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语文小故事
关于学语文小故事:春风又绿江南岸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他一路上反复吟诵着,思考着,总觉得第三句中的“到”字太平庸,也不够贴切。后来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又改为“入”字——“‘春风又入江南岸’,咦,这像什么话?不好!”他自言自语着,然后又改为“满”字——“‘春风又满江南岸’,唉,越改越不像话了!”他又抛弃了“满”字,跑了十多里路,想了又想,改了又改,却总是找不到一个妥贴的字眼。最后忽然想到在船上望见的绿色的山、绿色的水、绿色的田野和草木……绿,不正是江南春天的象征吗?何不用一个“绿”字呢?于是诗人大声吟诵道:
“‘春风又绿江南岸’——好一个‘绿’字!”
王安石到此才确定用“绿”字来取代“到”、“过”、“入”、“满”等字眼。第二天,诗人回到钟山的寓所,就立把这首诗抄录在自己的稿本上。
关于学语文小故事:最大的岛屿
一天下午,地理老师在课堂上讲述澳大利亚的地理特征。他在墙上贴了一张世界地图 ,然后,他转过身来,向同学们提了一个问题:
“在澳大利亚被发现之前,地球上最大的岛屿是哪个?”
他的眼光落在迪克身上,迪克站起来回答说:“格陵兰。”
“孩子们,迪克说得对吗?”
所有的学生都说“对”,但是,坐在最后排的杰克却摇摇头。
地理老师的目光移到杰克这儿。
“杰克,现在你来回答。在澳大利亚被发现之前,最大的岛屿是哪个?”
“澳大利亚,在它没被发现之前,它就是最大的岛屿。”
“你说得很对,我的孩子。”老师高兴地笑了。
但我们如果从语言的准确性来看,迪克和杰克的回答都没有错。因为这个语句本身是有歧义的。
关于学语文小故事:奇谐的哑联
宋代大文人苏东坡喜爱出游,佛印和尚是他的好朋友。一次两人一同出游,泛舟江中,畅饮谈笑。酒过三巡,佛印看着两岸宜人秋景,遂向东坡提议:“有酒无诗不成美,作个对如何?”
东坡点点头,有意要开佛印的玩笑,指着岸上的一条狗说:“我出的上联就是那个。”
佛印看去,那狗正在河边上啃着骨头,仔细一想,心已领会,知是东坡取笑自己,于是呵呵一笑,将手中题有东坡诗句的扇子丢入江中,我:“我对的下联如何?”
东坡当即领悟,知道是佛印的报复,抚掌而笑。
他俩这副哑联究竟是什么意思?原来是:
狗啃河上骨,
水流东坡诗。
联中“河上”谐“和尚”,“诗”谐“尸”实际是说“狗啃和尚骨,水流东坡尸”。
关于学语文小故事:杜甫咏千古警句
杜甫是唐代与李白齐名的大诗人。虽然胸怀雄心壮志,却苦于生不逢时。依然穷困潦倒,寄人篱下,连一家人的吃饭也成了大问题。
这年十一月某一天的半夜,诗人从长安出发,往东赶往奉先。天寒地冻,北风凛冽,草木凋零,手指冻僵,连衣带断了也不能打结。他一口气走了60里,赶到骊山脚下,天刚黎明。借着熹微的晨光,他看见骊山崖谷里大雾迷蒙,山顶温泉宫上空水气蒸腾。
诗人思绪万端,血液沸腾起来,眼前仿佛出现了两幅图: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杜甫反复吟诵几遍,不觉来到渭水的官渡口。他归心似箭,三步并作两步,赶到了奉先。一进家门就听见妻子在嚎啕大哭,原来是他的小儿子刚刚饿死!邻居们也为此而伤心流泪。自己作为父亲,怎能不感到悲痛和惭愧呢?他想到自己好歹还是个八品的参军,享有一定的特权,不纳租税,不服兵役,这样的家庭尚且饿死人了,更何况那些穷苦的、失业的和防守边疆的人家呢?刹那间,沉重的忧愁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于是,诗人毅然提起巨笔,把他从长安到奉先一路上的经历和感想写成一首长诗,把路途上吟出的几个警句也放在当中,这就是杜甫著名的长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关于学语文小故事:东西
朱熹是宋朝有名的学者。有一次,这位大学者去见一位朋友盛温如,到盛家时,盛温如正提着一只小篮要外出。盛温如一见老朋友来了,连忙放下篮子,招待朱熹。朱熹看着他那忙碌的样子,问道:“你刚才提着篮子,要去干什么呀?”他回答说:“我正要去买东西哩!”
朱熹一听,不觉笑了起来,问道:“买东西?难道就不买南北!”不料,盛温如点了点头,很认真的说:“只能买东西,确实不能买南北!”接着,他解释了一番:“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南方属火,北方属水,水火又不相容;凡水类、火类的物品,我这篮子就不能装呀,所以确实不能买南北。”
经这么一说,朱熹连连点头,称赞他说得有理!
确实,古代把金、木、水、火、土称为“五行”,又把东、西、南、北、中这五个方位与“五行”相配,盛温如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自然是关于“东西”一词的一种传说。“东西”一词既可表示方向:东边和西边;同时往往也泛指具体的或抽象的事物。当它表事物时,虽然是两个方位并列起来构成的,但它已没有表示方向的意义,而实际上已成为某些事物的代名词,在说话写文章时都极常用。
看过“关于学语文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