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学科学习方法 > 语文学习方法 >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但愿人长久说课稿

时间: 子文2 语文学习方法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朗读能力和领悟能力,对于本单元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虽然存在着个别知识的差异,但是学生的总体素质,自学能力都比较好。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在表达上的这些特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苏轼思念亲人,笃于情宜,又通情达理,以理遣情,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

  (三)条件分析

  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里的现代化教育技术设备,让课堂有声有色,让学生学到知识,使学生印象深刻并从中受到启发。

  (四)小结

  自古多情伤离别,无数诗人墨客都表达这种情绪。苏轼也写了自己的离愁别绪,但最终得以解脱,不愧为大诗人、大文学家。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会写本课10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体会理解“手足情深”“形影不离”的含义,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能抓住句子的关键字词“无情”“偏偏”; 掌握默读课文并做记号的阅读技能;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联系上下文、生活经验和角色扮演等发挥联想和想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创设情境,体会苏轼的情感发展变化过程,即体会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及豁达开朗的态度,树立乐观向上的积极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中秋》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2. 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教学难点:

  1.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词作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

  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宋朝有位大诗人名字叫做苏轼,有谁了解他呢?

  请学生说说对苏轼的了解。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和苏轼有关。看老师写课题。

  板书:但愿人长久

  提示学生相关字的书写。

  2、指名朗读,指导读题。读了文章的题目后,从这篇文章中,你想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质疑,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由学生的已知进行导入,自然过渡到新课的教学过程中。并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组织学生交流,了解文章写的主要内容。

  2、过渡:同学们很不简单,只听老师读了一遍文章,就掌握了这么多有用的信息。但我们读书不能是浮光掠影地读,要反复品读,才能真正读懂文章,读出味道来。你们想不想也来读一读?但我们首先要扫除这些“拦路虎”。

  (三)学习生词

  1.出示本课生字词。学生自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挑选你读得最好的生字,大声读两遍,读给同学们听。其他同学读过的, 就不要重复读。

  3.指名读生字。注意多音字“埋”。开火车,分小组多人次练读。

  书写生字。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一排字,你发现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都是上下结 构,指导学生观察字型,并书写。)

  再看这些生字呢?(都是左右结构,指导学生观察书写。)

  指导学生书写。

  4. 现在老师把这些生字的汉语拼音去掉,再组成词,你还能读准它们吗?出示生词。指名认读。

  【设计意图:扎扎实实上好语文课,应该追求本真自然的教学。基于这样的思考,在第一课时初步学习文章时,让学生充分读写,掌握好这些字词。】

  (四)提问导入课文

  出示:皓月当空 欢聚一堂 团团圆圆 合家欢乐

  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些词语。一看这些词你就能想到哪个节日?(中秋节)

  【设计意图:提问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动力。】

  (五)初读寻情,整体感知

  1. 我们先来看看1-3小节,他为什么心绪不宁?(因为思念弟弟)

  2.精读第4小节,苏轼在埋怨什么?(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3.苏轼这么无奈这么惆怅,后来为什么又宽慰了呢?(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明确重点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借助各种资料、工具书,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尽最大努力解决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尝试将新知纳入自己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中,同时,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为下面深入探究打下基础。】

  (六)换位体情,深入探究

  (学生扮演苏轼,教师充当学生。)

  (一)、体悟“心绪不宁”

  (二)、体悟“埋怨”

  (三)、体悟“宽慰”

  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以情带声,声情并重。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巧妙地将学生由“画外人”变为“画中人”,变被动为主动,留给学生一个可以尽情拓展想象的空间,发展了思维。同时在交流中使学生的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悟。】

  (七)升华情感,体悟意蕴

  出示《水调歌头》(全文),深情地读好这首词,体会词中的情。(齐诵读)

  (八) 拓展延伸,积累内化

  1.适度拓展,阅读古代诗词中表达相似情感的诗句。

  2.教师指导学生搜集一些有关“思念亲人,思念故乡”这个主题的诗词,举行一次朗诵会。

  【设计意图:立足文本,超越文本,促进学生有效积累,丰富文本内涵,深化主题,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灿烂文化的艺术魅力。】

  《但愿人长久》说课稿

  一、 说教材

  (一)教材背景:

  《但愿人长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第一单元中的第2课,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展现了词意,讲述了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在中秋节的夜晚,仰望皓月,思念弟弟,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故事将这首词表达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它反映了苏轼对弟弟的无比思念之情,寄托了祝愿人们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美好情感。苏轼的《但愿人长久》这首词,极富人情味,虽没有直接描写月色,却使人感觉到它的皎洁,它的高贵、和它的清寒。尤其是他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复杂心理活动——心绪不宁、埋怨、宽慰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基调是欢乐的,高昂的,充满对未来的幸福憧憬。反映了他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广阔胸襟。

  (二)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会写本课10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体会理解“手足情深”“形影不离”的含义,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能抓住句子的关键字词“无情”“偏偏”; 掌握默读课文并做记号的阅读技能;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联系上下文、生活经验和角色扮演等发挥联想和想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创设情境,体会苏轼的情感发展变化过程,即体会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及豁达开朗的态度,树立乐观向上的积极人生态度。

  通过四年的集中识字,四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但是,在四年级对学生进行字词教学还是很重要的。特别是一些形近、音近字,更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区分。在学生自学生字词的基础上,我也在课文教学时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有难度的词,如婵娟,人长久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一首流传千古的词句,要想帮助学生理解词的意思,就必须让学生理解课文,所以我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教学目标之一,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是重点段落,能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词,所以要求会背。

  这篇课文中的故事将这首词表达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当然也需要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

  中秋节都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有自己的渊源和独特的风俗习惯。让学生了解这个节日,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根据教学目标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2. 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教学难点:

  1.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词作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

  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二、说教法

  1·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工具行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苏轼的这首诗,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人复杂心理活动——冲突、哀怨、惆怅、矛盾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语言精练,意蕴深远。在课堂中,我和学生一起读读、背背,感受着他的独特魅力,课后,让大家课搜集一些描写月亮的诗词,延伸至堂内外,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2·教学时,要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把朗读训练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在这堂课中,学生围绕一个填空,抓住“思念”一词自主地进行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借助各种方法理解了诗的意思后,老师又给予了归纳总结,为学生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了基础。我引导学生采用联系写作背景理解重点词、句。例如:“思念”、“埋怨”、“宽慰”等,并辅之以有感情的朗读,可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三、说学法

  故事将这首词表达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因此,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自学,通过联系上下文朗读、理解,来思考一下当时苏轼的心理活动。让学生们反复地朗读了文本,并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古诗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把书本上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文本和现有资源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说的方法学习。课文以故事的形式展现了词意,所以我在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同时,让学生抓住词人的感情变化,“心绪不宁”“埋怨”“宽慰”,领略古典词的意蕴,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首先,我让学生看图上的插图人物和书上的那首古诗,然后提出问题:你知道这是谁吗?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简单地介绍苏轼和他的词,并在黑板上出示课文所引用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久,千里共婵娟。”接着我设下疑问:九百多年前,苏轼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词的呢?文中引用的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呢?然后板书课题,引入新课的学习。

  (二)认熟生字 初读课文

  在这个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借助拼音或问同学,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然后出示生字并组词,让学生跟着我学跟着我读,然后让学生把读正确、读流利的成果展示出来。通过学习了生词和课前预习过课文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培养他们的概括和表达能力,同时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

  (三)直奔重点 理解课文

  首先,我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文包诗课文的写作点,总结出这一类课文的共同特点,都是在文中有些句子是解释所引用的诗句的。

  先学习1—3自然段,说说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

  重点教学第4自然段,我请学生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读这一段,并讨论这一段提到哪些事物?月圆月缺是不是遂人所愿?请找出相关的句子,让学生找出“无情、偏偏 ”等词,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在什么时候,有谁会跟人作对,‘偏偏’做什么”?从而理解“埋怨”。

  我在第四段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做一做“眼睁睁”这个动作,知道“睁”字跟眼睛有关,所以用“目”字旁,表义,右边表音,进行生字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接着,老师动情地说:“是啊,生活中难免有不顺心的事,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呢?”这样就顺利地请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读第5自然段,再让他们围绕“你明白了什么?”来谈自己的理解。(明白了:“宽慰”)

  为了让学生理解苏轼最后为什么又“宽慰”了深入一些,我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有时候全家人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有时候又天各一方,从古到今都是这样的。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反复诵读引用的第一句诗。然后,老师又过渡:既然明白了“此事古难全”,那么亲人朋友之间应该如何互相鼓励、善待彼此呢?请学生读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话,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在这个过程中也顺利地理解了“婵娟”的意思。

  之后,师生合作把对名句的理解作一个梳理:老师读一句名句,学生读相关的课文句子,再让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反复吟诵所引用的两个名句,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目的。

  最后,我让学生围绕“在这一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来整理自己的学习所得,然后以“是什么引起苏轼发出这样的人生感慨呢?”来唤起学生对下节课的学习期待。

  (四)总结课文

  今年的中秋节即将到来,在中秋佳节,月圆之季,还有许多人因为生活、工作等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让我们对他们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想把这份美好的祝愿送给谁?学生不会说的时候,师引导(解放军叔叔、海外学子、台湾同胞……)

  古往今来,月亮一直是美好、团圆的象征,也是人们相思的寄托。明月触发了许多文人墨客的情怀,你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词吗?


  看了“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61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