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通用学习方法 > 预习方法 >

中学生课前预习的五个详细步骤

时间: 李金 预习方法

注意知识点有相似性。意思是你学习的知识点之间是容易混淆的。如果你没有提前精准地进行知识点之间的识别异同点,那么你在考试的时候就会对出现的问题和答案似是而非。自己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回答。因为你自己大脑中的知识都学混乱了。所以,想要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就需要你在平时抓好课前预习的学习任务。

预习的时间如果很充裕的学生,还可以提前多预习两节知识。然后把预习的知识点之间进行对比着学习。这样之后上课老师讲课的进度总是比你慢一拍,那么你上课的轻松度就会大大提高,你也会感觉上课很轻松,更不会枯燥乏味了。

03第三步:预习知识,更要预习练习题。其实如果每天可以完成前两步的预习,你的听课效率就已经会慢慢提高了。不过优秀的学生都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绝对不满足于对课本的学习。因此你不仅需要对课本的知识概念进行预习,你还可以进行练习题的预习,每次进行课前预习可以把参考书拿出来,然后把参考书上的练习题目提前做一遍,哪怕眼睛过一遍解题思路也是可以的。这样,当你再次上课听老师讲解课本上的例题时,你会发现那些题目真的好简单。

这种预习就是题目置前预习。因为课本上的知识点终究还是要落实到每一道实实在在的题目上。如果你已经学会应用解题了,那么你对课本上知识点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这个过程也是慢慢培养自己独立自主学习的过程。

04第四步:全面把握课本整体知识结构,不孤立学单一章节。每一章节的知识点都有一个内在和外在的联系。你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解题寻找出来。也只有你寻找到每一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你才能对学习的每一门科目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特别是对于后期复习的阶段,你前期自己的知识网络建立的越牢固和完整,你的复习效率就会越高效。

而想要建立起繁复庞杂的知识体系,你就需要平时进行知识点与点的连接。每一节课前都思考一下知识之间的思维差别和整体知识点位置关系。这样慢慢地积累知识点,你的知识网络就会越来越庞大。而且,当你运用知识点的时候也会手到擒来迅速解决问题。

05第五步:强项科目可以不预习,加长弱项科目预习时间。有一些学生学习的时候,不是每一门科目都是优秀的。总有一两门课是自己的弱项科目。有些学生数学和物理很好,英语和历史就很差;而有些学生英语和语文很优秀,但是化学和数学就很薄弱。此时就需要采用合理分配预习时间来让自己加强对弱项科目的学习。

因此,对于自己强势的科目,自己就可以适当的减少学习时间,然后把时间投入在自己的薄弱科目上来。课前预习的时间可以适当地增加到弱项科目上去。这样争取在短时间内缩短科目之间成绩的差距,补长自己的学习短板。这样整体的学习成绩才会明显提高。然后再把自己的知识稍加总结,你的课前预习任务才算完成了。

这每一个步骤说起来很繁琐,其实熟练操作后你的学习过程会慢慢变成自己的学习习惯。之后的学习就会越来越轻松,当然学习成绩也会逐步提高了。

综上所述,以上就是课前预习的五个详细步骤。认真核实一下看看自己的学习过程中有哪一步是自己没有落实到的。然后及时修正自己错误的学习习惯。

最后及时总结学习问题,这样你的学习能力就会稳步提高,你的听课效率也和以前不一样了。

课前的准备预习的步骤

一、浏览式预习

这里说的初中生的预习和小学生有着很大的不同,初中生做预习,首先浏览新教材,然后找出本节或本文应掌握的新知识,编写本节或本文的内容提要,确定本节或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找出上课时应解决重点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新教材中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用记号笔标出。

二、鸟瞰式预习

还有一种方法是鸟瞰式预习,开始预习了,学生会对照每册书的目录,把这学期的内容呢大体的划分出几个板块,明确重点是什么,理清了这些头绪,就知道自己在今后的课程中会学什么,哪些是重点。

三、阶段式预习

阶段预习指的是以全书或章节或单元为单位,分两个步骤去走,首先是看看标题呀,目录啊,读一读概述、提示语啊,看看书上的黑体字,结束语等等,从章节的大小,题目中就可以了解书或本个单元的重点内容。

然后会根据不同的学科,具体确定阶段预习的范围,比如学生在做历史、地理学科阶段预习的时候,可以截取某个相对完整的时代或相对独立的区域作为阶段预习。

当老师讲到这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学生可能就会快速地反映出它在怎样的位置,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高效预习的三个方法

同学们一定要注意,预习并非要花很长时间,而是要产生效果,那么怎么样能保证预习的效率呢,下面就来说三种方法,供大家参考。

1、灵活安排预习时间

预习时间要在服从学习整体计划的前提下灵活安排。根据每天的空余时间,决定预习的科目及每科的时间,要保障所选择的重点学科。课前预习一般在20分钟左右,时间多时预习可以充分点,钻研的深点,闲时可以多搞一点阶段预习和学期预习。

2、预习要持之以恒

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说:“学习这种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有的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预习后,感到学习成绩并没有明显的提高,就想放弃预习。这是不可取的,因为学习成绩与多种因素相关,只有在搞好预习的同时,要搞好其他学习环节,才能取得满意的结果。

另外,预习的质量也有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预习不能浅尝辄止,持之以恒方能奏效。预习应从课前预习入手,逐步发展到单元预习和学期预习。通过这些预习可以扭转学习被动的局面,可以使初中与高中、高中与大学的学习顺利衔接。

3、预习中要防止两个极端

预习中要防止两个极端:一是预习过粗,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预习目的。二是预习过细,以至于上课没什么可听的,甚至打乱了整个计划,影响了其他学科,虽然有收效,但时间利用得不经济、效果不好。一般情况下,适度的预习应该是:

重温相关知识,扫清听课障碍,大致了解新课的'内容和思路,找出疑难问题和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总之,预习是为了更好的听课,而不是代替听课,所以,在保证预习效果的同时,又不能失去课堂兴趣。“条条大路通罗马”,所谓的正确方法就是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因此,我们在提供预习方法的同时,也提醒同学们,这仅仅是“砖”,希望能早日引出“玉”来。

怎样有效预习资料

课前预习是自学形式之一,是课堂教学的前导,是一种良好有效的学习习惯。它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良性行为,又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然而现在有的学生很少主动地看书,老师布置回家读书的作业,对于他们来说等于没有作业;还有的学生面对预习,就拿出了工具书,把内容往书上一抄就了事,还有的甚至上课时直接拿出来用,很少会有学生真正去预习,即使预习了,也是抄来的。那么,如何加强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真正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呢?

每个年级都有不同的预习要求,下面我就分别说一说低、中、高年级的预习:

低年级的孩子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根本不会预习,因此就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依据第一学段的课程标准要求,确立预习的主要任务是:借助拼音将课文读通顺,圈出文中的生字,并划出词语。拼读圈画出的生字,读准字音,看清笔顺,想想记忆字形的方法。读通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思考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我在教一年级时,是这样做的:我把这些预习任务打成小纸条,每生一份,要求孩子们贴到语文书的第一页,每次预习按照要求一步一步预习。要想帮助孩子们理清预习的步骤和达到的要求,我还专门利用2—3节课的时间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比如:预习要求中的“联想记忆字形的方法”,首先,就要带领同学们整理我们学过了哪些记忆字形的方法。有加一加、减一减、换

部件、比一比、组词法、猜谜语等,再来观察不同的字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识记,有的孩子在预习时就记下了好几种识字方法。然后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根据预习提示进行预习,在自主预习几次后,学生就可以脱离预习提示进行预习了。

我根据每课的学习内容,设计了相对应的学习指南,分为基础展示(字词)、能力拓展(阅读)、积累运用(综合实践)三个板块,用基础展示部分的习题测评方式学生自己检测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再依据能力拓展部分针对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来进行思考。大大提高了预习的效率,而且也使一直困扰大家的预习检查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预习的最高境界是学生自己会读书、会学习。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看书,从二年级开始,指导学生看书后习题中的问题,有的是对字义的理解,有的是对课文内容提出的思考问题,有的是鼓励学生查找资料等,让孩子们带着问题来读书。一段时间之后,在预习时,抓住课文中的课后习题提出的问题来帮助自己预习,就已经成为孩子们的预习习惯。

我觉得我们中年级应该分这几步来进行:

1、初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简要了解课文内容,做到读得正确,流利。

2、通读课文。用笔画出不理解的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等。借助字典或联系课文中的句子进行理解。

3、再读课文。根据课后思考题,边读边想。做到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

4、细读课文。先细读每个自然段,再想想段写段之间的内存联系,同时还要全盘考虑全篇课文既可理出每小段的主要内容也可能基本了解全文的梗概。在这一步的预习中要做到预习时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5、勇于质疑。在以上预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随时在书中画出或记下来。在老师进行课堂教学时,注意听讲。如还不懂,可以通过质疑来解决。

高段语文课文篇幅较长,学生只有在课前进行充分的预习,才能保证在课堂上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一般的做法有两种:一是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作业内容可以是:

(1)读课文,关注生字新词,把课文读通顺;

(2)想想读懂了什么,不懂什么,做上记号;

(3)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试着分段并概括段意。

另一种则是让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自主预习。由于是高年级的学生了,所以应该让学生们人手有一本预习本。学生可以将他们的预习成果记在预习本上,有对词语的理解,对课文重点句的理解,有分段和段意。课堂上,学生的预习本都打开着,他们将老师的讲解,板书也记录在本子上。这样,课后复习起来就比较方便了。

检查学生预习课文的情况是预习过程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叶圣陶先生就说过这样一句话"预习原很通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检查必须认真。"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预习习惯的养成,自学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检查预习。检查预习情况的形式是多样的:有时是课前检查,然后根据检查结果调整教学进程,有时是课中检查,也就是课堂上围绕解决预习提纲的问题而展开教学,具体采用以下方式:

1、让各小组长在课前检查学生的课本和预习笔记,了解动手情况。

2、教师可以提问题,让学生回答,了解理解情况。

3、让学生提疑难问题,进行讨论,了解思维情况。

4、听写字词,了解生字学习情况等等。

5、采用测试的方式进行检查的。比如:在学习某课时,我一改以往前做法不出示预习提纲,而是要求学生自己预习,但我明确告诉学生,明天新课之前,要进行测试,测试的题目跟书上课后习题中的问题类似。从学生的测试情况我可以检查学生是否有预习并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然后针对测试中出现的问题展开教学,采用这种方法来检查预习,我觉得这样做有一定的导向性也就是一定要把课后题弄明白,也可以减轻教师一些负担。

总之,课前预习是上好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大家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指导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预习,在教学中充分重视课前预习,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如何引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一、布置课前预习、引领自学方向。

新课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自学 ,那么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本身相当于一种学习,预习时学生对知识已经做了一个独立思考,听课时就进一步加强理解,这样就比单纯依靠听课获得知识的记忆效果好。教师在布置预习时,可以设计一个难易适度,可操作性强的预习提纲,在课前呈现给学生,并对预习提纲做必要的解释,让学生明确预习的操作方法和步骤,使学生预习时有放矢,需注意的是要求和目标不要定得太高。

二、落实学具准备、创造学习条件

学具包括教材、笔记本、笔、还有实验课。操作课的学具,这些东西,教师应事先安排学生准备好。实验课操作课的学具,教师应早点去班上督促学生做好准备,布置学生准备哪几件,准备的数量,什么时候带到学校里来,这样能避免打了上课铃学生匆匆忙忙的出教室,手忙脚乱地在抽屉里找要用的东西,影响听课的思路。

三、安排休息时间、做好精神准备

“心之官则思,”大脑的机能状态直接影响到上课效果。日常学习中,教师应该要求学生每天睡足8个小时,这是满足个人生理需求的基本保证。如果学习压力大,功课大,睡眠时间绝不能低于6小时,这是睡眠的低线,不要突破。另外,为了保持学生的良好精神状态,作为教师要合理安排学生的作息时间,注意让他们早睡早起,特别是不开夜车,在中午时不做剧烈的运动,午睡不宜睡得太久,住宿生要留些时间让他们洗洗脸,散散步。

84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