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学科学习方法 > 政治学习方法 >

2016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2)

时间: 谢桦2 政治学习方法

  文化生活部分

  1.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特点:①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②是人们的一种素养。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对社会的作用

  (1) 文化的实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2) 文化与经济、政治:

  【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相互交融】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指文化具有经济功能)在经济发展中,①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②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③文化产业、文化消费、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指文化具有政治功能)①文化与国内政治相互交融,影响政治文明的发展。②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⑶文化与综合国力: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3.文化对人的影响

  ⑴影响人: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⑵塑造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侧重广度),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侧重力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为此,应立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4、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⑴.主要表现

  在:

  ①民族节日(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⑵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注意从三个角度切入回答原因)

  ①原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地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③意义: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⑶怎样尊重文化多样性?措施类: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理论依据)。

  ①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原则: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③要求: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④文化交流的意义: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⑷如何加强文化交流与传播? (主体-态度-原则-创新途径-方向-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任务)

  ①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②原则: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

  ③创新: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交流、借鉴、融合;“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

  ④坚持正确方向,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⑤ 正确应用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一是途径(活动)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还有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和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二是手段(载体)传统传媒和大众传媒。大众传媒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⑥任务及主体: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5、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1)

  四种形式:主要有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

  2)

  三个特点:传统文化具有时代性、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3)

  传统文化的作用:①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②(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优秀传统文化起促进作用—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维持着我们的社会秩序,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认同感; 落后的传统文化起阻碍作用—钳制着我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控制着我们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制约着我们的价值取向。

  4)

  怎么办:(主体-态度-因素-方向)

  ⑴主体:人民群众: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受者

  ⑵态度:①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发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⑶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科技进步、思想运动、教育

  ⑷方向: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封闭主义和守旧主义

  【核心发散】 科学技术的作用在文化生活中的体现

  ⑴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⑵文化交流: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⑶文化发展:信息技术使文化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变革,促进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⑷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科学技术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⑸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科学精神,能够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⑹思想道德建设:提高科学文化修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六、如何推行文化创新:方向--途径--主体--内容

  1.方向:正确处理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2.途径:根本途径——社会实践,要立足于社会实践,不断进行文化创新。

  基本途径—①纵向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去除落后成分,又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不断为传统文化注入符合社会要求的新内容;②横向—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断吸取外来文化的营养,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交流融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3主体—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4 内容—

  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解放发展文化生产力。

  七、中华文化

  1、特征:

  (1)

  源远流长表现在—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动态,表明有悠久的历史)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2)博大精深表现在—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静态,表明有丰富的内涵)

  ①独特性: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

  ②区域性:我国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③民族性: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

  具有包容性—是原因,也是体现;包容性两个方面的表现缺一不可。

  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一是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二是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提升中华文化的竞争力

  (1)感知中华文化的力量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2)如何提升中华文化的竞争力

  方向保证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文化传承

  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文化交流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本民族文化,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文化创新

  立足社会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民族精神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

  八、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地位

  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核心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特征

  深厚的民族性 、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必要性

  及意义

  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怎么办

  ①方向---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②根本途径--必须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③基本途径—纵向--

  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横向--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④主体-

  -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人人都

  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五、面对文化生活喜与忧,我们如何做?

  [国家] ①对大众传媒和文化市场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②弘扬主旋律,积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③提倡多样化,努力发展大众文化。 ④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⑤弘扬、培育民族精神。 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 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⑧加强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企业] ①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②生产健康有益文化产品。

  [个人] ①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能力,增强抵制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 ②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 ③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④不断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追 求 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⑤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含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为什么】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把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结合起来,使悠久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

  3、【怎么办】

  [方向]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路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关键]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要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内容】①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②抓住文化建设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③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④不断提高公民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⑤载体--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

  【途径】坚持文化创新

  【主体】发挥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七、如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1.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努力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2.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3.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

  4.青年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伟大实践,做新时期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八、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国家]①继承中华的传统美德和优秀的革命道德。 ②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 ③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④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⑤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⑥倡导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⑦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⑧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衔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个人]①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②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 断 改 造 主 观 世 界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③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④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九、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1重要性: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

  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标识。

  2怎么办:【从内容上讲】①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③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④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三倡导一践行】①[国家]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②[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公证、法治 ③[个人]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④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2016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第四部分 生活与哲学

  (一)唯物辩证主义

  一、唯物论(探索世界)思路:两个基本原理: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原理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⑵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可分为二个哲理:

  【原理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具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即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原理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即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①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这哲理常用)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该点只有题材中涉及到意识对人的影响时使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2、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1)尊重客观规律: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

  ②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③反对错误倾向: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认识论(追求真理)

  思路:①认识的来源:实践(三特征: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②原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动力、标准、目的)→③目标:追求真理(三个属性: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④认识过程(三个属性: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⑤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实践和认识

  实践的含

  义和特点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它有三个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还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和认

  识的辩证

  关系

  实践

  决定

  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认识

  指导

  实践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特点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真理都是有条件的(空间角度):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真理是具体的(时间角度):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发

  展的过

  程特点

  反复性:①从认识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受到不同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等条件的限制。②从认识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无限性: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方法论

  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三、唯物辩证法(两个总特征—联系观和发展观,一个实质与核心—矛盾观,一个总要求—创新)

  1.联系的观点(三个属性: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两个方法论: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和掌握系统优化方法)

  (1)联系的普遍性

  原理内容: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要求: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

  原理内容:【含义】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类型】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方法论要求:①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联系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们在联系面前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原理内容:①整体与部分相互区别。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②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要求:①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②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优化方法

  原理内容: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要求:①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②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③要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④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2.发展的观点

  (是什么—普遍性、实质;为什么—内外因相结合、怎么样—状态、趋势、途径、规律)

  (1)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发展之中,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

  【反对】我们应反对认为事物是一成不变的静止观点(反对形而上学用静止地观点看问题);破除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

  (2)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动态角度)

  【原理】: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

  【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

  【反对】:反对盲目乐观,对困难估计不足或悲观失望,对前途失去信心。

  (3)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状态

  (事物发展的状态~静态角度)

  原理内容: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要求:①

  要注意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②

  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③坚持适度原则。反对不顾分寸、盲目乱干,拔苗助长、急于求成;反对优柔寡断、缺乏信心,瞻前顾后,贻误时机;反对忽视量的积累和结构优化。

  (4)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3.矛盾

  地位: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和根本观点。矛盾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思路:是什么(内在角度)—含义及其基本属性;特征(外在角度)—普遍性、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想问题:矛盾主次方面原理、办事情:主次矛盾原理;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注:主次矛盾原理+矛盾主次方面原理=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

  1.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即对立统一)(原理)

  【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基本属性,二者是始终不可分割的:同一以对立、差别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统一性之中,并受统一性制约,斗争性离不开统一性。正式因为矛盾双方的既对立又统一,才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故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方法论】要一分为二、全面看问题;要学会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反对】片面看问题;割裂对立统一关系,离开对立谈统一或离开统一谈对立。

  2.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原理) 【重点掌握】

  【原理】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矛盾又是事物自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的。

  【方法论】要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全面看问题,防止片面性。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反 对】:害怕矛盾,回避和掩盖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重点掌握】

  【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三个表现可略)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反对不对事物作具体分析,搞形而上学的“一风吹”、“一刀切”。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方法论】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反对割裂二者关系的形而上学观点,只看到事物的普遍性,看不到特殊性,则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差别;只看事物的特殊性而否认普遍性,则看不到事物之间的联系。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和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反对主、次不分,平均用力,“眉毛胡子一把抓”;或者只抓一点不及其余“单打一”的错误观点。

  6.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每一个矛盾的双方都有主次之分。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既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主流,又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反对把矛盾双方同等看待,不分主次,抓不住事物的主流、分不清事物的性质;颠倒主次,混淆事物的性质。

  7.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

  【依据】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要求】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统筹兼顾,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4.创新

  --辩证否定观的观点、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1)辩证否定是事物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是联系的环节,发展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

  (2)辩证法的本质是革命的,批判的和创新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的→要求我们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研究新情况,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3)创新的意义:①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社会历史观(寻觅社会真谛)

  (钥匙:实践的观点。思路:人类社会构成: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怎么样:存在两个基本矛盾—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两大基本规律;历史主体—人民群众—在不同社会用阶级斗争或改革解决两大基本矛盾以推动社会发展。)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人类社会两大基本矛盾及其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社会发展是在基本矛盾的解决中实现的。

  (3)我国的改革:①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②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③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2人生价值观

  (思路:人生价值含义—价值观导向作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实现人生价值)

  (1)人生价值:

  人的价值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责任(社会价值),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自我价值)。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为社会作贡献。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对社会的贡献。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①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②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③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特点及其正确判断雨选择的标准:

  特点①:社会历史性(时间角度)→标准①: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特点②:主体差异性和阶级性(空间角度)→标准②:自觉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4)人生价值的实现

  ①根本途径: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②社会条件: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③主观条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一是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二是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三是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温馨提示:对于上述核心知识体系,敬请:活学之、慎思之、强记之、活用之。特别是知识体系,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路。脑中有体系,答题有保障。祝大家高考胜利。

36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