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学科学习方法 > 政治学习方法 >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时间: 子文2 政治学习方法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本课主要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等考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的辉煌历程,识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是文字和史书典籍;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曾长期处于世界前列;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明确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过程与方法目标: 提炼、解读信息的能力。本课信息量比较大,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提炼有效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

  综合分析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整合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能力。对文化的理解离不开历史和地理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文化”为主线,整合不同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增强对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坚定维护民族团结的信念,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教学重点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教学难点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传统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上海世博会吧!那么有没有同学知道,当初我们中国代表团在申办世博会的时候,在投票前最后陈述的宝贵时间里,他们选择了什么作为申办世博会的理由?

  那就是“中国文化”,正是我们五千年灿烂瑰丽的中华文化魅力感动了评委,打动了全世界。这也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我们的中华文化。

  【新课教学】

  我们都知道,我们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它三个文明古国是什么?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埃及。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发展到今天,四大文明古国文化发展的最终命运是怎么的呢?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课本62页,分小组讨论然后分别用一个词概括出来?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3分钟)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古巴比伦——烟消云散;古印度文化随着雅利安人的入侵被雅利安化了;古埃及文化先后希腊化、罗马化、伊斯兰化,我们只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了,那就是面目全非了;这三个文明古国的文化,都曾经因外敌入侵而中断过,有部分甚至已经消失了。那么我们的中华文化呢?它至今有没有中断过?没有,而且它至今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今天也不断发展着。所以我们可以从中概括出,我们中华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什么?源远流长。这也就是我们第一框题所要学习的内容。(4分钟)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我们的中华文化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总的说来,中华文化的发展,主要划为三个时间段:古代、近代和现代。在这里,老师打乱了一下课本节奏,因为想要同学们顺着这一个历史发展的线走。

  我们先说古代,中国古代的文化发展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那就是辉煌了。

  1.古代——辉煌

  现在同学们阅读63页的内容,来完成这个表格。中国古代大致可以划分为7个历史阶段,分别找出各个时期的代表文化思想,以及它在整个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影响和作用。

  学生阅读教材(2分钟),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发展时期 殷周时期 春秋战国 秦 汉 隋唐时期 宋元明时期 明清

  文化思想 天命神权“敬德保民”思想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 儒家学说确立至尊地位 古代中华文化高速发展并吸收外域文化 延续隋唐文化的辉煌,并产生宋明理学 近代西方文化传入

  影响、作用 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 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 推动中华文化发展,其中宋明理学对后期封建社会影响较大 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冲击

  在古代中国,中华文化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也是巨大的。

  2.近代——衰微

  到了明清时期,也就是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华文化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所以这个时候的中华文化经历了一个衰微的过程。

  3.现代——再创辉煌

  那么在现代呢?在今天我们常说一句话,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其中包不包括文化的部分啊?当然包括了,所以在现代,中华文化就是要再创辉煌。这就要求我们怎么做啊?(在这里可以适当提问学生)首先,当然要坚持我们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其次,就要弘扬中华文化。对于弘扬中华文化,我们就要谨记8个字,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我们做事情总是要有证据的,所以我们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也是要拿出证据来的。这个证据是什么?有两个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1、汉字(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它的演变经历了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的过程。虽然汉字的字体在不断演变,但始终没改变“方块字”的特色,历朝历代都是以汉字作为官方语言的,至今仍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这也就证明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2、史书典籍

  汉字要和一定的载体结合在一起,才能书写历史。而这个载体呢,就是史书典籍——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第二个见证。其实这两个见证,同时也是中华文化能够源远流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保存历史资料,历朝历代都会设置史官,所以我国的史书典籍有“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的特点。

  那么老师想考考你们,看看你们对我们国家的史书典籍有多了解。

  第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

  第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散文作品——《论语》

  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

  第一部科普作品——沈括的《梦溪笔谈》

  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第一部日记体游记——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吴承恩的《西游记》

  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

  其实从这些丰富的史书典籍里面,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丰富的内涵。中华文化不仅仅源远流长,还具有博大精深的特征。这也就是我们第二框题的内容。

  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情景假设:

  ? 假设现在班上来了一位外国友人,你要向他介绍我们的中华文化。

  ? 你会向他介绍什么?

  (中国瓷器、苏州园林、兵马俑、万里长城、京剧、汉字、武术、四大名著、故宫、四大发明、孔子……)

  看来我们中华文化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有建筑艺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思想方面等内容。而在这里老师选了两个内容,一个是瓷器,中国瓷器在世界上可谓是独领风骚的、而另一个则是苏州园林,在世界建筑中也是独树一帜的。

  从这二者,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文化的内容不仅丰富,而且是极具独特性的。所以我们第一目,“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其实是从独特性看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中课本着重讲了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两方面。

  1、从独特性(内容)看

  (1)文学艺术

  ①中华文学艺术的特点: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②作用和地位: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不仅仅对我们中国有影响,而且对世界文学艺术也是有重要影响的。比如说我们中国的四大名著,像《红楼梦》,也是有相当多的外国人去追捧,研究它的文学价值的。

  (2)科学技术

  活动探究:

  对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学者李约瑟曾经在《自然科学大事年表》中,计算过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世界科技成就中所占比例,也就是这个表。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世界科技成就中所占比例

  时间 公元前6-公元前1世纪 公元1-400年 公元401-1000年 公元1001-1500年

  时代 春秋到西汉 东汉到东晋 南北朝到北宋初 北宋到明中朝

  比例 50% 62% 71% 58%

  讨论:同学们读这一个表中,可以从中读出什么结论呢?

  ①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举例:像我们的四大发明对世界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位英国学者: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是源于中国。可以说,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注重实际运用,实用性和整体性。这特点要记一下。

  2、从区域性(区域文化的多样性)看

  课本上第二目内容是“一方水土,一方文化”,这也就是从区域性来看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课本提到了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这两个地域文化。这两种地域文化有什么差异?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的差异?

  地处水乡的吴越文化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和开放性,典型的水乡文化;而处于内陆的滇黔文化则内敛性强一些,典型的边陲山寨文化。

  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水性使人通”,与水密切相关;“山性使人塞”,地处内陆,交通不便,与内陆的交往不甚密切,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总结出我国不同地域文化的形成原因:

  ①形成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②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这和我们之前学过的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一个道理的。不同的文化只有交流、借鉴,相互吸收,才会有发展,才会丰富多彩。

  3、从民族性看

  我们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组成,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我们课本提到的闻名中外的石窟艺术之外,还有各少数民族自己使用的语言文字,也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

  ①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下)

  A.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B.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C.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D.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中华文化

  ②意义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4、包容性: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思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都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那为什么中华文化能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呢?

  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也就是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例如,在唐朝实行开明的道、佛、儒三教并立的政策,这种包容性造就了唐代文化的恢弘气象。

  怎么样来理解“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呢?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我们来听听温爷爷是怎么说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和相互学习……正因为我们善于在交流中学习,在借鉴中收获,才有今天中国的繁荣和进步。”

  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这一次我们来听听胡锦涛同志是怎么说的。“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亲仁善邻,讲求和睦相处。……中国人提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主张吸纳百家优长、兼集八方精义。”

  你还能举出说明中华文化包容性的例子?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我们的中华文化》,它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个是源远流长、一个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我们首先讲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辉煌、近代的衰微到今天我们要再创辉煌。然后讲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的传载、史书典籍的存传和包容性。要注意包容性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也是博大精深的原因。《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主要从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三个方面介绍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另外要记住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于它的包容性。最后,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的重要标识。

  《我们的中华文化》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主要是围绕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以历史事实说明一些世界古老文明相继衰落、中断或湮灭,而中华文化则具有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并薪火相传;第二层,以汉字和史学典籍为见证,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第三层,近代中华文化走向衰微,因而我们要再创中华文化辉煌。本节课是政治知识与历史知识结合非常紧密的一节课,知识的综合性很强。

  二,教学目标:

  作为文化生活知识,它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使学生在了解文化常识的同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而作为高二年级的学生,在相关的历史知识与文化知识方面有一定的积累,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通过多种方式获取知识的能力,据此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通过师生的探究互动学习让学生了解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的辉煌历程,掌握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了解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的原因和重要见证就是汉字和史学典籍,了解中华文化的现状与未来。

  2.过程与方法:结合实际,采用情景创设法、探究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课外探究、搜集和获取有关人类古代文明源流、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汉字、史学典籍等方面的材料,并通过分析、整理,对信息资源收集整合,去粗取精,从而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整合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激发学生的生活智慧与学习智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回顾古代中华文化的辉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通过了解中华文化的现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自觉肩负起振兴中华的使命。

6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