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神教学设计 军神说课稿
《军神》教学设计
2. 学会本课10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悦”、“一声不吭”等词语的意思。
3. 通过品读关键词句,理解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
4. 初步学习课文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5. 感悟刘伯承的钢铁意志,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实现革命理想坚定刚毅、勇于战胜一切困难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读关键词句,理解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感悟刘伯承的钢铁意志。
教学时间:两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军神”
1. 板书:神。指名读,并说说“神”的意思。
2. 补充“军”,学生齐读课题:军神。指名说说对军神的理解。
3. 你知道课文中军神指谁?
板书:刘伯承。强调“承”的笔顺是先中间后两边,中间是“了”。指名学生读“承”,读准后鼻音。。
4. 说说自己对刘伯承的了解,教师相机补充。
(大屏幕出示刘伯承元帅生前的一组照片:刘伯承,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他在硝烟与战火中度过了几十个春秋,戎马生涯七十多年,他为中国革命事业和新中国的建成设建立了卓越的功勋,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人们不仅尊称他为“军神”,还有人称他为“武神”“教书先生”“编外参谋”等,这每一种称呼的后面,都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过渡: “军神”的背后是个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读读关于这个伟人的故事。
【设计意图:真实而极富感染力的语言,让刘伯承元帅光辉而鲜活的形象印入学生的心田,心中油然升起一种崇敬之情,带着这样的情感走入文本,为后面的教学作好了情感铺垫。这样的情境创设,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急于探求“军神”背后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识“军神”
1. 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画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3)标出小节号,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 了解学生自读情况。
(1)出示生词。
土匪 不悦 镇定 崭新 麻醉药 头缠绷带
擦汗 钢板 伤势 损伤 晕过去 邮局职员
指名朗读,教师重点强调以下读音:镇、匪、崭、醉、擦、损。
(2)指名说说不理解的词语,师生解疑,重点强调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沉着、不慌张。
土匪:地方上有武装的匪徒。
3. 指导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1)课文中是谁称刘伯承为军神?板书:沃克。教师范写“沃”,强调第四笔为“撇”。
过渡: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里,读读课文,感受刘伯承和沃克医生一起经历那次特殊而又令人难忘的手术。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评议。(相机指出: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读后指导学生用小标题概括课文段落:求治——术前——术中——术后
(4)指导概括全文(用自己的语言将小标题串起来)。
指名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段落,再用自己的语言将小标题串起来,无意是对孩子概括能力的最好培养。语文课就应该扎扎实实地训练孩子学语文的方法及能力。】
4. 指导书写
(1)分类指导生字书写。
上下结构:势 药共
左右结构:职 担 损
独体字:刀
(2)教师范写有代表性的字。
(3)学生描红、仿影、临写,师巡视指导。
(4)出示学生作业,师生评议。
三、探究课文——悟“军神”
(一)引出中心句。
课文中直接称刘伯承称为军神是哪句话?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找到这个句子。
出示:沃克医生不禁失声喊道:“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
1. 指名读、齐读。
2. 教师引导质疑:会读书更要会思考,读了这段话,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
预设:为什么称他是军神?会说话的钢板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称他是真正的男子汉?
过渡:下面就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1916年的重庆,来到临江门外那个外国人开设的诊所里,与刘伯承、沃克医生一起经历那次特殊而又令人难忘的手术,解开我们心中的不解之谜。
【设计意图:带着自己的疑问,与文本进行全身心的对话,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能力和阅读经验,进行自我解疑的尝试,是语文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自主实践过程。同时,个性化的学习,也需要群体合作,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二)出示探究话题: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沃克医生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
提示:用心读读课文的“求治、术前、术中、术后”几个部分,边读边画出感受深刻的句子,想一想,从刘伯承和沃克医生的语言、动作、神态中,你分别体会到了什么。
(三)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汇报
1. 学生交流“求治”部分
(1)学生读读自己感受深的句子,并说说体会,余生补充。
(2)教师相机出示:沃克医生有些不悦地说:“我当过军医,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如此镇定。”
①教师简介刘伯承的伤情:
1917年8月,刘伯承加入了孙中山先生改组的国民党。受孙中山先生的委托,刘伯承率领川东护国军第一支队的部队对袁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袁军虽然人多,但混乱中也不知道来了多少护国军,纷纷掉头奔逃。逃出城外的袁军从枪声断定护国军人数不多,便伺机掉头反扑。刘伯承身先士卒,带头冲锋,当他掉头招呼一个落在后面的士兵时,却不幸被一颗敌弹射中,子弹从颅顶射入,从右眼眶飞出,血流如注,他当即昏厥倒地。
②“不悦”是什么意思?你能通过朗读让我们看到一个“不悦”的沃克医生吗?其余学生评价。
③沃克医生为什么“不悦”呢?
④刘伯承为什么不说实话呢?(因为当时战争的需要,为了革命,加之对沃克医生还不够了解,刘伯承必须隐瞒自己的去身份去看病,并说自己是邮局职员。)
⑤还有一个词和“有些不悦”意思差不多,能找到吗?(冷冷地)读一读这个句子。
⑥他为什么能判断出刘伯承是一位军人?通过沃克医生的话,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刘伯承?板书: 镇定
(3)小结:沃克医生的话,我们仿佛看到了重伤之下还镇定自若的刘伯承,这种写作方法这叫侧面描写,今后我们在写人的作文中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
(4)指名学生分角色读课文。
【设计意图:分角色朗读课文是本课训练的重点,读好人物的语言可以促使学生很好地理解人物的特点,沃克医生的话反衬了刘伯承的镇定自若,因此,精讲这一段时,教者抓住“不悦”一词引导学生反复读、品、评,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沃克医生精湛的医术,感悟刘伯承重伤之下依旧镇定自若的顽强意志。】
2. 交流“术前”部分
(1)学生读读自己感受深的句子,并说说体会,其余学生补充。
(2)教师相机出示:要动手术了,可年轻人坚决不愿意使用权用麻醉药。
①麻醉药有什么作用?刘伯承要动手术的地方可是我们人身上最敏感的地方眼睛呀,你们有过被灰尘迷了眼或眼睛进沙子的吗?一粒小小的沙子就能让我们这么难受,而今天,刘伯承是要把眼睛里的息肉和烂肉一刀一刀地割掉,他动手术时不用麻醉药会怎样?
②是呀,那不是一般的疼,那是揪心的疼痛,那是难以忍受的疼痛啊,可刘伯承还是决定不用麻醉药,为什么?
让我们来看提示语,他是怎么对沃克医生说这一句话的。
(3)恳切什么意思? 指名学生恳切地读一读,其他学生评价。
(4)听了刘伯承这么诚恳坚决的话语,沃克医生为什么会愣住呢?从沃克医生的愣住,你体会到什么?
(5)小结:沃克医生的“愣住”更加反衬了刘伯承的态度诚恳坚决,情绪沉着镇定。这种写法叫侧面描写。
指名学生读沃克医生的话。
(6)这时,年轻的刘伯承是怎么回答的?
(7)动手术的地方可是眼睛啊!刘伯承却说得这么平静。从这平静的口气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刘伯承的坚强勇敢)
(8)所以,沃克医生这样夸他——(生齐读沃克医生的话) 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
(9)小结:从刘伯承的语言、神态中我们体会到刘伯承的坚强勇敢,这种写法叫正面描写,在描写人物的作文中我们经常采用这种方法。
【设计意图:这段课文抓住人语言、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教者以读促悟,以评促悟,在学生领悟了刘伯承的坚强勇敢、沉着镇定后,再次齐读沃克医生的话,对沃克医生为什么称赞刘伯承为“军神”有了深刻的体验。教者对课文写作方法适时的点拨,可以让学生在今后的作文中提高写作技巧。】
3. 学生交流“术中”部分
(1)提到手术,你觉得病人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痛苦)那刘伯承痛吗?(痛)从哪里看出来的?
(2)引导学生抓住第三自然段中沃克医生的动作(双手微微颤抖)和他的语言来谈体会。
(3)学生交流四自然段时,教师相机出示:年轻人一声不吭,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色床单,汗如雨下。手术结束,崭新的床单竟被抓破了。
①这一段话竟没有一个痛字,作者是如何表现出手术的疼痛的呢?(动作和神态描写)
②学生抓住关键词谈体会。(一声不吭、紧紧抓住、汗如雨下、抓破)指名读。
③我们来看看当时做手术的情景吧? 播放录像。
④此时此刻你想说点什么? 学生交流。
⑤小结:刘伯承忍受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痛苦,他的意志是多么的钢强啊!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齐读这段话。
⑥为了让医生顺利地动完手术,刘伯承凭着钢铁般的意志强忍住剧烈的疼痛,他的坚强表现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让我们一起读。(生齐读沃克医生的话)
【设计意图:播放沃克医生为刘伯承做手术的录像,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刘伯承的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此时再读沃克医生的话,就能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4. 交流“术后”部分
(1)然而更令沃克医生震惊钦佩的是,年轻人在手术的同时,他还在干什么?
(2)一共多少刀?(出示第5段) 72刀!这是怎样的72刀啊,那是在眼眶中,一刀一刀血淋淋地割呀,请大家闭上眼睛,想像一下发生在手术室里那惊心动魄的场面吧。
(3)语言创设情境:这不施用麻醉药的手术开始了,沃克医生拿起了手术刀,第1刀,第2刀,鲜血涌了出来……手术室静得令人窒息,一向镇定的沃克医生的双手在微微颤抖,额上汗珠滚滚……40刀,41刀,年轻人一声不吭,汗如雨下……70刀,71刀,72刀,撕心裂肺的疼痛终于结束了。
(4)引读:沃克医生擦着汗,对年轻人说——(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年轻人脸色苍白,勉强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这一句什么词写出了刘伯承的神态?(脸色苍白、勉强一笑)
(5)由于失血过多年轻人脸色苍白,身体极度虚弱,却还在尽力地微笑,这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啊!难怪,沃克医生不禁失声喊道___(生齐读沃克医生的话)
四、回归整体——赞“军神”
1. 这是沃克医生发自内心深处的由衷的赞美。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板书写一写沃克医生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
学生动笔写话。(所以,原先沃克医生眼中的军人,现在升华为了“军神”,是年轻人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深深震撼了沃克医生。)
2. 身经百战、戎马一身的刘伯承无愧于“军神”的称号,被传为美谈。请看,这就是——刘伯承 (出示刘伯承像)
3. 用我们的声音,用我们的感情,把对刘伯承无限崇敬心情读出来吧。(生再次齐读沃克医生的话)
4. 总结写法:通过刘伯承的语言、动作、神态我们感受到刘伯承的意志远远地超过一般军人,具有超凡的毅力和顽强不屈的品格,这叫正面描写,也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对刘伯承这样特殊的病人,沃克医生也是第一次遇到。文章从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的过程中,对沃克医生的神态和语言作了大量细致的描写,这就叫侧面描写,是为了烘托刘伯承的品质。这两种方法我们也应该在今后的习作中学习和借鉴。
【设计意图:笛卡尔说过:“方法的知识是最重要的知识。”教学中要结合具体内容随时总结文章有特色的表达方法,如对话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求知。】
五、布置作业
刘伯承还有很多尊称,如“编外参谋”、“武神”、“教书先生”等等,你能搜集有关资料,在认真研读的基础上说说每个尊称的含义吗?
板书设计:
20 军神
刘伯承 沃克医生
求治 镇定 不悦
术前 坚决 愣住
术中 一声不吭 颤抖
术后 勉强一笑 失声喊道
(正面) (侧面)
《军神》说课稿
一、说教材
《军神》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九册第五组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1916年刘伯承在丰都战役中,右眼被打伤了,在重庆一家外国人开的诊所里,治疗受伤的眼睛时,拒绝使用麻醉剂,被治疗眼睛的沃克医生称为军神的故事。表现了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表达了作者对刘伯承的敬佩和赞扬的感情。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因此在教学时要以此为载体落实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本篇课文是本组的第三篇课文,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小英雄雨来》的基础上要继续引导学生体会战争年代英雄人物的崇高品质和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强的革命意志,刘伯承是中国的十大元帅之一,有胆有识,因而课文内容的本生又决定了这是一堂演绎激情的课堂。本篇课文记叙独具特色,通过描写沃克医生神态、情绪的变化,来衬托出一名伟大的军神形象。
二、教学目标:1、抓住文眼“军神”,理解描写人物神态、情绪变化的句子,体会刘伯承坚强的意志。
2、用比较快速的速度默读课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3、用自己的话赞一赞军神,抒发自己的个性情感。
这三个教学目标是根据教材内容,新课程标准、课后的思考练习题,学生的实际确定的,这三个目标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的三个维度即知识、能力、情感。确立好教学目标,使整个课堂教学教有方向,学生学有目的。
三、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描写人物神态、情绪变化的句子,体会刘伯承的坚强的意志。
确立好一堂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是抓住了一堂课的“核心”使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有凝聚点,重点突出。
四、教学方法
重点词句品读法 以读代讲法 自主探究法 情景渲染法
方法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而又恰到好处的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这在教学过程中有充分的体现。
五、教学过程:
(一)抓住题眼“军神”引入新课
有一句话说得好;一个字是一首诗,“军神“这两个字就是赞扬刘伯承精神品质的诗。开课之初,我就引导学生读课题,一次,两次,在朗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走入诗的激情之中从而走进了课堂。我们就应该演绎激情与本色语文。
读了课题之后我又紧扣题眼,引导学生围绕军神找出沃克说的一句话:“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为什么要找这句话,因为这句话是沃克医生心灵受到强烈震撼后所大声嚷出的赞叹之语,这句话是对刘伯承精神品质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这句话就是抓住了这哦、篇文章的文心。以次为发端,跟随医生情感的跳动,走进伟人的精神世界。
(二)品读课文,悟军神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一个孤傲的医生为什么最后称刘伯承为军神呢?随后我又提了一个这样的问题,这个问题总览全文。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就会快速地去浏览课文,在思考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对全篇文章进行了整体的了解,既落实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又相机对学生进行了篇的训练。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的欲望,他象一条风筝的线,牵引着学生自由的飞翔,放飞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思考完这个问题之后我又引导学生交流品读。主要引导学生从以下四方面去体会军神:一在这么重的伤势之下刘伯承却表现得很从容镇定。二、在手术过程中一声不吭 三、手术时不用麻醉剂 四、数清了动手术的刀数——七十二刀 ,这几方面的内容不是老师提出,而是学生读后的有感而发,教师相机引导朗读品味。体现了老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我抓了两次愣住了(第一次是:他
第二次是:沃克再一次愣住了
抓这两愣就是抓住了刘伯承与一般人,一般的军人的异同之举,一位伟大的军人形象凸现在我们的眼前。
并且结合沃克医生的神态、变化来理解,边体会,边朗读课文,《新课标》要求: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索启迪,享受审美情趣。从沃克医生和刘伯承的一颦一笑中感受到了刘伯承伟大的人格魅力。
重点引读这一段话:(病人一声不吭
)并出示了书上的一幅插图,让学生在观察时思考这样的问题:1你看到了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在看想的过程中,学生重点体会刘伯承用手紧紧抓住床单这一细节,这一“抓”抓住了学生的心,这一“抓”体现出了刘伯承坚强的意志品质,通过这一“抓”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作者的情感,伟人的情感,学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更让伟人的情感涤荡着孩子的心灵,是一次对课文内容的再度整合。观察后又引导学生朗读品味。《新课标》要求: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索启迪,享受审美情趣。随后我又让学生闭上眼睛数一数,想一想,七十二刀的情景(一、二
)要让学生从沃克医生和刘伯承的一颦一笑中感受到了刘伯承伟大的人格魅力。整个教学过程我都引导学生抓住沃克神态、情绪的变化这条线,引导学生边读边体会。因为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牾军神的整个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反复读这句话“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这样回环反复,一唱三叹象一颗珍珠穿起了散落的文本内容,琐碎的对话,层层深入,文本一起走进人物的心灵,让学生感受到了一个高大的军神形象。由感而读,这真是所谓的情动于衷而发与外,因为情感和语言是同构的,没有情感的语言是苍白的,没有语言的情感是我们语文教育的过失,让情感和语言同构共生,拨动学生精神之弦的同时,引起学生的语感之弦的共振,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三)赞军神
罗曼罗兰说过一句话;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发现自己,联想自己,检查自己,升华自己,超越自己“阅读是一种对话,也是一种个性的表达。为了让学生和老师把体会到的情感一吐而快,我设计了“赞军神”这个教学环节,在此我先朗诵了一首诗:赫赫壮举显军神,气撒当年刮骨人。七十二刀何所惧,唯有钢筋铁骨身。我要让老师的激情去感染学生的情感,学生,老师、文本,彰现了激情与本色。更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也为后面学生自己赞叹军神做了铺垫。学生在赞的过程中,也会反思自己,实现了自我成长的过程,做到了以语文为载体,发展学生,这样的对话是对他们人格的构建、情感的升华都是有帮助的,再一次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抓变化,悟写法
这篇文章有一很大的叙述特色,通过写沃克来称托刘伯承,怎样让学生体会到这种写法,我结合课后的练习题:
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教学环节,回读第一自然段(
抓回读最后一自然段,抓,然后引导学生提问:读读这两个词,(冷冷、肃然起敬)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在比较回读的过程中,对整篇课文又进行了整体感知,是一次自主学习与探索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内化的过程,在想与读中明白了沃克医生一切的变化都是因刘伯承而起,自己的感情的变化也是因刘伯承而起,体会这两个词让我找到了课文两条线的交融点,一切都回归到肃然起敬上,敬谁,敬什么,一目了然。同时又揭示除了一种写作方法:侧面烘托法,这是情感的回归,也是写法的回归。
(五)拓展延伸
这儿设计了两个教学环节!介绍课外资料刘伯承文武双全,戎马一生,他领导晋淤鲁野战军,用小米加步枪,战胜了当时武器先进的国民党军队;千里跃进大别山,令蒋介石心惊胆寒,惊慌失措;与华东野战军合作,导演了百万雄师下江南的一幕,之后,又主动请缨,席卷了大西南,他创办了国防大学,中国的最高军事学府,被称为“的摇篮“他为祖国的革命和解放事业。献出了毕生的心血,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堪称中国的军神,随后叫学生一起读课题”军神“,这是感情的升华,也做到了首尾呼应。随后点出两句话:他是共和国的元帅,我们心中永远的军神。
这一回读课题,是刘伯承伟大形象的情感再现。
这一回读是学生情感的集中迸发。
这一回读是学生教师与文本的统一。
2、在音乐声中,我这样说道,刘伯承被称为军神,他还被称为(武神
这时音乐想起,音乐拨动了情感的心弦,望着刘伯承,学生在感受刘伯承伟大的人格魅力中,教师的介绍噶然而止,做到言尽而意无穷,在雄浑的音乐中,调动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再一次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语文教学不再是这样一种情况:空中一条被风干的丝瓜,课内的芝麻被弄成西瓜,课外的西瓜一个也没抓。这机就是得法与课内,得益与课外。
在新课改的今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多的关注活动,关注情感,关注电教手段,关注教育对象,这些都是应该的。但在关注这些的同时,我们是否忽略了语言学科的本质属性?我们应永远坚持“小语姓语”。
语文教学没有唯一性,也没有排他性,有的是兼容性。守望好在传统与现代结合点上的那个坐标,不要走极端,因为正如哲学家所言:真理往往存在于两个端点之间。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内容,使学生看起来清楚明白,揭示文章中心,易于学生记忆、感知、理解。它是文本内容的浓缩。
看了“军神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