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前有效预习
做好课前预习非常重要,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要的第一 步。首先,有利于学生比较熟悉教材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储 备,能在上课时跟上老师的思路、节奏等。其次,加强了听 课的目的性,注意力更集中,有利于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 掌握。经过预习,学生对于不理解的知识已经心中有数,带 着疑惑去听课,学习效果自然就更好。第三,有利于学生较 深入地参与到课堂各个环节中来,主动地独立思考。没有预 习,学生对新授知识一无所知,只能被动地听老师的讲解, 养成不爱思考的习惯,分析和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
学生对于“预习”并不陌生,对历史学科而言,老师通常在上课结束时口头布置预习任务,往往是阅读下一课的课文,属于口头“软性”作业。学生往往会误认为预习就是草草地看一遍课文,没有什么用,最后使预习流于形式。由于预习就是“简单看看课文”,任务单一,也导致了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时无法落实[1]。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尤其是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连“简单看看课文”都做不到,往往要到上课时才会去翻课本。可见低效的甚至无效的课前预习制约着上课的效率的提高,追求有效的课前预习方式是广大的师生都要积极面对的问题。
有效的课前预习绝不是“简单看看课文”,但也不是主张越详细越好,要以适度为准则。“适度”主要是指两个方面,一是不提倡很全面具体地把课本内容提前学一遍,预习过度充分了,学生对老师的课就没有那么期待,上课热情随之降低,因此提倡适度预习,初步了解新知识即可。二是规定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提倡半小时课前预习,不宜占用太多的学习时间。
“课前预习”强调有效性,这意味着要达到什么样的预 习效果?就是为了让学生初步了解所学知识,为新知识的学 习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是预习应达到的理想效果。对教师而 言,学生的课前预习过程,不仅要有明确的预习目标,要体 现相应的历史思维引导或方法指导,而且是预习结果可控的、可检查反馈的,防止流于形式。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有哪些
一、多看、多想、多练、多问
一旦拿起课本,就要人到、心到。看历史书,不能单纯地读故事,而要多加思考。做习题是巩固知识的最佳途径,做错的练习要及时解决,弄不懂就要发问。“问”的范围很广,可以与同学讨论,可以与老师讨论。
二、勤于记忆
记忆不等于背诵。若把背诵认为记忆,是不能牢牢记住知识点的。学生在学习中,可以采用以下记忆方法:
(1)阅读目录,以获得一个总的概要。阅读并识记每一章节的标题,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
(2)用有颜色的记号笔将重点的地方划出,或作重点标注。
(3)要学会归纳总结,把同类型的历史事件放到一起,学会比较记忆。
(4)经常回忆,重复检验记忆效果。
记忆要不断的反复,本人认为课后五分钟回忆能收到最佳的效果。自习课或放学后抽半小时记忆当天的内容,这样能进一步消化当天所学知识,睡觉前简单回忆提纲也是很好的方法。以上的方法是个体的记忆方法,也可以采用群体的记忆方法。在课余空闲时间,找几位同学,一位负责发问,其他的抢答。这既有趣味,又有意义,并且记得特别深。无论固定性,还是随意性,只要坚持,才有成果。还有做笔记,要善于简单化、结构化、体系化,以形成网络知识结构,便于梳理知识点。
三、自制辅助材料
将某些知识点归类,摘录在一页独立的纸张上。这便于记忆。还可以以课本为主题,适当订阅有关历史的杂志和历史参考书。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这与课内历史学习是相辅相成的。
四、课堂教学多样化
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不仅仅在课堂上和书本中,还可以通过各种活动,用学生喜欢的记忆方式记忆他们所喜欢的东西及知识。
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用多媒体教学。以图文结合的形式,或者给学生观看一些与教学有关的影片、纪录片,再现历史的某些场景,通过生动的画面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2)让学生自己动脑。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总结所学知识框架、系统,然后进行评比。通过这种方式增强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在思考过程中进行记忆。
(3)举行历史知识竞赛。可以设一些奖项,来鼓励学生学习、记忆。
(4)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历史剧的创作,邀请学生和老师观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节目的编排过程中,查找资料、台词设计、舞台设计等程序都增强了学生的记忆能力。
当然,学无定法,适合自己的就是好方法。学生只有具备对历史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的学习。
高中历史选择题有什么答题技巧
1、因果关系型选择题
(1)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列出的是原因,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目的”
“是为了”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2)审题方法:
一是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及间接原因、历史原因及根本原因等。
二是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
三是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
(3)解答方法:
①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时间在前者一定是因。②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③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同学们利用这些基本理论就比较容易作出判断。
1、根本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诸多原因中起关健作用、决定作用的最重要的本质原因。根本原因一般是生产力、经济基础、社会存在、阶级本质、客观规律或是事物的内因等。
2、主要原因:是指在事物发展变化的各种原因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原因。而在人为和自然因素、内因和外因中,人为因素和内因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不一定是根本原因,通常主要原因一般不与根本原因并列于题中。另,命题中“最主要的原因”实践中等同于“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