将马致远的名句“小桥流水人家”进行了生动的演绎,将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象以最温柔的情愫、最清新的笔触殷殷地捧到读者眼前。
全景介绍已毕,作者将镜头转向自己先后三次游周庄的见闻描述。第四段首句概括:“我曾经三次游周庄,每一次都乘船游镇,然而每一次留下的印象都不一样。”交代了游览次数,游览方式和所获印象不同。也明确领起下文三游周庄的内容:
一游周庄:时令:仲春;天气:小雨。
“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朦胧、清新、朴素,不着色彩不加雕饰的画面,正是作者乘船所见——“周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作者以“雾”比“雨”,生动的展现出春雨之细小;以“飘动”饰“雨雾”悄悄地将缕缕春风藏匿于雨雾之中;以“飘忽”画“雨雾”,将风的羞涩、雨的温柔以动态的方式展现出来并增加了画面的朦胧隐约之感,给石桥、屋脊蒙上了一层轻轻的面纱,微风一吹,面纱微微飘动,石桥屋脊便“隐约出没”了。多么空灵的画面,多么秀美的景象!其实,画中的景物又何止这些——还有那飘移在水中的小舟,那小舟上“醉景”之人——“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的诗吧——游者虽不戴笠、不披蓑,但那迷醉于周庄古韵之中的人,雨中撑起的那把“油纸伞”,那一叶扁舟,那秀美的船娘,船娘手中那支弯曲的木橹,还有木橹摇动时那丝绸般缓缓拂过心房的软柔而醇厚的水声,不都是入画之景吗?这春雨清韵不也是一首最柔最美最清新的诗么?
二游周庄:时令:冬天;天气:小雪后初晴。
雪有多小?——“还没‘来得及’将古镇覆盖”,怎见“初晴”?——“阳光‘已经’‘穿破云层’抚摸大地。”小雪对古镇的疼爱是多么的细致,阳光对古镇的怜爱又是多么迫切。古老的小镇,像是一位美丽的仙女,含着羞,带着笑,从一个古老的梦境中踽踽走来,有谁不愿意将自己满腔的爱意献给她呢!所以雪来了,她压低了愉快的声音,放缓了匆匆的脚步,只轻轻地将一袭素衣披在周庄身上,又细细的给她整理衣角……;所以阳光来了,他急红了脸膛,莽撞地推开挡住他去路的乌云,看见周庄安然无恙,他笑了,笑得那样温暖,那样甜蜜。他满怀柔情地捧出一领金色的婚纱,将周庄装扮起来,做他美丽的新娘……
作者放宽视野,举目远望,“古镇上‘到处’可以看到‘斑斑’积雪”,然后视线逐渐转移到近处“‘在路边,在屋脊,在树梢,在河边的石阶上,’一‘摊摊’积雪反射着阳光”。同是状写“积雪”之态,“斑斑”是就整体观感而言,而“摊摊”是针对“屋脊”“树梢”“石阶”各个局部位置来说。 两个词语准确地将不同视角所见景物特征表现了出来。阳光照耀着积雪,积雪反射着阳光,阳光与积雪交相辉映,晶莹炫目;“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不,仅仅是“版画”未免太呆板了,你看,“在阳光下”,薄薄的积雪正在悄悄“融化”,于是,一切都变得灵动起来:“小街”“檐下”“桥栏”“桥洞”和“小河的石河沿上”,滴滴、缕缕融化的雪水正在悠然坠落、蜿蜒而从容地缓缓流淌……“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重重叠叠,如诉如泣”,那是怎样的一种声音呢?作者“细细谛听”努力回想,觉得“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却又无法用人类的乐器模仿。可不,这是宁静而幽远、纯净得不染半点尘滓的天籁之音。——“此曲只应天上有”仅仅用一幅版画怎么能描画出周庄的神韵呢?即使是画,那也应该是一幅“神”画,穿越时空,惊现于我们的眼前,徐徐展开,渐渐生动:飞来了玉龙,惹急了阳光;撒白了屋脊,染红了池塘;润湿了纤足,喜啼了鸳鸯。有色有声,情意绵绵。是画?还是诗吧。
三游周庄:时令:春夜;天气:“?”。
第五段以游踪为线,移步换景,将游历所见的众多景物贯穿起来,使各项内容显得井然有序,层次分明:
第一步:小船在静静的河面慢慢“滑”行。(一个“滑”字,将河面的平滑如镜形象地展现出来。)景物:船娘、船轨迹、橹的划痕、水中倒影。
第二步:小船经过一座拱桥。见闻:音乐、水面。
第三步:船摇过桥洞。景物:花船、农民。
第四步:花船已经转了个弯,消失在后面的桥洞里。见闻:丝竹管弦声、河面。
第五步:我们的小船划到了古镇的尽头。见闻:灯光、小河、水面星光、屋脊、天幕、礼花;天空、大地、古镇、屋脊、河水、楼屋、欢呼。
而这一切景物又被这个神奇的、童话般的夜晚巧妙地编织成了一个奇妙的梦境,在水波荡漾之中,演绎着周庄古老的历史与缤纷的现实。
春天本就是多梦的季节,再加春夜温暖,节日盛大而热闹,处处彩灯闪烁,连小河都变成了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一切都变得虚幻起来,怎不让“坐船夜游”者产生“梦境”之感呢?“梦境”一词可以说是对下文景象最贴切的概括,作者也由此进入了对这次梦幻之旅的激情描述——
“船的轨迹和橹的划痕‘变成’了光斑;水中倒影“变得”模糊朦胧,难以捉摸;水面也“变得”清澈剔透,“仿佛”……;还没“来得及”……那花船……消失……,只留下……声……飘绕不绝;灯光“暗淡了”,小河也“恢复”了……;……屋脊……“曲折多变”的黑色剪影;……光点……飞起来,……划出……;……光点“变成”……礼花;……古镇……面目一新,瞬息万变;……屋脊……凝重的墨线“变成”了……彩光;平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彩带;“忽明忽暗”的楼屋……我“来不及”看清楚……便在水中“消失”;当……时,他们又……泛起,……“换”了另一种表情;天上的美景“稍纵即逝”……
天上、楼屋、水中;忽明忽暗,有静有动;有人、有物,有光、有影,有色、有声,有趣、有情。人在缓缓移动,周围景象却如憧憧幻影,光怪陆离,变化万千。这不正是奇妙的梦境吗?如果要从梦境中找出诗意的话,我想应该是一首表现“意识流”的新诗。诗写完了,梦也醒了,作者的游历结束了,可是这“梦幻般的夜晚”却给作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难忘什么?难忘旅游节夜晚五彩缤纷的景象,难忘周庄的人们:那位动作娴熟、“轻松”摇船的年轻船娘;那几个“摆弄”丝弦,留下飘绕不绝的乐音的农民;那发出“惊喜欢呼”的“四面八方”的人们。这里的人不仅仅是一位船娘,不仅仅是几个农民,“从古镇的‘四面八方’传来惊喜的欢呼”一句就点明了许多甚至是所有周庄人的精神面貌——他们的心境是如此的轻松愉快,生活如此的幸福红火。这一切都该感谢养育了他们祖祖辈辈的周庄,是她敞开了自己的门扉,抛露了千百年来深居的容颜,吸引了众多看腻了灯红酒绿的景色,过烦了纸醉金迷的生活的人们,让他们忽然发现了这样一片世外净土,于是摩肩接踵而来,在他们惊叹周庄的惊世之美的同时,也为周庄的人们带来了滚滚财源。
周庄的人们过上了富足的生活,我们都应该像作者那样感到高兴才对,可是我怎么只想哭呢。我哭周庄的伟大奉献,哭古老的周庄的逐渐消隐。我找遍了整个夜空,寻遍了整条小河,搜遍了整条小街;我找到了礼花的彩光,寻得了水中的倒影,搜出了楼屋的剪影,可是周庄呢?那个清秀端庄的周庄到哪里去了?——终于,我找到了,就在那“古镇的尽头,灯光暗淡了,小河也恢复了它本来的面目”周庄终于可以在繁重的劳作之后脱掉那华丽的外衣,卸下那厚厚的妆粉,稍作喘息了。 “平静的水面上闪烁着点点星光”,终于让我看到了——夜空是“晴朗”的。前面的“?”终于有了答案。可是那“点点星光”不正是周庄真实的眼泪吗?周庄为自己不幸的命运而哭,哭自己就像落入风尘的女子,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身受践踏却还要强颜欢笑,迎来送往……“突然,一串串亮晶晶的光点从黑黝黝的屋脊上飞起来……”,周庄马上收起了眼泪,整理残妆。她知道,今夜,她不能入眠……
再次品读《周庄水韵》,再次欣赏作者自然而巧妙的写法、优美而多变的语言,但我不想也不忍再看旅游节的周庄,只愿再次沉浸于“古老的周庄”这个江南第一水乡如诗如画的情韵之中,让自己慢慢融化——化成石河沿上那绺雪水,静静、缓缓地流淌,一点点、一滴滴,融入石桥下那温婉清灵的河水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