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历史探究题解题方法归纳
历史探究题以知识点多样性,材料多样性,设问多样性,答案多样性为特点,重在考查考生的综合知识能力和水平,是考查历史教学三维目标的最高表现形式。能全面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和运用能力,所以近几年在中考试题中出现得越来越多。是对传统的教学和学生试题解答能力的一次挑战。
将探究题解题方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总结。
一、牢固掌握课本知识,深化学习能力培养。教师在指导学生在日常学习和复习备考时,有必要将课本中的对于重点知识的共性表达、经典表达,甚至一事多表达的特定表述方式牢固掌握。
二、关注审题环节,读懂题意为先。审题又分为两方面,“审问题”和“审材料”。“审问题”的第一步:通读问题,弄清问题大意。知道“问什么”。“审问题”的第二步:精读问题,找出问题中限定的各项条件。知道“答什么”。“审问题”的第三步,重读问题,找出问题的答题要求。知道“怎么答”。材料型探究题的审材料的几种方法。①通过材料中的信息点,读材料反映的事件。②通过材料中的语言倾向,读材料提出的观点。③通过对比类比的方法,读材料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三、注重答案规范性,全面提升学生答题能力。
1、作答思路的规范性。论从史出、全面辩证的看待问题。
2、作答书写的规范性。书写规范、格式明确、分点多层。
关键词:
历史探究题 解题方法 能力培养 审题 规范一、 主题型探究题:主题型探究题以一个主题配合一条或多条线索为特点、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整理。注重培养学生知识整合及运用能力。
具体分为:主题讨论型、情景设问型、实践活动型等几类。
其中,主题讨论型题的典型特征是:抛出一个问题,要求学生多角度思考,阐述见解,发表观点。观点的呈现可以是简答的方式,也可以是小论文的方式根据题目要求而定。这就需要培养学生日常的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实践活动型题的典型特征是:题目要求的作答方式不同于其它,答题方式主要是以实践活动为主,可以是:制定活动方案、制作板报、开展社会调查等。情景设问型的典型特征是:围绕主题创设情境,提出学习任务,学生需要史论结合,回归历史观点,解答情景问题。
二、 材料型探究题:材料性探究题是目前最为常见的探究题类型,它最多的被运用到各类考试当中,往往是一个或多个材料的呈现。内在关系又呈现出联系松散型(是指:材料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每个材料各讲各的事。)和联系密集型(是指:材料之间的关系紧密每个材料都从不同的侧面描述同类事件)的特点。从形式上看材料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表。文字型材料题可以是文言文、现代文也可以是译文。
其中松散型材料题,从出题方向上看,着眼点在与考察学生归纳整合能力,答题关键在于找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共性。同时也有一类松散型材料题,提问与材料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读懂问题运用所学知识直接作答。材料密集型题,从出题方向上看,着重考察学生对比、类比能力,答题关键在于找出差异,这种差异可以是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区别、不同的观点等多方面。这两类型的探究题,在某些时候也可以在一道题中综合运用。并且近年来,期末测试和中考中善用结合型的试题,它对于学生来说更具有挑战性,考察的能力层次更加全面。
题型示例一:
某校九年级一班的同学们以“美国——从殖民地到唯一超级大国的发展轨迹”为主题,进行了探究活动,请你加入其中。
【资料收集】
材料一 美国的精神传统和思想资源简而言之就是__新教精神和自由主义思想。基督__主义精神对美国人是一种无形的道德力量,在激烈竞争中赖以自律,在高度个人主义的社会中倡导集体合作,在贫富悬殊的情况下宣扬平等,是物欲横流的浊浪中的净化剂。自由主义的前提是人生而平等,拥有某些与生俱来的不可转让的权利。这种包含个人自由和公平两个方面的自由主义在美国,深入人心,成为美国人的共同理想,甚至是普遍信仰。
——据资中筠《美国的强盛之道》
材料二 1945年至1970年左右这段时间也是美国霸权在世界体系中的全盛时期。一旦美国与另一个军事强国苏联达成协议,美国霸权基本上就是不受挑战的了。
——据伊曼纽尔.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的结构性危机:我们将何去何从?》
材料三 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原因有二:其一,正是苏联的存在,才给了美国与其盟国结盟的理由;其二,1945年协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双方都不得轻举妄动,都得阻止任何导致核战的可能。而今,苏联对那些国家的约束作用没有了。
——据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生活在后美国世界》
【问题探究】
(1)阅读材料一,列举近代史上美国制定的体现“__新教精神和自由主义思想”的重要文献。
(2)阅读材料二,简要分析美国霸权进入“全盛时期”的原因。概括这一时期美国与中国两国关系的发展趋势。
(3)阅读材料三,用史实说明苏联解体“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
掌握有效的解题方法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提高历史课堂效率,转变传统教法学法的重要途径。因此,研究历史探究题的解题方法意义重大。目前结合日常教学的积累,现将探究题解题方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总结。
一、 牢固掌握课本知识,深化学习能力培养;
从近些年的历史中考出题情况看,出题者更加注重的是考察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自主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但是为了适应初中学生认知程度,命题者往往采用的关键词也多采自“一标多本”情况下的各种教材的经典表述。那么就需要学生在答题时将题目放置在教材语境和知识体系中来解读。这样做就很容易答中出题人理想的标准答案。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在日常学习和复习备考时,有必要将课本中的对于重点知识的共性表达、经典表达,甚至一事多表达的特定表述方式牢固掌握。掌握教材词语、教材知识体系,这样即使是开放型试题,学生也能有的放矢。
题型示例二:
历史文化素养是每个人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成份,他可以提升人的修养和品位。某文化机构为考察青年艺术人才的综合素质,拟向全国征集考察选手文化素养的历史试题。请认真看下面8个话题,完成相关任务。
话题: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E.五四运动 F.国民革命 G.抗日战争 H.解放战争
(1)请按要求,给上面8个话题分类(填入话题字母)。
属于向西方学习范畴的话题是 。
属于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形式的话题是 。
(2)请你从上面挑选一个话题,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个论述性问题,并围绕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发表一篇历史演讲。要求:问题简洁明了,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在本道题中,“向西方学习”、“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等词汇语言就是较为典型的共性表述。若学生对这些表述在课文中所指向的知识内容熟悉掌握的话,那么,就很容易做对第一道问题了。
二、 关注审题环节,读懂题意为先;
“审题”是解答探究题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审对了题才可能做对题,否则对问题似是而非,对材料一知半解,都有可能答错题,也就丧失了做题的效率。
审题又分为两方面,“审问题”和“审材料”。他们之间的先后顺序是非常重要的。从实践调查证明,相当一部分学生见到探究题的第一反应,就是按照文字顺序,先读材料,读完材料才看问题。然而,这样的最大弊端在于浪费时间,做无用功。由于阅读目标不明确,许多学生看完一遍材料后对答题并没有任何帮助,因此只能在读完问题之后,重新读材料。在考场上,时间就是生命,因此先读材料再读问题是万万不可取的,应该先“审问题”再“审材料”。
(一)、“审问题”的第一步:通读问题,弄清问题大意。知道“问什么”。在日常习题讲练过程中,有一些学生反应,读不懂题。总结之后发现,主要原因在于学生没有能很好的找到题目问题的“关键词”,就是日常所说的“题眼”。所以读题先找关键词。找出答题的大方向。如:“...标志”、“ ...启示”、“...发展趋势”等。诸如此类问题当中出现的词汇是对问题主题和核心的揭示。
“审问题”的第二步:精读问题,找出问题中限定的各项条件。知道“答什么”。精读的要求就是要通过仔细阅读,一项一项找到问题中限制性的条件。如:“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或者“联系当今社会”等。找准答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往往一些对知识把握好的学生,在完成第二步审题后,就已经确立了答案的内容或范围。甚至有些题目就不需要阅读材料,完全凭借平时积累就可以直接作答,这就是效率的体现。
“审问题”的第三步,重读问题,找出问题的答题要求。知道“怎么答”。重读问题的目的在于,要求学生能够精确把握问题对于答题方式的要求,按照要求规范答题。如:“分别论述”、“总结”、“ 简述”、“举例”等,这些既是题目对于学生能力考查的具体提示,又是明确的答题要求性的词语。
题型示例三:
材料一 廷尉李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向攻击如仇雠(仇恨、仇怨),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 知封建(分封制)之弊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材料四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源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原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材料一反映了 现象。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如果两个都答按第①小题计分)
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实行了什么制度?柳宗元对这一制度的基本态度是什么?
②根据材料三,概括顾炎武对两种政治制度的评价。
(3)结合材料四中钱穆的观点,说明中国古代集权制度的的发展趋势。
此题有对于学生来说一定难度,阶梯第一步“审问题”尤为重要。问题中“材料一反映了...”、“任选一个作答、“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结合材料四中钱穆的观点”都明确确定了答题的要求和方向。而“...现象”、“..基本态度”、“...评价”、“...发展趋势”等又明确了问题的内容和范围。带着问题读材料,便于整体感知材料中涉及的重要事件和主要观点。
(二)、“审材料”要结合问题和不同的材料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审题。对于主题型探究题,审题与审材料几乎可以同步完成,重点在于找到题目“主题”与提问的“方向”。这里就不多说了。下面具体谈谈材料型探究题的审材料的几种方法。
①通过材料中的信息点,读材料反映的事件。一般情况下,在材料中能够让学生直观查找到的一些有明显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名称或相关内容的词汇语句,都是阅读材料的切入点。找到这些相关信息,便于学生对材料的整体把握。甚至一些译文或者文言文后所著名的文字出处也成为把握材料整体事件的重要信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