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的继承说课稿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本课设计依据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第3版)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之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之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进行编写。第二单元单元的核心是从文化传播、继承与创新方面分析人类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前提,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文化的传播和继承的过程渗透着文化创新的精神。因此,本单元中所谈到的文化传播、传承与创新是三位一体,紧密联系的。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主要讲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和文化在发展中继承,具体内容有:第一目“传统文化面面观”介绍传统文化的含义、表现形式;第二目“传统文化在今天”介绍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双重作用;第三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介绍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总的来看,本课知识的难度不大,但与社会热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尤其是“传统文化面面观”的内容。因此在学习中教师应以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升华感情。
三、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可以在教师引导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也已经了解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传播的相关知识,这是本课学习的一个基础。另外,95后的学生受外来文化影响比较大,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比较少,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适当引导学生感悟传统文化,在实践中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传统文化的含义和表现(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理解传统文化的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等特点;解析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的能力;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传统文化,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价值,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尤其是本地区的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五、教学重难点
1.重点:传统文化的特点、含义。
2.难点: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作用;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六、教学方法设计
1.教法设计:本课知识贴近于学生的实际生活,难度不大,主要采取情景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
2.学法设计:(1)自主学习法。通过案例情景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学会自主学习。(2)合作探究法。在教学中划分学习小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并对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进行探究,以此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准备及课程安排
1.教学准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利用网络、教辅资料开发、收集和整理各种课程资源,并使用PPT制作教学课件及导学案。学生按照老师要求预习课本的相关知识。
2.课程安排:班级授课,1课时(45分钟)。
八、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体验生活(3分钟)
中秋节刚过去不久,相信大家对全家的团圆还有深刻的印象,中秋节作为传统节日的一个,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西方的节日,比如圣诞节、情人节等也充斥着我们的社会,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尤其是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我们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等却不被我们许多中学生欢迎。那么,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是否还需要坚守自己的文化阵地,保持自己的特色节日?我们又该如何正确对待我们的传统节日?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共同来探讨“传统文化的继承”这一框的内容。
2.自主学习,回归生活(12分钟)
第一环节:寻找传统文化(举例)
教师: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从横向看是多样性文化在交流中传播,也就是我们已经学习的第三课。那么从纵向看又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新的一课——传统文化的继承。(板书)
教师:这里我们探讨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不是外来文化,那么大家觉得哪些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呢?请举例说明。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自主回答教师的提问。节日(春节、中秋)、故宫(建筑)、书法(兰亭集序、西安碑林)、戏曲(京剧、秦腔)、诸子百家的思想(和谐、仁、礼)。
第二环节:了解传统文化(表现)
教师: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板书)大家举了好多传统文化的例子,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真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生活中处处可以看到它的影子,处处可以感受到它的影响。但我们的课本和课堂是有限的,所以只能选取其中的几个角度来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风采。
(1)传统习俗(板书)
教师:大家还记得我们的春节和中秋节都有哪些习俗?
学生:放鞭炮、吃月饼、赏月。等等。
教师:那么大家是怎样看待这些传统习俗的?它们是不是都给社会带来了正能量?
学生:鞭炮、烟花等带来空气污染,对社会有一定的危害。
老师: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到底是什么传统习俗?它们对个人和社会有怎样的影响?又有怎样的地位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提问。
教师:传统习俗指的是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传统建筑(板书)
教师:刚才我们列举了故宫的例子,它是我国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除了故宫,我们还能列举出哪些传统建筑?
学生:北京四合院、万里长城、苏州园林、蒙古包、布达拉宫。等等。
教师:作为陕西人,我们的家乡又有什么样的传统民居呢?
学生:陕北窑洞、关中的厦子房。
教师:那么,大家能不能概括一下什么是传统建筑?它们有怎样的影响和地位呢?
学生: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3)传统文艺(板书)
教师:刚才我们列举了兰亭集序、西安碑林、京剧、秦腔等例子,那么它们概括起来可以称为什么?有怎样的影响和地位?举例分析。
学生: 中国的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
(4)传统思想(板书)
教师:请大家阅读课本41页的材料,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回答问题。
教师:除了“大同”思想,在我国还有“和为贵”的思想仍被继承,比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等思想和政策。那么请大家想一想,什么是传统思想?它有怎样的影响和地位?“和为贵”的思想对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等。它对现代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都有深刻的影响,已成为中华文化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3.合作探究,学会思考(25分钟)
第三环节:认识传统文化(特点)
教师:刚才我们一起了解了传统文化的四个表现形式: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那么它们反映了传统文化的什么共同点呢?
导学案合作探究一:传统文化既然有相对稳定性,就是固定不变的。(辨析)
学生:阅读课本第42页正文部分和相关链接,结合导学案合作探究一,按小组讨论交流,回答教师提问。
教师:总结归纳。传统习俗、传统文艺、传统建筑和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同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民族气派,表明传统文化具有的鲜明的民族性,也反映出传统文化的继承性、相对稳定性(既保留基本特征,又因时而变)。
学生:概括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即与时俱进则促进发展,一成不变则阻碍发展。
第四环节:评价传统文化:论传统、谈弃留(正确态度)
教师: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但现在的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并不那么认同。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是财富还是包袱?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呢?如何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参照课本第43页的观点一、观点二及导学案合作探究二进行讨论。
导学案合作探究二:如今全国不少地方都掀起了一股学生“读四书五经”的热潮。对此,老师、家长、专家发表了他们的意见。有的老师认为:传统文化有超越时空的力量,可以长期发挥作用。有的家长认为:读经占用正常课程时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的专家认为:开设“国学”课程束缚学生的天性,四书五经中不少糟粕的东西,与现代文明进步背道而驰。(1)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分析。你认为我们应怎样对待传统文化?(2)议一议:①燃放烟花:禁止?允许?②四合院:拆除?保留?③京剧:国粹?守旧?④传统思想:精华?糟粕?
学生:按小组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进行合作探究,并进行观点陈述。
教师:(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①从社会角度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②从个人角度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辩证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精华部分(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保持和发扬。糟粕部分(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移风易俗”,改造或剔除。
4.课堂总结,回归生活(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了传统文化的继承这个话题。我们了解了传统文化的含义、表现、特点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相信大家都有所收获。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传统文化面临着西方节日的严峻挑战,那么我们该怎样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呢?请大家结合下面的资料,为我们家乡宝鸡未来的文化发展建言献策,这也是我们今天的作业。
我们的家乡宝鸡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被誉为“炎帝故里、青铜之乡、佛骨圣地、社火之乡、周秦文明发祥地、民间工艺美术之乡”,有代表性的有秦腔、社火、凤翔泥塑、年画、剪纸、法门寺、雍城遗址等等。那么,我们该如何保护、开发和利用好这些资源,请你为宝鸡未来文化的发展建言献策。
《传统文化的继承》说课稿
一、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
(一)本框题的地位与作用
本框题所处的第二单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按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从地域角度介绍文化的横向传播,即世界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与传播;另一条线索则是从时间顺序介绍传统文化纵向继承和发展;最后对两条线索进行整合介绍文化创新。本框题主要是介绍第二条线索的内容,重点学习传统文化的含义、作用和继承。它向前承接了在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中,如何尊重和培育自己的传统文化,向后又为今天如何发展创新传统文化做了铺垫,是承前启后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将对学生提高辨析先进与落后传统文化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起到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高一传统文化的继承政治说课稿对于本框题,《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目标为: “ 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 ‘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的道理 ” 。教材对本框题教学内容的体现主要有:在第一目《体统文化面面观》中介绍传统文化的内涵、表现形式;在第二目《传统文化在今天》中介绍传统文化的特点;在第三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介绍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要求,在教学要求这样掌握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让学生懂得什么是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明确传统文化的作用。
2. 能力目标
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掌握辩证分析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师情感的引导,让学生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树立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框题教学主要应集中精力解决 “ 现实作用 ” 和 “ 对待态度 ” 两个问题。为此,对教学的重难点是这样设想的:
1. 重点:传统文化的表现和作用
传统文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平常都接触过这一概念,但其具体内涵是什么都不太清楚。如果只是按照教材的阐述来介绍,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中只有通过对其表现形式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并通过传统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来概括传统文化的特点,让学生感受文化的魅力和作用。因此传统文化的表现是教学的一个重点。
在文化生活日渐多元化、多种文化相互激荡的今天,学生对为什么还要重视传统文化的问题理解不深,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看到今天的优秀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继承关系,没有看到传统文化中与时俱进的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个人进步的促进作用。同时,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十分重视,但教材中只有简单的理论阐述而没有分析,有必要加以补充。学生只有认识了传统文化的作用,才能明确今天我们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才能从情感上形成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念,同时只有认识其双重作用,才能形成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因此,传统文化的作用是教学的又一个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