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学科学习方法 > 语文学习方法 >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母亲的恩情说课稿

时间: 子文2 语文学习方法

  《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在教师引导下,感悟古诗的读、唱、吟、舞。

  3.理解《游子吟》这首诗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使学生扫清生字障碍,能够流利、通顺地朗读课文;对课文大意有一定了解,能够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通过第二课时的学习,能够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并能熟练吟诵《游子吟》。在教师引导下,感悟古诗的读、唱、吟、舞。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妈妈,你觉得你的妈妈对你怎么样?

  2.是啊,妈妈的关怀无处不在,她常常带给我们深深的感动。妈妈对子女真是恩重如山,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第9课《母亲的恩情》。

  3.让我们一起郑重地写下“恩”字。(注意提示“恩”字的记忆方法。)

  4.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恩情?是谁在表达这种恩情?(板书:母亲孟郊)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环节意在由生活导入课题,引起学生的共鸣,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同时,针对二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注意容易写错的字“恩”的教学。)

  二、复习检查

  让我们先来读一读孟郊写的诗歌《游子吟》。(出示诗歌《游子吟》,检查阅读情况。)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环节意在复习第一课时所学的内容,对初读效果进行检查。)

  三、精读课文

  学习诗歌第一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1.这首诗的来历可不简单,它的背后蕴藏着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就在大家的语文书中。请大家打开语文书,默读课文第一段,思考:哪一句或者哪几句话最令你感动,用笔画下来。

  2.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3.(课件出示母亲在油灯下缝补衣服的画面)你观察到了什么?你体会到母亲当时的心情怎么样?

  4.对比:“一针一线”和“一针针一线线”,哪个词语更能体现母亲的辛劳?

  5.再次出示句子: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诗歌第二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1.让我们再次细细观察母亲在油灯下缝补衣服的画面,看一看,母亲缝得怎么样?为什么要这样缝呢?(学生自由回答后,老师解释:这里隐含着一种民间风俗,家里有人出远门,为出门人做衣服,必须做得针脚细密,否则出门人回来的日子就会延迟。母亲把针脚缝得细密,是为了让儿子早日归来。)

  2.因此,母亲此刻在想……

  朗读指导:读出母亲的担忧。

  3.这真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出示诗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4.观察书中插图2,想一想,母亲此刻会说什么?

  5.母亲这么担心儿子,这么期盼儿子早日归来,请大家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你还能从哪里看出母亲这样的心情。

  6.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呀!可是此刻母亲望着儿子,千言万语只汇成了一句话,那就是——(出示:“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这句话中饱含着母亲的担心,母亲的期盼。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导朗读。)

  7.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诗,相信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出示:“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学习诗歌第三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同学们,如果你是孟郊,此时此刻,手捧母亲亲手缝制的衣服,耳听母亲殷殷嘱咐(看插图3),你会想些什么呢?

  2.是啊,尽管母子俩难舍难分,但千里相送终有一别。于是,孟郊穿着母亲缝制的衣服,带着母亲的期望走向远方,他一路走啊走,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3.看到:阳光照耀下的小草;想到:母亲对孩子的恩情。小草如果没有阳光会怎样?孩子如果没有妈妈会怎样?

  思考:阳光指代什么?小草又指代什么?(板书:恩情报答)你从课文中哪一句知道的?(出示: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指导朗读:读出反问句、感叹句的语气。

  4.(出示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呀,谁说小草能够报答得了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教师适时加以引导,紧扣关键词语和句子,借助相关插图,帮助学生逐步深化对诗歌大意的理解。同时,以学生自己的生活紧密相联,畅所欲言,使之与作者产生思想共鸣,真正体会到母亲的慈爱,要懂得感恩。最后通过个性化的朗读表现出来。)

  诵读诗歌,升华情感。

  1.孟郊把母亲的恩情铭记在心,一生都无法忘怀,于是,在他50岁那年,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游子吟》,让我们满怀深情地来读一读。

  2.划分节奏,读出重音,感悟诗歌的意蕴。

  3.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自由练读,全班齐读。

  4.配乐吟诗。

  5.听音乐学唱《游子吟》。

  6.给诗歌配上恰当的动作,边唱边舞。

  (设计意图:此环节以多种形式对诗歌进行复习巩固,使之熟记成诵。同时,在对诗歌的读、唱、吟、舞中,不断升华情感,将学生的情感体验推向高潮。)

  四、拓展训练

  同学们,此时此刻的你也许想到了你的妈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你的妈妈确实为你付出了很多很多,说说发生在你们之间的感人故事,好吗?

  (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由课文回归生活,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感受成长过程中妈妈给予的无限关爱,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同时,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母亲的恩情》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9课,《母亲的恩情》。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来展示说课。 一、说教材

  《母亲的恩情》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苏教版第4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也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课文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了古诗《游子吟》,并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展现了创作本诗的具体情景。课题中的“恩情”在本文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母亲对儿女的恩情,再就是儿女对母亲的感恩。文包诗这种课文类型是苏教版的特色,也是古诗教学的新课型。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巧妙地把一首诗包含在一篇简短的文章里,生动地介绍了与古诗相关的背景知识、作者情况及创作本诗的具体情境。可以说:“诗”是“文”的中心与升华。本课围绕“游子吟”展开,生动地展现了孟郊远行,母亲为他操心、送行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是训练学生朗读,进行情感熏陶的好教材。课文还配备了3幅插图,可以形象地帮助学生更好的领悟课文和古诗。

  二、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借助音乐、图片、表演等辅助手段,让学生进入情境,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从而体会母爱的无私和伟大.同时,我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课文重点词句反复品味,并让孩子在简单而富有诗意的情境中积淀一份情感,收获一份思考,化为一种行动。

  三、说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习惯了家人的宠爱,却又容易把这份父母的爱当成理所当然,今天这种来自解读文本的冲动告诉我:要让孩子在简单而富有诗意的情境中积淀一份情感,收获一份思考,化作一种行动。

  四、说教学目标

  在以上对教材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新课程标准对二年级教学的要求,我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忙着”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游子吟》,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爱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而情感教育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其中目标1、2是教学重点,目标3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安排两课时来引导学生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主要通过“古诗激趣,初读感知,识写生字”这三个环节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五、说教学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情感易于被激发,且儿童的认识活动一旦有情感参与,他们认 识世界会更生动,更丰富,更深刻。因此,这一课时,我以“情”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采用“动情、品情、续情”三个环节来引导学生图文结合,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爱之情,懂得报达父母的养育之恩。

  一、动情—用音乐拨动学生心弦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哈哈哈爱.镜头中白发苍苍,身体佝偻的母亲,衬着深情的演唱,营造了浓厚的情感氛围,然后设疑:小朋友们,妈妈在你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呢?

  我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适时总结:

  是啊!你们说的真好,妈妈很勤劳善良,伟大无私. 妈妈是我们最可亲可敬的人。 此时,出示孟母头像揭示课题,同时指导学生深情朗读课题,奠定情感基础。

  二、品情—用文本感染学生心灵

  课件出示游子吟,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设疑: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1-3自然段,画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然后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为什么这些句子让你感动?

  在集体交流时,我会出示相关句子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感悟,进而理解古诗。

  1、出示“深夜缝衣图” ,说说大意。引导学生抓住夜深了 一针针 一线线 等关键词,结合插图展开想象,并通过声情并茂的描述。让学生感受母亲对即将出远门的儿子那种疼爱和牵挂之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相关诗句,学生自然想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同时课件出示这句诗,以加深学生对诗句的印象。

  2、接着出示“依依惜别图”。启发学生想象人物对话、动作进行朗读表演。

  我引导学生来读第二自然段,在交流后出示“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孟郊听了不住的点头. 小朋友们,孟郊与母亲依依惜别时说了些什么?他为什么一句话都没说?”。多媒体课件播放《烛光里的妈妈》,引导学生理解“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绝美意境,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孟郊和母亲依依惜别的情境,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情感的感悟。

  3、出示“太阳与小草图”。引导学生体会太阳对小草的恩情,进而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进一步领悟到母亲对孩子恩重如山,情深似海。

  第三自然段中“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这句话我估计学生很难理解。为此,我是这样处理的:学生自由读悟这一段后,引导看图说说小草长得怎样?学生肯定会说“旺盛、碧绿”等,这时再回到文中找找词语,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生机勃勃”。然后,我设问:是谁让小草长的生机勃勃的?在学生回答中板画:太阳。我又反问:如果没有太阳呢?在这对比问答中使学生体会到太阳对小草的恩情,而这份恩情小草是报答不完的。由此理解“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再抓住“抚摸”“注视”“心里想”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明白母亲对孩子的恩情就如太阳对小草的恩情。这形象的板书,让学生更感性的理解了他们之间得关系,进而明白小草不忘太阳的恩情,儿女又怎能忘记母亲的恩情呢?这时告诉学生这就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最后指导学生读好段末的反问句和感叹句,再次体会儿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报答之意。在理解诗意基础上,创设情境,让学生做一回孟郊,对着母亲深情得吟诵全诗,把孟郊对母亲地感激之情,报答之意表现出来。

  三、续情——用实践影响学生行为

  在学生体会了母亲对孟郊深深的疼爱之情及孟郊的报答母恩之心后,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自己怎样报答母亲的恩情,并写话,此时此刻,我想对我妈妈说……学生的情感进一步激发,达到教学效果。


  看了“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

62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