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喜欢语文
1、诗文名句导课.巍巍中华孕育了许许多多的伟大诗人和词家,他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精选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名篇佳句,贴切自然地引出所要学的课文,能收到多种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以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为例,我以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为引语,立即唤起了学生的一种亲情回味,带着这种亲情回味和反刍之心阅读课文,他们的情绪就既容易受到课文的感染,很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
2、设疑造成悬念.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求知欲往往是从疑问引起的.因此,对故事性强的记叙文或条理清晰的议论文,可以尽力设置疑点,提出问题,制造悬念.如教学《狼》第一课时时,我就设置了这样的导语——“狼是阴险狡猾的,但另一面它又是可笑的,甚至让人觉得是荒唐的.同学们可能觉得奇怪,它又怎么可笑呢?为什么让人觉得荒唐?让我们一起来看《聊斋志异》中的 《狼》吧”.这个导语的好处就是巧设疑问,引起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3、用讲故事作导语.议论文旨在说理,而结合故事说道理就是这种文章的常用方法.因而,以深含哲理的故事作导语,就极能唤起学生的理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对课文观点的理解.例如教读吴晗的《谈骨气》,可以设置这样的导语——“有一位打工青年在外国老板制造的罚跪事件中,宁愿被开除也决不下跪.多数人赞扬这位青年有骨气,而有些人则说‘只要有钱,跪一次又有什么不可以?’同学们,你们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和回答,不仅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课题“谈骨气”,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还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思想教育.
4、使用道具、插图导入新课.语文课本中,有一部分课文有插图,是作者精心绘制而成,可以利用它导入新课,提起学生的兴趣.教学王愿坚的《七根火柴》,我在上课时,出示一根火柴,引起学生的注意,借题发挥说,“火柴,就这么一根小小的火柴,貌不惊人,微不足道,但在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漫漫征途中,却发生过一个关于火柴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如此导题,学生很快进入了特定的教学情境.
5、利用语文贴近自然和生活的特性导课.语文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很多文章来源于自然,可以调动学生的亲身体验,参与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通过语文基本实践逐渐加深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这是贯穿于整个初中语文教学的主线.我充分利用这点,以自然特性,生活问题为相关课文的导语,就会顺利导入课文内容.朱自清的《春》我是这样导入的——“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呢?”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以多数同学的回答顺利导入课文.
6、渲染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课堂气氛.教者动情,学习者方能动容.在为教学气氛酣畅、激情荡漾的文章设计导语时,我力求创设以情动情的氛围,让学生受到感染,能深刻体会到文章的思想内容.如《周,你在哪里》,我的导语是:“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永远离开我们,噩耗传来,举国哀悼,人民悲泣.可是,“--”却阻挠人民悼念的活动……在周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听吧,全国人民都在呼喊:‘周——周——周——总——理——,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紧接着是老师的表情朗诵,渲染追悼、怀念、歌颂的气氛,一下子使学生进入了诗歌的艺术境界之中.
让孩子喜欢语文的方法:驾驭课堂进程,注意课堂调控驾驭课堂进程,注意课堂调控.课堂调控,一般包括进程节奏的控制、气氛的适当调节和学生注意力的调适等几个方面.
1、调控课堂氛围.心理学认为,人只有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才能发挥应有的创造力.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营造愉悦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最佳的心态下学习.教学过程是师生合作、共同参与、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要尽可能的缩小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最大程度地和每个学生发生心灵上的沟通.要善于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允许他们提出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对学生的不同意见,不要轻易做出否定的评价.而不是高高在上,应贴近学生,尊重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给予他们最需要的关怀和帮助.教师要采用亲切的教态、温和的语言和巧妙的方法,结合学习内容创造一种宽松、和谐、平等、合作、进取的学习氛围,积极鼓励,诱发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催促思维.教师应对学生创造性完成学习任务持期待成功的热情态度,并以赞许、微笑神情表露出对学生的信任态度,从而使学生受到鼓舞,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
2、优化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者如何抓住中心,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内完成新课的教学,是把握这一环节的关键.所以,新课的讲解就是要求教师通过简炼的语句,准确无误地抓住关键部位,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突破难点,讲清重点,使学生产生顿悟,不给学生的思维带来模糊的成分.我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学生自己独立尝试探索新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师适当点拨,或引导学生再探究,寻找到结论,发展智能.学生们在老师的启发下,积极思考、讨论和发表意见,使他们获得的不仅是书本知识,同时在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也受到了熏陶,例如在教读沈石溪的《斑羚飞渡》时,我抓住课题中的“飞”,深入主题.课文生动描述动物世界极其悲壮的一幕,故事惊险,是动物世界的一种奇观.学生意想不到,个个目瞪口呆.学完这篇文章,我让学生自己谈感想,深化主旨: “它们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搭起一条生存的道路”这句话一直在我耳边回响.可敬的老斑羚们,为了种群的繁衍生存,甘愿从容赴死.在飞渡过程中,没有一只老斑羚企图苟且偷生,临阵退缩;没有因为出现求生的机会而互相拥挤,争夺.整个飞渡秩序井然……令人悲痛的是,这群斑羚“恰恰是奇数”.当所有老斑羚葬身悬崖,小斑羚逃出厄运之后,“镰刀头羊”却孤独地站在伤心崖上.因为它没有可以搭载的伙伴.终于,它在祝愿生者的同时,“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教室里气氛热烈,圆满完成新课的传授.教师还要充分发掘和利用语言文字的内在魅力,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让学生保持最佳学习状态,自始自终兴趣盎然.
再如,在进行《幼时记趣》的教学时,教师如果死抱课文,逐段分析,学生就会索然无味,提不起兴趣.但如果抓住一个“趣”字,让学生找出作者所记叙的几件趣事:张目对日、观蚊如鹤、鹤唳云端、神游山林、鞭打蛤蟆.并体会作者乐在其中的情趣;然后,让学生回忆童年生活,搜寻自己陶醉于自然的趣事,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同情弱小的情操.使课堂教学过程由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强行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转化为教师积极启发诱导,学生主动获取探究的过程,努力构建了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合作为主线,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标教学理念.学生乐于参加到学习的活动中来,真正达到了“我要学”的学习境界.
3、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欲望.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来自于“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欢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方面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尽可能多的尝试成功的机会,充分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给予鼓励.教师还应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以安全感和成就感.学生答题正确时,要加以鼓励;出现错误时,应给予指导;思维受阻时,应善于启发诱导.促使学生获得成功,使之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对于那些讨厌语文学科、学习有些掉队、存在着不同程度自卑心理的学生,更需要鼓励,课堂上可以把一些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但这种鼓励最好是不定期的、看似偶然的.在某些活动中,可以采用以小组为单位参加的形式,由其他组员带动他们.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例如在表演课本剧时,教师应鼓励学生都参加,不能让某些学生“被遗忘的角落”.
让孩子喜欢语文的方法:课尾延趣课尾延趣.课堂教学临近尾声,教师要注意诱导性,意在言外,给学生留下充分思索余地,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兴趣.比如 《幼时记趣》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童年有兴趣的事情记下来,课尾在班上交流,看谁写的生动.通过这些交流活动,使学生对所学课文产生浓厚兴趣.
看过“让孩子喜欢语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