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知识归纳
课标要求:
命题规律:
教育部《关于中考命题改革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写作不得设审题障碍,要淡化文体要求,鼓励学生写真情、抒实感”因此,中考命题具以下特点:
1、从题型上看,话题作文成为命题“新宠”;
2、从内容上看,“让学生有话可说”是唯一不变的宗旨;
3、从命题内容上看,关注成长历程,贴近生活,关注人生、社会,崇尚美德,体现辩证思维、人文特色;
4、从具体要求上看,鼓励创新,文体自选。
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1、扩缩法:将字数少的题目加上适当的限制性语言,使其变得具体易写;将字数多的题目压缩,抽出主干或中心词。
2、寻“睛”法:就是寻找作文题目的“题眼”——题目中的关键字眼。A、用独词作题目的,它的表意重心往往在这个词所代表的事物的本质特点上,抓住了它的本质特点,或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或写出它的比喻意义,或写出它的引申意义,这就是题眼;B、偏正型结构的题目,题眼大多在偏的部分;C、并列短语的题目,题眼就是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D、一个句子的题目,谓语多为题眼。
半命题作文的补题技巧:
1、具体事物拟题法:以具体的事物入题,可以以小见大,使选材新颖具体。(如《难忘的那道彩虹》)
2、抽象事物拟题法:化具体为抽象,便于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如《感悟春天》)
3、特定情景拟题:创设一种特定的氛围,给人一个让人思绪飘逸、遐想的空间,极容易引发人们丰富的联想。(如《我想再看你一眼》)
4、特殊符号拟题法:借用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学科特殊符号或公式来拟题,生动形象,给人耳目一新。(如《失败+失败=成功》)
5、条块分割拟题法:将所写内容“裁”成几个小块,择一来写。(如《昨天的思念》)
话题作文
所谓“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引发谈话的由头。
1.审题
话题作文的题干,一般由背景语、启示语、话题语和强调语四部分组成。
A、要吃透材料,根据命题意图确立观点;
B、要吃准材料,抓住关键问题思考立意;
C、要看清话题,避免脱离命题范围。
2.拟题
A、引用(改换)式拟题:巧用词语;妙用术语;借名拟题;化用歌词妙句;引用诗词名句。
B、修辞式拟题
C、悬念式拟题
D、符号式拟题
E、并列式拟题
3.立意
A、化大为小,化意为象;B、独辟蹊径。
4.文体
A、题记式;B、小标题式;C、散文诗式;D、书信体;E、日记体;F剧本式。
5.语言
A、善用修辞,展现语言的魅力;B、巧借幽默,增添文章的情趣美;C、融入思考,让语言散发出哲理;D、懂得造型艺术,使语言变成形象美。
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的材料包括文字材料和图画材料。
一、材料作文相关知识
1.材料作文的特点:
(1)读写结合,考生要通过阅读、分析、提炼、联想、表达之后,才能完成写作任务;
(2)自拟题目、不限文体,鼓励学生写出真情实感,鼓励学生写出个性与创意来。
2.材料作文的形式:
(1)文字材料,构思作文。(2)漫画材料,看图写文。(3)扩写、续写、改写、缩写、读后感等 。
二、材料作文应对策略:1、读懂材料;2、明确要求。
(一)、给文字材料作文
1.结构:材料+要求(必须与材料有关。看懂材料,确定主旨)。
2.审题和领悟:看清要求(拟题、文体、文字、内容等),确定立意、结构。
3.具体建议:合理使用材料,不避开材料,另起炉灶。
记叙文:分析材料内容,联系相关的人或事。开头:“读了以上材料,我想起了……”或“在我的生活阅历中,也有这样一个人”。结尾再用恰当的议论将所叙的人或事与材料中的人或事相比较,画龙点睛即可。
议论文:材料可从以下角度使用:1.引观点。引述材料→得出论点。2.做论据。可抄录引用;可概括引述。3.做标题,如“从…说开去”、“…给我的启示”、“…教会了我做人” 、“论…”等。4、做结论,照应前文(包括标题、开头),首尾呼应。
(二)看图写文
单幅漫画、连环画:中心一般很集中,通过讽刺某种不良现象或表扬某种社会美德揭示一定的道理。
看图写文的关键:看懂“画意”(画面的中心、人物间的关系、事件的经过、空间方位、逻辑关系等)。
文体选择:记叙文(借助想象完成);说明文(介绍画面的构图、组成、主要内容等);议论文(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
防止失误:抛开图画,另起炉灶;误解图画,文不对题;不明目的,信马由缰。
(三)扩写、续写、改写、缩写要注意内容、人称、感情基调等;写读后感,要读懂材料并准确提炼论点。
三、避免作文无谓(不是作文能力差等智力因素造成的)失分
1.保持整洁的文面;不龙飞凤舞、东涂西抹、箭头乱飞、写不下去大笔一圈“不要”。
2.规矩写题。不忘拟题;写在第一行的正中央;不把话题当标题。
3.拒绝三段式。5-8段为宜,段与段详略分明、长短兼顾。
4.斟酌字数。少50字扣1分,少100字扣2-3分。
5.规范使用标点。标点符号要占格;不一逗到底;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引号要占两格,其它标点均占一格。还要注意:顿、逗、分、冒、句、问、叹等标点符号不在一行之首;书名号、引号前半边不在一行之尾。如遇特殊情况,让此标点“委屈”留在行未或移到下行。
6.注意保密。不透露真实姓名、地名、校名,要遵守考场规则和考场道德。
附:作文宝典
如何把一些毫不相干的句子,“凑成”一篇好作文?
我教给学生们一个扩写段落的方法,这个有趣的方法经常被学生们点赞,说是文章像加了特技一样,再也不会遇到提笔写不下去或是废话连篇的情况了。还有个天才儿童便给它取了个神奇的名字,叫做句子生蛋法。我想我们还是给它个文雅的名字,叫句子衍生法。
无论是一篇400字的五年级写人作文,还是1000字的抒情散文,亦或是几十万字的小说,思想或许有深浅,文采也一定会有好有孬,但有一样是相同的,就是句子形成的方法。无论优秀与否的文章都是由一个又一个句子组成的,而成功的文章是由许多健康的段落组成,之所以很多的学生作文不成功,就是因为组成段落的一个又一个句子没有合理的生长在一起,让读者对段落的写作意义产生疑惑:你到底想表达什么呢?你写得跟你要传达的意思真的一样么?
所以,让句子紧凑得凑到一起完成同一个写作目的尤为关键了。那么,一个句子怎样才能合理生长成有思想的段落呢?咱们来看下面的三个段落:
老奶奶还在,还没有下班。我禁不住向灯光跑去。推开奶站的房门,奶奶见我来了,急忙拿三袋奶递给我,说:“就等你啦!”这时,我发现奶筐里已经空空的,奶奶就是为等我没有回家,奶站里冷极了,四壁透风,玻璃窗上结了厚厚的冰霜,奶奶就是在这么冷的屋里等了我这么久呀。我激动得一时说不出话来。
同敏楼前的空地上,凤凰树叶又开除那小小的花苞儿,默默地躲在树叶中,每到5、6月份,那树顶好似炸开的火焰,红火又旺盛。常常有人停驻在凤凰树下观察那红火的花。一旁的竹子不甘示弱,也抽出了新芽在风的吹拂下轻轻地摇摆着。同敏楼的红砖墙上有一群小小的登山者——爬山虎,他们你追我赶,不停不歇地向上爬着,又是一处美景,给这片土地带来了偌大的生机。
他个头矮小,只有一米六左右就像干旱的戈壁滩上一课因风吹日晒缺水缺营养的莠草,一张大饼脸上布满粉刺,像一张烤熟的兰州烧饼,额头宽大凸出,有爱因斯坦那样伟人的影子,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盛满智慧、成熟。鼻梁塌,一看就知道上帝在设计他时候过于马虎,比例失调。
从以上者三段文字上看,描写地都很生动,但只有一段能称得上是成功的段落。那就是第一段,原因是第一个段落的每一个句子都能表现一个明确的写作目的——等他的那个奶奶工作的责任心。那么文中的三个句子都是在写奶奶的责任心。
第三个段落是看似饱满却最不健康的段落,因为段落的写作没有任何目的性,就像初学素描的人勾勒出人的轮廓一样,仅仅依次绘出了人的个头、眼睛、嘴角,虽然极致运用了修辞手法,语言也挺幽默。但当写到鼻子、嘴巴时,又极度展现了这个人的丑陋之态。把这样的两三句子安排在同一个段落中,会让读者搞不清楚作者的写作目的,到底是想要通过丑陋的外貌描写对这个人的厌恶之情,还是突出外貌之美表达对他的敬佩之情呢?
可见,写作目的恰恰是把一个又一个句子串成有思想的段落必不可少的绳索。
如果你能记住这一点,其实些出一个段落的思路就会清晰无比了,首先通过对文章中心的把握,清晰得规划出每个段落明确的写作目的,然后选择一个合适的写作角度写出第一个句子,再写出第二个句子,再写出第三个句子,形成一个又一个健康的段落。
比如上面的第二个段落,这是我一个学生的作文《土地·回忆》里的第一个段落,不用说是一个略显失败的段落,虽然描写得详细,景物也多,但是却让读者不能“一口咬着馅儿”,写作意图糊里糊涂,不清不楚。
课上我问她第一段想要传达啥意思?她说她的写作目的是:通过环境描写营造温馨的校园氛围和美好的回忆,那么关键词应该是温馨和回忆喽。首先我们就以凤凰花的视角写出第一个句子:“同敏楼前的空地上,凤凰花树鼓出的花苞躲进叶子里,他们悄悄地酝酿一份浓浓的祝福。”
接着的第二个句子仍然是要勾起温馨的校园回忆,而原文中接上的句子仍只是在写凤凰树的美丽,缺少对“回忆”的表述,也就是对写作目的的理解不到位,你想一想,是不是人与景的互动更能展现出这份温馨呢,我们可以尝试从人与景的角度接着添加第二个句子:“于是,当微风掠过发梢,女孩们的马尾辫上,男孩子们的白色球衣上便落下几抹盛夏的艳红。这个句子便接上了第一个句子,继续向读者传达了本段的写作目的了。”
接着来写第三个句子,原文中,作者将竹子和爬山虎也写了上去,可是写作的目的却和凤凰花不同,描写竹子的句子我们仅仅感受到竹子在风中摇摆的姿态,对爬山虎的描写又表现了它的旺盛生命力,很明显会让读者产生疑团,你究竟是要表现这些植物本身的特征呢,还是要给我们展现校园环境里那些温馨的回忆呢?你看,三个看似和谐、都很生动的句子写作的目的却背道而驰,这样的段落怎么生动得起来呢?竹子和爬山虎可不可以写呢?当然可以,但前提是也要突出写作目的。
不妨读一读我们重新添加得到的段落吧:
同敏楼前的空地上,凤凰花树鼓出的花苞躲进叶子里,他们悄悄地酝酿一份浓浓的祝福。于是,当微风掠过发梢,女孩们的马尾辫上,男孩子们的白色球衣上便落下几抹盛夏的艳红。查早读的班主任还会悄悄经过那被风吹得簌簌的翠竹旁么?初二时组建起的那只足球队还会不会把一只雪白的足球踢到墙上那翠色的爬山虎丛中么?在这片土地上啊,又留下过我们怎样的回忆?
这样的段落,目的是不是更清晰了?
有人可能会说,即便是我知道了原文中作者的段落缺乏具体写作目的,但是让我添加出正确的句子,我还是不知道具体的操作方法,那么我们下一讲就具体讲一讲句子衍生法的三个操作方法。
上一讲我们提到,作文都是由若干个段落构成的,而每一个段落都是一个句子叠加在另一个句子之上“凑”成的。那么问题来了,每个人都能轻松地写出一个又一个句子,却很难巧妙地把它们凑到一起。还好在上一讲中我们也总结出了,其实不必硬凑,先选好角度写出第一个句子,再通过写作目的来衍生出其他句子,写出第二个句子,再写出第三个句子,就会形成段落。某些小伙伴一听,猛拍大腿:“哦,原来是这样……”可是,一拿起笔就处于半失忆状态了,怎么衍生句子呢?不要捉急,今天,我们就一一来看看句子衍生的几个可以直接操作的方式。
第一式:因人而生 人物行为分割法
不少同学之所以写不好人,是因为喜欢从全局观察从而粗略地对人的行为进行大概的描绘。这就像是拍电影,远镜头太多,你取景点就得多,人物的全身拍的多了,那么相同的时间内情节就得变多,这样反而不利于我们的写作。这时我们不妨将镜头从全景变为近景,再至人物的局部特写。总结来说就是,任何一种行为,都能分割成若干个更细小的行为,将这些最细小的行为按照写作目的依次刻画出来,就可以衍生出一个生动的段落。
【例】
[全文写作目的]塑造外婆形象,表达爱的主题
[段落写作目的]突出外婆认真、执着地疼爱我
[原文]中风的外婆为我煮太阳蛋。【远镜头】
将“煮太阳蛋”这一行为分割成若干细小行为:
【面部】外婆急了,从我笨拙的手中接过锅铲。【右臂】反向拧开灶台开关,右手抓起油壶小心倾斜壶身,让我扶着她。【突出右手】右手敲开蛋,右手把鸡蛋下锅,右手拿铲子小心收蛋汁……
人物行为分割其实就是细节描写,要学会细节描写,就必须学会这种方法。
【注意事项】要按照动作时间的先后顺序,尽量想得细致,在细节中渗透人物形象。
第二式:因人而生 化陈述为语言的交替推进
同学们在写作过程中总是喜欢以第三方的口吻交代一件事,这样会让段落显得枯燥,我们不妨尝试着将叙述的句子转化为语言描写,由写作目的出发,借助语言的交替推进来来形成故事情节,形成段落。
【例】
[全文写作目的]塑造外婆形象,表达爱的主题
[段落写作目的]外公诙谐幽默,表现外公外婆之间的感情好
[原句]外婆做的菜都不够熟,但是有些嚼不动,不过外公总是称赞味道好。
我们来想想这三个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就可以让语言交替进行,完成段落:外婆做菜不熟→外公评价说已经不错啦→外公用幽默地方式告诉外婆菜可以做得更熟些。
[衍生后的句子]
我外公尝过后赞不绝口:“大师的菜,味道和火候拿捏得真是登峰造极啊。”说完夹起一根空心菜咔咔咬,半个小时后,将这根崭新的空心菜从嘴里抽了出来说:“质量这么好的自行车气门芯,吃了实在浪费!”又嚼了一块干豆腐,半小时后又吐,拿它去补自行车轮胎了。我外婆看着我外公,觉得他成熟又顽皮,风趣又幽默,于是腼腆地、幸福地笑了。
第三式:因人而生 多角度动作描写
其实我们刻画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有动作本身的特点——位置、速度、幅度、力度、状态、效果等,而在做这个动作时,周围又会有许多附加产物,比如语言、神态、心理描写等等。这些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将这个动作本身详细刻画,更能通过段落目的将附加成分与之形成生动的段落。
【例】
[全文写作目的]:塑造外婆的人物形象,表达爱的主题
[段落写作目的]外婆无时无刻不认真、执着地疼着我
[原句]中风后的外婆为我煎太阳蛋。
寻找这个动作本身的特点:行动不便只能用右手,并寻找动作的其他角度:
外婆中风→如何体现他的执着→先是指挥我做太阳蛋→用语言表现外婆不放心和不耐烦→为我煎蛋了十几年太阳蛋的外婆终于忍不住自己动手→用外婆中风却只能使用右手的这个特点连贯写出煎蛋的动作→写出自己看到后的主观感受。
按照这个思维逻辑,咱们来看看添加后的段落:
她挪动半个身子到厨房【中风的身体特点】,坐在凳子上指导:“火到一半就好了;油不要多,鸡蛋要斜着下……”【中风可是仍然关心我而衍生出的语言】后来就生气了,让我扶着她,右手敲开鸡蛋,右手把鸡蛋下锅,右手拿铲子小心收蛋汁……我乐了:“你这是杨过啊!”她很迷茫,僵着身子问我:“杨过谁啊?”“一个大英雄,可牛逼啦。”当时正是黄昏,余晖和湖光正好拍在脸上,我说完,忽然眼睛有点涩。
第四式:因景而生 拆分事物,逐一添加
简单地说,我们描绘景物大都可以分成若干部分或不同方面,简单地分割后,会将一个小的事物和景物赋予更多描写与抒情的元素,用写作目的凑在一起,效果非凡。
【例】
[全文写作目的]表达夏天到来时内心的喜悦
[段落写作目的]突出笔下事物的美丽
[写出第一个句子]来到荷塘边,多多荷花,高高低低,姿态各异,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争相绽放。
接着把所写荷花之景分割成几个部分:荷叶、荷花、莲蓬、露珠依次刻画。
1.每一片绿油油的荷叶都像个大力士,你挤我,我挤你。
2.荷花一展动人的芳姿,有的还是含苞待放的花朵,有的展开两三片花瓣,还有几个睡莲歪着脑袋紧贴水面,像一个个羞答答的大姑娘。
3.洁白如玉的花瓣里拖着深绿色的莲蓬,黄绿色的莲蓬静静地立着,有的却只露出半张脸,有的把脸全部露出来,露出金黄的籽儿来,那里睡着荷花的种儿。
4.晶莹透明的露水在荷叶上晃动,一阵风吹来,它们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往下落。
[凑成一个段落]
来到荷塘边,朵朵荷花,高高低低,姿态各异,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争相绽放。每一片绿油油的荷叶都像个大力士,你挤我,我挤你。荷花则一展动人的芳姿,有的还是含苞待放的花朵,有的展开两三片花瓣,还有几个睡莲歪着脑袋紧贴水面,像一个个羞答答的大姑娘。洁白如玉的花瓣里拖着深绿色的莲蓬,黄绿色的莲蓬静静地立着,有的却只露出半张脸,有的把脸全部露出来,露出金黄的籽儿来,那里睡着荷花的种儿。晶莹透明的露水在荷叶上晃动,一阵风吹来,它们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往下落。
第五式:因景而生 相关事物并列添加
【例】
[全文写作目的]表达夏天到来时内心的喜悦
[段落写作目的]突出笔下事物的美丽
[第一个句子]来到荷塘边,多多荷花,高高低低,姿态各异,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争相绽放。
[相关事物]雨、风、湖水、天色
1.微风来了,荷塘里绿波荡漾,风像母亲的手一样,将它的“孩子”揽入怀中,或悄悄地摇摇那些未醒的含苞待放的枝头。
2.像宝镜一样的湖水映出了蓝天白云的倒影,映出了荷叶绿油油的身影,映出了低飞的蜻蜓的身影,映着岸边牛羊喝水的身影。
3.天暗了一节,荷塘旁的柳树杨树都笼罩在朦胧的夜色中,荷花好像飘荡在空中,一只青蛙跳进池里,吵醒了酣睡的它们,而母亲又伸出柔软的手将它们送入梦乡。
[凑成一个段落如下]
来到荷塘边,朵朵荷花,高高低低,姿态各异,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争相绽放。微风来了,荷塘里绿波荡漾,风像母亲的手一样,将它的“孩子”揽入怀中,或悄悄地摇摇那些未醒的含苞待放的枝头。像宝镜一样的湖水映出了蓝天白云的倒影,映出了荷叶绿油油的身影,映出了低飞的蜻蜓的身影,映着岸边牛羊喝水的身影。天暗了一节,荷塘旁的柳树杨树都笼罩在朦胧的夜色中,荷花好像飘荡在空中,一只青蛙跳进池里,吵醒了酣睡的它们,而母亲又伸出柔软的手将它们送入梦乡。
第六式:因情而生 印象式添加
无论是面对一个人、一个物或者一处景,我们脑海中的第一反应就是给它下个定义,比如:哇,她看上去好有气质,这个孩子怎么这么顽皮,这里的景色真美,今天天气真热,这本书很有趣……
用这种方式添加句子,段落首句必须是一个概括性的句子表达一个人、一个事物给作者的总体感受或印象,接着,从不同角度用具体内容来印证这种印象。
【例】
[全文写作目的]表达作者对阿常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段落写作目的]欲扬先抑,写阿常的到来让我无比煎熬。
[原句]阿常的到来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煎熬。
这句话就概括了阿常老师的到来给我的第一感受,接着就要思考从哪些方面来写这种煎熬。比如:这个老师让人不能适应的讲课习惯,这个老师对同学们的严苛要求,这个老师让身为课代表的我有高强度的工作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对于这个任务第一印象之外的具体内容,所以我们可以用这些具体内容来印证这种印象,并作出如下添加:
阿常是一个钟情于穿红色大袄喜欢俯身贴在耳边盯着我们作业的语文老师。她的第一节课没有导入和铺垫,没有互动,甚至连自我介绍都没有,而是面无表情机械地口述笔记,一边微皱眉头一边催促着。于是,我开始欲哭无泪地领早读,开始在课堂上以飞快的速度记笔记,开始立在办公室门前等着她不急不慢地经过然后准备汇报作业。
以上便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句子衍生的具体操作方法,在写作时,当你遇上写不出美景,不懂人物塑造,或者有情表达不出的时候,不妨试一试以上方法吧,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再好的方法听起来都是简单的,但若只是看看而不多加练习、不思考就始终无益,希望小伙伴们多加练习,达到熟练运用,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收获。听明白的同学们赶紧试试吧,有疑问的伙伴可以提问,在下一讲中我们来聊聊一篇作文的成文思路中学生会踩到哪些雷区并给出相应策略,下一讲见。
看了初中语文知识归纳的中考写作指导还看:
1.人教版初中语文中考知识点归纳
2.初中语文常见修辞手法知识点归纳
3.中考语文作文复习指导
4.中考语文复习方法指导
5.中考材料作文写作指导及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