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散文教案
高中语文散文教案一
一、用纯净的心灵来品读
散文更是作者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感受流淌于笔尖的产物。因此,学习散文要鼓励学生融入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去,用心感受生活,接受多元的刺激。情感是散文的生命。文以情生,有人把散文化作心灵的扬声器,那些巧妙构思,生花妙笔的由来,植根于作者对于自己表现对象的深厚感情和精辟的见解之中。
用自己真实的情感,珍贵的灵感,参透了散文教学中的奥秘,这其中一定离不开精读文本,用心感悟,让学生抓住令人感动的瞬间,换位体验走进作者,这样的散文教学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会是一次愉快的心灵之旅。郁达夫景物写得非常细致,如“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也写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如“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总起来说,表现了作者热爱故都之秋的情怀。
灵感是“作家创作构思过程中突然爆发出来的一种豁然贯通、文思如潮的心理现象”。 因而需要的不仅仅是形象思维,还需要灵感思维,培养情感,置身情景,酝育灵感。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换位思考,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将学生从一个旁观的毫不相关的角色引导成与作品之中的人物、内容息息相连的角色,才能深切意会到作品中思想情感。
因此,教学时,必须以情感为纽带,引起学生的共鸣,把学生带进作品描绘所蕴藏的情感世界去体验,去领悟,才能以情动情,引导学生,牵引学生走进作品中的情感世界。
二、融入美妙的意境
散文既有诗一般的语言,又有诗一般的意境。意境即作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使读者如临其境,产生与作者的境界相似的感受,引起心灵的共鸣。正所谓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确实发现美的眼睛”吧。作为语文教师要尽可能扩大学生的视野,把更多的生活资讯融入到语文课堂的教学中。
在品味意境时,首先要注意意境的整体性。其中既有对物象外观的艺术描绘,又有物象内蕴的传神写照;既有作者真情实感的倾注,又隐含着对事物本质特征的理性评价。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全面感受,切忌把意和境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他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都笼罩着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例如写“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从寻常景象甚至破败景象中看出、体验出美来。写“北国的槐树”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写“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些细腻而独特的感受、忧郁而优美的情怀,恐怕只有郁达夫这样一个具有平民倾向又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读书人才能体验得到,才能表现得细腻而深刻。
让学生汲取语言营养的最好办法,不是婆婆妈妈地“教导”,而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法宝――诵读。假如我们的学生朗读时能全身心的投入,通过自己的理解,用音调的高低,节奏的急缓,语调的高昂或沉痛,以及情感的酝酿来读出自己的感受和所悟。美读是为了尽量读出作品的“原味”来,尽量与作者的心灵贴近,与作者感情产生共鸣。
在淡淡的笔调中往往孕育着人生的智慧。让我们打开想象之门,将思维无限放宽,去体会少少的文字里所蕴蓄的深厚的智慧。例如“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是一种提示,领起下文的来去匆匆的秋雨描写,这些提示话显然带着作者热情的赞美和浓浓的赏雨趣味。
在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艺术修养的基础上,让学生去敏锐地、认真地感受散文中的形象特征和细节内涵,从而达到一种美的教育与人生真谛的体悟,获得一种高层次的精神境界。例如开篇说“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但郁达夫并非这增描述。“可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静、悲凉。”稍作改动,意思一点没变,可意味、情味大变,可见作者用语的精心,在文章起始就定下一个浓重抒情的调子。
在散文这个纯净而广阔的空间中再现了人类丰富多样的情感世界,凸现了异彩纷呈的艺术表现形式。只有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怀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灵,以审美的心态和眼光来,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方知散文是“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高中语文散文教案二
一、基本理念
散文怎么教?得根据散文的特点来教。
散文最重要的特质是有诗意,有“味”。散文也被称为“美文”,既然是美文,就需要鉴赏。鉴赏是对散文作品内容和形式进行美的审视和判断,并对其作品中的美丑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鉴赏活动是一项审美活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散文鉴赏有如下要求:“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简而言之,就是先解构,后建构。解构是从鉴赏学、写作学等角度对文本进行细读,读出文本之味,读出文本之美,尤其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明白文本味之所出、美之所在。而建构则是在学生明白文本味之所出、美之所在之后,指导学生使之渐渐领悟到文本阐释、鉴赏之法,渐渐领悟到写作之术,从而做到自行阐释,自行鉴赏,自行写作。到了这一境界,就是建构的成功。
二、教学重点
教读散文,读出滋味当然是要义。学生在滋味的涵咏中,感受情韵的丰厚,领会思想的升华,体会语言的魅力,而滋味的产生不外乎情理两端。散文的“滋味”是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在师生互学的关系中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它主要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地去理解、鉴赏作品,从而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意境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激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重点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品味语言
2、感悟内涵
3、训练表达
以关键词语品味鉴赏为切入点,以语文味的涵咏浸润为精神内核,训练学生的语言涵咏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表达能力。“品”是基础,是入情入理;“悟”是深入,是心领神会;“写”是表达,是能力迁移。以“品悟”贯穿整个教学流程之中,品味语言、情感之美,品鉴逻辑、哲思之美,品悟生命、文化之美。
对于不同类型的散文,在鉴赏时,应有不同的审美方式。对于抒情类的散文,以赏析为主;对于议论类的散文,以解读为主。一堂散文课的教学如果能在散文鉴赏的某一点上达到一定的效果,就已是殊为不易了。
粤教版高中语文散文篇目:
必修一:3+2(5篇)
必修二:3+2(5篇)
《中国现代散文选读》:16篇
总共:26篇
必修教材经典篇目:《荷塘月色》《散文两篇》《拣麦穗》《我与地坛》《沙田山居》《窗》《门》
选修教材经典篇目:《想北平》《囚绿记》《寒风吹彻》《论快乐》《面对苦难》《听听那冷雨》《道士塔》
三、教学艺术
(一)唤醒自己
张志公先生主张“教师要带着学生从文章中走个来回,一篇文章就是一处风景,一处宫殿”。
教师首先要唤醒自己的阅读体验,然后才能唤醒学生的阅读体验。授课教师的气脉精魂犹如一支“笔”,用它可以画出作家的身影与灵魂;授课教师的气脉精魂犹如一汪水,用它可以映衬作家心魂中的天光云影。教师的精魂气脉是语文课的“魂”,教师失“魂”,语文课必然落“魄”。虽然课堂不能没有理性的分析,其实充沛的感性常常伴随着深刻的理性。一位教师一旦在课堂上“贯注”如此,学生便会在丰沛情感、深化认识、体验生命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教师深深“印”在心里。
(二)唤醒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当老师对学生讲读一篇优美散文时,他自己会击节叹赏,而学生可能漠然待之。老师在体验散文的美妙,学生却不能,他们可能觉得该作品索然无味。所以教师要对学生实施高明的“帮助”,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
1、创设情境
情境包括生活环境、问题情境和思想意境。在情境与文本之间找到最佳的“入境”契合点,这样的激趣才是最有效的。
(1)巧设导语
①破题导入
②生活牵引
③以旧带新
④走近作者
⑤引发共鸣
⑥同类勾连
(选取不同课文的导语示例。)
(2)营造氛围
(3)问题激趣
2、注重诵读
诵读是体验的基础,是打开作品深层结构的第一步。诵读可以“自得言外之意”。朱光潜在《散文的声音节奏》一文中说:“读有读的道理,就是从字句中抓住声音节奏,从声音节奏中抓住作品的情趣、气势或神韵。”
诵读是可以训练的。怎样调节声音的强弱?怎样控制节奏的急缓?怎样分配情感?还应注意到语调、节奏、重音等因素的综合运用。诵读的方式又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正读、倒读、跳读,还可以对比朗读,可以个别读与齐读相结合,还可以读听结合。
以《听听那冷雨》为例,讲析散文中的诵读对帮助学生体会意境美、情感美的作用。
3、品味语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内涵作为必修课“阅读与鉴赏”的重要目标。所以结合文本特点引导学生品味鉴赏作品的语言,理应成为散文鉴赏课的重中之重。在课堂上,学生就是通过对“语言”的这种“进进出出”,反复理解运用,不断发展身心与能力的。
例:教材中所选的余光中的《沙田山居》、《听听那冷雨》,都是诗化的散文。对于学生来说,难点倒不在于理解作者的“乡愁”,而在于语言的特点。所以应通过对重点段落的朗读及对停顿的把握,对叠词、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鉴赏,体会文章的情思、意境,品味语言的诗意之美,体会文章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对荷塘、月色的描写,叠词、通感、拟人、博喻等修辞的运用,都是鉴赏的重点。
(1)描摹画面
(2)置换词语
(3)鉴赏修辞
(4)体会意境
(5)品味内涵
4、解读文本
当前的阅读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过多的理性分析,往往流于浮泛,不深入、不扎实,又如多媒体辅助技术推广以后,出现了忽视文本、喧宾夺主的现象。因此,强调紧扣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研习,是有它鲜明的针对性和必要性的。从语言入,从语言出,紧扣作品本身,提取要点,体味文意,体验情感,咀嚼语言,揭示妙处,咂摸出文章的意味、情味和趣味,包括言内之味、言外之味。
以《拣麦穗》教学设计为例,讲析如何引导学生深层解读文本。(此篇教学设计系本人所编写,并入选粤教版教参)
5、充分对话
对一篇作品的鉴赏,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探讨“写什么” “怎么写”“为什么写”的问题。这三者说起来简单,而事实上许多对话教学只停留在前两个阶段,未能进入到第三阶段,从而导致鉴赏的表层化、肤浅化。要实现散文鉴赏的优化效应,就必须在审视“怎么写”的同时,着力探讨“为什么写”的问题。
以《我的家在哪里》为例,讲析如何一步步深入对话,引导学生对文章内涵主旨的理解。
6、动态生成
“动态生成”就是学生自由、充分地建构课堂内容。放弃由教师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一步一步将教学导入佳境的教学方法。整篇教学只由教师设计一个核心主干问题牵引带动而成。教师是学生最积极的帮助者,最智慧的建设者。动态生成,就是充分成就学生的个性与创造。让课堂充满无限的生机与挑战。
以《囚绿记》为例,讲析如何在一个大问题的牵引下,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层次,把单向思维引向多元思维。
7、激发创作
通过前面的品味、感悟,把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唤醒之后,老师再布置一些创造性的小作业,激发学生的创作欲,一方面是能力迁移,另一方面也是体悟的一种延续。例:(1)改写:画面配音、改写成诗歌、改写成歌词;(2)仿写:仿照段落的语言形式,另给对象仿写;(3)续写:在原文基础上续写语段。(4)评点:就原文的精彩之处评点鉴赏。
(三)拓展迁移
1、专题阅读
教材只是一个例子,一节课,就是向学生打开一扇敞亮的“天窗”,通过这些“天窗”,学生可以感受到散文作品的艺术魅力。课后,可以指导学生拓展阅读,进行名家名作的专题阅读,开阔眼界,提升素养。例:朱自清散文专题、冰心散文专题、史铁生散文专题、余光中散文专题、钱钟书散文专题、余秋雨散文专题等。
2、比较阅读
编选同类题材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例:讲完老舍《想北平》之后,可以选老舍《北京的春节》、郁达夫《北平的四季》、林语堂《说北平》、萧乾《北京城杂记》等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3、评点鉴赏
评点是我国古代传统的文学批评形式,有大量的诗评、词评、曲评、小说评点存世。仅以小说来说,毛宗岗评《三国演义》、金圣叹评《水浒传》、脂砚斋评《红楼梦》,都有精彩、独到的评点。这种评点艺术值得我们借鉴、吸收。
课堂上可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最有感悟、最有体验的语句加以评点,要求语言准确、精炼,鼓励有深度、有个性的评点。
课后可精选美文指导学生评点鉴赏。例:上完《荷塘月色》之后,精选朱自清散文5—6篇,要求学生进行评点鉴赏。
4、心得感悟
要求学生在完成拓展阅读之后,写下自己的心得感悟,这是将阅读内化为语文素养的很重要的一步。指导学生不要写大而空的读后感,例“读余秋雨的散文有感”,应该小而深,角度集中,有针对性。例:读《文化苦旅》,可以写“传统文化的遗失”;读《安静》,可以写“反思现代人的浮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