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学科学习方法 > 语文学习方法 >

关于语文家的故事

时间: 如英2 语文学习方法

  关于语文家的故事(一)

  据传说,悲痛中的司马迁夫人(妻子柳倩娘、侍姬随清娱)为了保住《史记》副稿,免遭满门抄斩之祸,便让两个儿子司马临(字与仲)、司马观(字何求)身藏《史记》副稿,逃回故乡韩城。司马迁族人怕株连九族,连夜由族长司马厚召集主事人共同商议,决定改姓和迁居。长门在“马”字旁加两点,改姓“冯”;次门在“司”字旁加一竖,改姓“同”。逃往荒无人烟的巍山老牛坡下,定村名为“续村”,表示“高门之续”;后又担心被官家识破,取同音字为“徐村”。“徐”、“续”同音,又有“余村双人”(或说仅余二人)寓意,暗指司马迁有两子,即长子司马临,次子司马观,以表明司马氏家族后继有人。司马迁父子都是西汉太史官,后裔逃匿“徐村”后,为祭祀祖宗司马迁,合族兴建了“汉太史遗祠”。如今,“汉太史遗祠”依然完好地保存在千年古村徐村之中。

  关于语文家的故事(二)

  南宋乾道八年初春,夔州通判陆游应诏前往抗金前线南郑,途经四川梁山(今重庆梁平)蟠龙山时,忽闻山顶鞭炮震耳,锣鼓喧天。循声而至,原来是当地官员和山民正在庆贺蟠龙桥落成。但见这蟠龙桥像一条蛟龙飞跨山涧,又如雨后的彩虹横亘天际,如诗如画。陆游不禁连连称赞。当地官员得知来者是大诗人陆游,立刻捧出文房四宝,恭请他给蟠龙桥写一副对联。陆游略思片刻,运腕挥毫,在桥头石壁上写下了:“桥锁蟠龙,阴雨千缕翠;林栖鸣凤,晓日一片红。”然后跨马下山到县城住宿。

  陆游走后,当地一姓肖的父女走来观看。女儿肖英姑看完陆游的对联,若有所思地说:“此联不愧出自大诗人之手,只是有一字不太贴切,弱了气魄。”

  原来,这肖英姑出自书香门第,早年丧母。后来家中又不幸失火,烧毁了偌大家业。父亲灰心丧气,带着女儿进了蟠龙山,父女俩在这如诗如画的山中种地打柴为生。晚上父亲常常挑灯教女,英姑天资聪颖,学习勤奋,长大成人后,诗词歌赋、地理天文,无一不晓,无所不通,深得当地人敬佩。

  且说英姑这无意中一句评论,不多时竟传到了陆游的耳朵里。他听后大为纳罕,思来想去,却不知哪一字弱了气魄。

  次日,陆游独自一人来到蟠龙山,直奔肖氏父女所住的蟠龙洞。连唤数声,竟无人回应。他沉吟片刻,信步走进洞中,原来英姑父女并未在洞里。陆游四下环顾,见一块大石上放着笔墨纸砚,便铺纸提笔,写道:“为龙意蟠,洞府未然,不留空下,重见英山,求深何在,女才知返,姑怅去贤。”署上姓名,然后回身走了。

  陆游刚走不久,英姑父女打柴回来,知是陆游来过。父女俩看着陆游那文不成文,诗不是诗的文字,经一番琢磨,方解除出这是一首七言诗:“重返蟠龙为求贤,未见英姑意怅然,才女不知何处去,空留洞府在深山。”

  陆游回到住所,当晚又是一夜没睡,仍未想出是哪个字不妥,第二天早晨,竟踏露又来到蟠龙洞。英姑父女听见招呼,忙将他请进洞中。稍事寒暄,陆游直言向英姑求教,请她指出对联中哪一字不妥。英姑含羞笑道:“大人,奴家乃山野村女,本不敢妄评大人之作。承蒙大人不弃,光临寒舍,斗胆直言,不当之处,还望大人指教。”然后侃侃说道,“大人上联‘桥锁蟠龙,阴雨千缕翠’无懈可击;下联“林栖鸣凤,晓日一片红’,若改为‘一声红’岂不更妙?凤凰叫而旭日升,有声有色。不知大人以为如何?”陆游听罢,沉吟片刻后,连声赞道:“妙,妙,妙,好个‘一声红’!真是一字师也。”

  陆游心悦诚服,欣然来到蟠龙桥,将“片”字改为“声”字。

  英姑成为陆游的一字师的故事,很快传开,一直流传至今。不一会儿,太阳落山了,整个湖面变得暗淡起来。姐姐正想催促李清照赶快回去,忽然发现妹妹正对着池边的怪石出神,忙问道:“喂,你怎么啦!”姐姐,我在给它们起名字呢。”李清照说着,忽然兴奋起来,“你们看,那块怪石像不像天上的仙女?我看就叫它„怪女石吧!”“嗳,那边的一块真像一只大钟,该给它取个什么名字呢?”弟弟大声问道。“就叫它„金钟好啦!”李清照随口回答。姐弟三人给岸边怪石,逐个取着名字,什么“老寿星”啦,“小骆驼”啦,真是看不完的怪石,取不尽的名字。忽然,姐姐大声惊叫起来:“不好,天黑啦,再不回去,我们可要分不清东南西北,回不了家啦!”“哎呀,回不了家,我们怎么办哪!姐姐,快走吧!”弟弟带着哭声对李清照说道。眼看天色越来越昏暗,李清照也着急起来,连忙用力划动双桨。谁知因为心慌意乱,小船竟闯进了荷花丛中,把躲在里面的水鸟吓得大声惊叫,一齐“扑愣愣”地飞向夜空。姐姐和弟弟吓得变了脸色,李清照却乐得大笑起来。后来,李清照还专门写了一首《如梦令》小词,记下了这次游湖趣事。

  李清照的父母都精通古代诗文,在他们的影响下,李清照从小就喜爱文学,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书籍,尤其在写诗填词方面,基本功很扎实。到了十五六岁,她更是整天不离诗文书画,把古今名家的诗词,读了一遍又一遍,抄了一本又一本。

  有一年,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在京城做官。为了教育女儿,他经常把李清照带在身边。一天,李格非和几位朋友一起到匡山去游览,回家以后拿出一首诗对李清照说:“这是我的好朋友张文潜写的诗,他是当今有名的诗人,大家都说这首诗写得很好,你拿去好好读。”李清照接过诗稿,认真读了起来,发现这首诗歌颂了唐朝的繁荣昌盛,写得很有气派,值得自己好好学习。但是,当她反复读了几遍以后,对它的内容却产生了不同的想法。她以为不能光是歌颂唐朝的繁荣昌盛,也应该指出唐朝君臣腐败的一面。于是,她按照诗的原来格式,接连写了两首和诗,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不久,李格非在家里和朋友聚会,大家边喝酒边谈论诗文,气氛十分热烈。李清照也坐在一边,抓紧时机向长辈们学习。这时候,一个宾客对李格非说道:“格非兄是当今有名的才子,您的女儿一定也是位能诗善文的女才子,今天何不让她显露一下才华呀!”李格非听了,就吩咐女儿把她最近写的诗文拿来,请客人们评阅。李清照犹豫了一会儿,拿出了那两首和张文潜的诗。客人们争着传阅以后,都一致叫好。有的说:“一个年轻姑娘,敢对当今大才子的诗,提出不同看法,说得很有道理,真令人敬佩!”“诗里用词造句都很精妙。不知底细的人,粗粗一看,一定以为是大才子写的呢!”听着客人对女儿的赞扬,李格非也着实高兴。从此以后,他更加重视对女儿的培养了。

  李清照十八岁那年,同丞相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结了婚。赵明诚不但诗文写得好,还特别喜爱收藏文物。刚结婚的时候,他正在京城太学读书,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就时常把自己的衣服换了钱,去买喜爱的碑文和字画。李清照为了帮助丈夫收藏文物,也尽量节约家庭开支,吃穿都很俭朴。夫妻俩情趣相投,感情很好。

  有一次,两个人把三个月积蓄下来的一千五百钱,用来买了一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字迹。不久,又有一人拿了一幅古画找上门来说:“这是大画家徐熙画的《牡丹图》,听说你们很喜欢收藏名画,是个行家,今天我特意送上门来。”李清照和赵明诚展开古画,共同仔细地辨认,断定确实是徐熙亲手画的画上的牡丹形态不一,花瓣艳丽逼真,茎叶嫩绿可爱。特别是花朵上的粒粒露珠,画得晶莹闪亮,像是在滚动似的,而空中的蝴蝶,也和真的一般。俩人越看越喜爱,忙把那人迎进客厅,问道:“这画确是真品,不知你要多大的价,才肯卖呢?”“二十万钱。”那人回答。“这么多?少一些不行吗?”“不行。少一文也不卖。

  ”赵明诚和李清照对看了一下,就请那个人先在家里住下。

  晚上,夫妻俩商议起来,李清照说:“画是好画,只是钱太多了。”“是啊,我们哪有这二十万钱呢?”“让我来算一算。”李清照把家里能卖的物品核算了一下,可仍然凑不起那笔钱,只得叹了口气。 “那就不要买了。”赵明诚泄气地说。第二天,他们把画还给了那个人,让他走了。两个人为这件事惋惜了好几天。

  关于语文家的故事(三)

  南宋乾道八年初春,夔州通判陆游应诏前往抗金前线南郑,途经四川梁山(今重庆梁平)蟠龙山时,忽闻山顶鞭炮震耳,锣鼓喧天。循声而至,原来是当地官员和山民正在庆贺蟠龙桥落成。但见这蟠龙桥像一条蛟龙飞跨山涧,又如雨后的彩虹横亘天际,如诗如画。陆游不禁连连称赞。当地官员得知来者是大诗人陆游,立刻捧出文房四宝,恭请他给蟠龙桥写一副对联。陆游略思片刻,运腕挥毫,在桥头石壁上写下了:“桥锁蟠龙,阴雨千缕翠;林栖鸣凤,晓日一片红。”然后跨马下山到县城住宿。

  陆游走后,当地一姓肖的父女走来观看。女儿肖英姑看完陆游的对联,若有所思地说:“此联不愧出自大诗人之手,只是有一字不太贴切,弱了气魄。”

  原来,这肖英姑出自书香门第,早年丧母。后来家中又不幸失火,烧毁了偌大家业。父亲灰心丧气,带着女儿进了蟠龙山,父女俩在这如诗如画的山中种地打柴为生。晚上父亲常常挑灯教女,英姑天资聪颖,学习勤奋,长大成人后,诗词歌赋、地理天文,无一不晓,无所不通,深得当地人敬佩。

  且说英姑这无意中一句评论,不多时竟传到了陆游的耳朵里。他听后大为纳罕,思来想去,却不知哪一字弱了气魄。

  次日,陆游独自一人来到蟠龙山,直奔肖氏父女所住的蟠龙洞。连唤数声,竟无人回应。他沉吟片刻,信步走进洞中,原来英姑父女并未在洞里。陆游四下环顾,见一块大石上放着笔墨纸砚,便铺纸提笔,写道:“为龙意蟠,洞府未然,不留空下,重见英山,求深何在,女才知返,姑怅去贤。”署上姓名,然后回身走了。

  陆游刚走不久,英姑父女打柴回来,知是陆游来过。父女俩看着陆游那文不成文,诗不是诗的文字,经一番琢磨,方解除出这是一首七言诗:“重返蟠龙为求贤,未见英姑意怅然,才女不知何处去,空留洞府在深山。”

  陆游回到住所,当晚又是一夜没睡,仍未想出是哪个字不妥,第二天早晨,竟踏露又来到蟠龙洞。英姑父女听见招呼,忙将他请进洞中。稍事寒暄,陆游直言向英姑求教,请她指出对联中哪一字不妥。英姑含羞笑道:“大人,奴家乃山野村女,本不敢妄评大人之作。承蒙大人不弃,光临寒舍,斗胆直言,不当之处,还望大人指教。”然后侃侃说道,“大人上联‘桥锁蟠龙,阴雨千缕翠’无懈可击;下联“林栖鸣凤,晓日一片红’,若改为‘一声红’岂不更妙?凤凰叫而旭日升,有声有色。不知大人以为如何?”陆游听罢,沉吟片刻后,连声赞道:“妙,妙,妙,好个‘一声红’!真是一字师也。”

  陆游心悦诚服,欣然来到蟠龙桥,将“片”字改为“声”字。

  英姑成为陆游的一字师的故事,很快传开,一直流传至今。

看过“关于语文家的故事”

46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