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通用学习方法 > 预习方法 >

中学生要怎样预习语文

时间: 文桦2 预习方法

  何培养中学生的语文课前预习能力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师全堂讲述与学生的被动接受已让位于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课前预习成为十分重要且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预习是语文学习的第一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阅读、思考、练习有关学习内容的准备活动,是一项复杂的智力活动。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中学生应该要怎样预习语文。欢迎阅读与参考。

  中学生要怎样预习语文全文如下

  大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在布置预习时会出现两个极端,一是粗略布置:即只让学生预习课文,没有给学生明确的预习任务,内容过于笼统,学生会出现“老虎吃天、无从下口”,预习时则“走马观花”,把课文看一遍敷衍了事;二是部分教师为追求课堂的省时、省力,布置的预习内容繁多,例如:扫清字词障碍,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诵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段意,炼主题中心,做课后练习,欣赏佳句,了解写作特色等等,任务繁多,而大部分初中生课余时间有限,每天都有一大堆作业、练习,好多门功课都布置预习、复习,再加上初中生自制力不强、喜贪玩,面对老师布置如此繁多的语文预习任务,学生要么只查了几个生字词,或只了解一下文学常识,其他的也就因课余所剩时间不足而“堂而皇之”的“挤”掉了。这就造成初中生预习普遍低效的现象。因此要达到预习的高效性,首先要明确学生的预习内容。

  针对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和语言学习水平,本着“省时、高效、减负”的原则,将预习内容确定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初中生知识水平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以内,以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为目标,以课文相关背景知识为预习的外延。将初中语文课前预习的内容定为以下六点:

  1.认知生字词。

  认知生字词是预习课文的第一步。充满生字词的文章,学生在理解上会具有很大难度,因此在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弄懂生僻的词,做到通篇没有不认识的字,特别是文章后面“读一读,写一写”中的重点字词,要利用字典、词典寻求解答,掌握其字音和字义。对于个别不懂的词语要勾画出来,在课堂上质疑,由老师帮助解决。

  2.通读全文。

  这里的通读全文,不仅仅指课文本身,还包括课文前面的学习提示、课文下面的注释、课文后面的思考与练习。在教材中这些与课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很好资料。学生通读这些内容,可以根据其中的提示,更快地把握字词含义、文章大意和练习的知识点,对课文就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和全面的了解。这样做不仅有效地减少学生课外预习的时间,降低预习的难度,还有利于学生对课文进行纵深的阅读理解。

  3.概括大意。

  学生对课文的认知过程是“全篇——部分——全篇”,因此在“通读全文”后,我要求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即写了什么)。预习记人叙事的课文,要求学生提练出课文写了谁,在什么时间、地方,做了什么事,表达了什么感情,然后进一步概括。如:《最后一课》描写了普法战争后(时间)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地方),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事件),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人物)的自叙和对他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感情)。预习写景状物的课文,要求学生抓住:写了什么景(或物),它有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写的。如:《春》,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景)。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主要图画(顺序),赞美了春天给人带来的活力、希望和力量(特点)。

  4.知人论世,即了解作家作品和写作背景。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就是诵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而为了要正确理解他们的诗和他们的书,就应当要了解写诗著书的人,要了解写诗著书的人,又离不开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这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在布置学生预习时,特别是一些与学生生活时代相距久远的作家作品,通过安排学生根据自己手中的助学书籍或上网查询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及文章的写作目的。

  “知人论世”与粗略的了解作家作品相比,使学生避免了与文本“错位”的问题,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提高了预习的效率。如在预习《背影》时,当学生了解了这篇文章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作者的家庭也因着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的写作背景后,就不会再产生“父亲违反了交通规章”的阅读错位问题。

  5.最爱语句。

  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语文教材作为阅读材料,为学生提供了合适的情感内容,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将德育和美育潜移默化地渗入学生的心灵。对于课文中感情浓烈、文辞优美、富含哲理的语句,往往会激发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预习中把这样的句子勾画出来,多读、多体会、多理解,扩展语文课前预习的深度和广度。

  6.质疑问难。

  在学生自主预习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质疑和不理解的问题,如课文中一些隐晦的表达,生涩的词句,仅仅依靠学生自己的认知很难把握其中的含义,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应将这些疑问标出来。产生疑问,说明学生已经达到语文课前预习的基本要求。这样有助于学生深入课文的中心,进一步挖掘文章的内涵,领会文章的主旨。

  这六项预习内容的确定,将本来过于笼统或繁杂的预习任务进一步目标化、明确化,引导学生语文课前的预习活动更具有目标性,从而进一步提高预习的质量。

2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