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多年来,从教材到课堂教学所采用的大致是从拼音到生字到组词再到句子和段落练习的路径和框架,作为教学环节的一部分,课外作业同样也以抄写生字生词、组词解词造句等为主。
识字写字是小学语文的最基础性的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适量的写字训练和练习是必要的,但不少语文老师在布置写字作业时不管是课本要求认的还是要求写的都一律要求学生写,而且常常以“行”为单位,而不是以“个”为单位,学生抄写生字动辄就写三行或五行,甚至,有些老师还把多写生字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
结果,学生每天写作业的时间延长了,负担加重了,而字音和字形的掌握效果也不太理想。除了过多的写字作业外,许多老师还布置了大量的组词造句方面的作业。
事实表明,这一为大多数语文老师所熟知并践行多年的课外作业模式连同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我们看来,支撑这些做法的思想背后主要有两种:
一是多做练习多得益的思想,这一认识是把语文学习单纯地作为一种技能课程,多做辨字组词、选择填空和组词造句等就能提高语文考试分数,就能提高语文成绩培养语文素养。
二是分割式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把语文学科、语文学习过程和语言材料分割为字、词、句、段和篇章等几大部分,把语文知识分析为语法、修辞、逻辑和文章表达知识等几大块,期望通过对字、词、句、段和篇章等的逐级、线性的学习,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学习目标。
多年的语文教育实践充分表明,这一思想曲解了作为母语的语文学科的学习规律,按照这种思想和思维来组织语文教学和安排语文作业根本提高不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多年的教学和研究过程中,我逐渐体会到学生生来就具有母语的语言文字心理机制,而且身处使用这一语言的文化环境之中,既有可利用的学习资源,又有广阔的的实践平台,只需要放心、放手地引导学生去阅读,去写作,去倾听,去说,学生的语文素养肯定不会差。
整体式、全息式、情境式且以感悟为主的学习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基本特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就能把词、句子和一些语法、修辞和逻辑知识包含在其中,因此,单纯地组词和造句之类的练习就没有必要。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都充分说明,学好语文的最佳方式就是广泛和深入的阅读以及读中的思考和积累,学生在阅读中自然能组词和造句,自然能理解字词在文中的含义,也自然能掌握和应用相关的逻辑与语法知识,而教师所需要做的就是把阅读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只需要在学生困难时给予适度点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试用过许多的手段来促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
在对传统语文作业弊端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我们对作业内容进行了初步的改革。对低年级学生,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不布置抄写生字等书面作业,这些生字尽量在课堂上识记和书写,只是安排学生回家朗读或默读校本教材《国学经典》中的文章,或者其它神话、寓言等;中、高年级学生,除了少量的生字书写作业外,更多的是阅读中外名著,每天写日记和随笔。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方法:有差异、分层次的作业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作为个体,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经历、性格和个性都不相同,知识基础与认知水平也略有差异。有效和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应充分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和学生学习的一部分的课外作业也应是有差异的。
但以往的课外作业,不管学生的层次、类型和个体差异,老师布置的作业都是统一的,这势必导致有的学生“吃不饱”,而有的学生则“吃不了”。显然,这种硬性要求和统一安排的作业并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有差异地个性化地发展。
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同一班级的学生的语文素养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特点,低年级的学生的语文水平存在着一些差异,到了高年级分化更加显著。以低年级为例,有些学生在入学初期就能基本通读课文,而多数学生则只认识几个简单的汉字。
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在课堂教学和课外作业安排中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呢?
为此,我们设计了分层作业和套餐作业,语文能力强的学生、语文能力中等的学生以及语文能力比较低的学生基于自身水平和当天学习情况可以选择不同类型、不同水平和不同数量的作业,可多可少,可难可易,可以抄写,可以习作,也可以是读书。譬如,水平比较高的学生可以不做基本题目,语文水平比较低的学生,写生字的遍数一般也不超过三遍。如果有学生对当天的生字已经会认也会写了,就不用再回家抄写生字了,他或她可以选择别的作业,如阅读其它书籍或写随笔等。这样做的目的就在于,引导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作业,为所有学生留出更多的闲暇用来开展更有价值的学习活动,例如,踏踏实实地读通一本经典,或者发展其它的兴趣和爱好,尽量不让机械、重复性、低价值的作业占据学生宝贵的空间和时间。
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学生的时间被各种功课塞得越满,给他留下供他思考与学习直接相关的东西的时间越少,那么他负担过重、学业落后的可能性就越大。”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方法:变单一形式的作业为多种形式的作业
传统的语文作业形式比较单一,老师布置给学生的几乎都是清一色的书面作业,其它形式的作业几乎没有,而书面作业也多是抄抄写写,写生字,抄写词语解释,写作文。长期从事单一形式的作业,既容易使学生对家庭作业产生厌烦和恐惧心理,又不利于学生多方面语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素养是多方面的,也是综合的,除了书面语言信息的吸收、整理和输出外,还有口语交际、信息搜集和处理、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的素养也需要培养,而这些素养必须通过多方面的学习活动和多形式的训练如多样性的课外作业才能够得到培养。
为此,我们对语文作业形式进行了一些改革,我们学校改革后的作业形式既有书面作业,也有实践性和体验性作业,譬如,我们和学生一起设计了唱一唱,画一画,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等实践性作业,并把这些作业和书面表达结合起来。
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古诗的意思和意境,除了要求学生多诵读外,我也曾尝试设计过给古诗配画的家庭作业,学生头一次听说语文课还有这样的作业,特别兴奋,情绪高涨,大家都跃跃欲试。
后来的学习结果说明,学生不仅丰富了对古诗的理解,也更容易背诵古诗了。
以往的习作基本上是老师布置了作文题目,学生回家写。而许多习作题目并非学生感兴趣的,这样学生写起来就普遍感到没有多少话说,作文也就成为让他们心烦的一种学习活动。实际上,只要改变一下观念和思路,引导学生认识到作文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感受写下来就是作文,作文也就不难写了。
而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是他们的主要生活之一,学习中的观察、思考和收获以及学习过程中的感受等都可以成为学生习作的重要素材。按照这样的理念,我们尝试开展了把习作作业和其它学科的学习结合起来的作业设计活动。
如,我和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等几个学科老师一起进行了研究,共同设计了数学作文、音乐作文、绘画作文和体育作文等学科作文作业,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既让学生找到了习作的丰富的素材,不感觉到作文的难写,又帮助学生在习作过程中温习各科学习内容,回味学习中的感受,进一步促进了各科的学习。
在其中,我们不作硬性要求,而是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目去写,同时,这些科目的习作不是同步进行的,没有给学生增加负担。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方法:变封闭性作业为开放性作业
语文与别的学科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它作为学生的母语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最密切,或者说是学生生活的最重要部分之一。语文的天地最广阔,语文学习的天地也最广阔。
作为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语文作业自然也不能局限于课堂学习内容,不能局限于课本知识,而应该把其触角伸展到小学生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对低年级学生,我们提示和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读书、识字,譬如,在上学或放学回家的路上认读路牌、店名等,在外出游玩时认读名胜古迹介绍,在超市购物时,认读商品包装说明,和家人一起交流聊天,等等。
对中、高年级学生,我们则要求他们回家尽可能每天看新闻,和大人一起说新闻,到大街小巷搜集广告语、标语等,对听到或看到的要留心,体会,把观察到的和体验体会到的随时写下来。
通过这些形式,语文作业就由原来的封闭走向开放,语文学习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其它各科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在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就拓展了语文知识面,提高了语文素养。
看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