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和学生如何疏解升学压力
一、家长5大错误的升学心理
2、认为升学只是毕业年级的事情
估计现在有这个想法的家长不太多了,我们以小升初为例,虽然不至于从娃娃抓起,但五年级充分的准备还是很必要的。其实从三年级开始备战小升初就应该开始了,数学学习思维的重要性就已经初现端倪,小升初的竞争并不亚于中高考,其中的竞争唯有靠成绩说话。另外提醒家长:切勿根据孩子在学校的成绩而过高的设定目标。
3、认为小升初学语文、英语没有用
1)小升初重点选拔录取的指标还最终是综合素质测评考试,综合素质测评考试是录取孩子最重要的指标,数学,英语一样重要,语文和数学能够拉开区分度,尤其是高手间的对决。所以不要只看奥数。
2)文科一般不容易短期提高,初中还要面对物理化学的压力,所以语文和英语不能扯后腿要有一定基础,只好在进口严格要求。
4、认为现在成绩差点没关系,以后可以走特长
一些家长想通过特长的方式进入某学校,因为小升初、初升高都有这种入学途径的设置,但这种入学方式对孩子的成绩要求也是很高的,而且易受政策影响,特长只能当做步入名校的方法之一,千万不要把宝完全压在这上。
5、只考虑眼前的升学问题
在升学筹备的时候,建议还是考虑长远一些,比如很多家长在筹备小升初时,一心想着上名校,却很少会考虑到三年后的高中会如何,我们提醒广大小升初家长,我们的目光不应局限在初中,你还要考虑孩子未来上哪所高中,然后去哪所初中会更好地升入该高中,这样中考的时候才会更加从容。
二、孩子的心理问题:
学生在升学阶段的不良表现:
(1)浮躁,不踏实,做题毛草,做完了就不再愿意检查。甚至不愿看第二遍。
(2)不知每天该做什么,做会这、做会那,漫无目标。没有计划,总之很烦躁。
(3)情绪不佳,有时甚至暴躁、乱发脾气。
(4)听不进家长说的任何话。
针对发生的这一切,建议家长不要一味地去批评教育,应该对孩子多一些体谅,多一些关注。这些情况的产生,可能更多的是源于周围的压力以及自己愈发糟糕的心态,还有一点,他们开始逐渐进入青春期,所以,请家长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绝对不在自己孩子面前与别人讨论相关小升初、中考的问题,更不要去议论别人家哪个牛孩去了哪、签了哪。
2、不要将自己焦虑的情绪带给孩子。看待小升初、中考,应持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态度,只要我们家长、孩子都尽力的就好了。
3、家长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最好是制定出两、三个方案,比如冲刺学校、保底学校、特殊渠道等。
4、一定要鼓励自己的孩子!现在孩子一般考完试都感觉没考好,这时候,没必要和孩子一起叹气,或是评价之前的成绩。有时候,甚至说一点善意的小谎言告诉孩子考的很好都是可以的。因为孩子的状态和情绪是很相关的。这时候,你越让他觉得自己好,自己每次考的就越好。要是没了信心,那考起来就会越来越糟糕。
5、不要批评孩子,了解孩子心烦、浮躁的原因,从根本上进行交流帮助。
6、最后,制定一个对孩子有效的复习计划,把计划写的好一点、详尽一点。让孩子和自己都知道每天要做什么,这样可以有效的降低浮躁情绪。比如:3天做一张模拟卷、每天至少5道综合题等。但不要一下子给孩子太多的任务,适当轻松些。只要把握一点:在每天学习的1-2小时时内,能够注意力集中,完全投入就好了。
三、家长和学生如何疏解升学压力分析
光做到上面这些还不够,在升学阶段,不管是孩子还是家长,压力都不小,因此疏解压力是升学阶段的日常任务,接下来极客数学帮分享一些舒缓压力的一些技巧,赶紧来看看吧!
1、学会自我排解
采取不影响他人和社会的方式,将内心的消极情绪发泄出来,然后重新投入学习/工作和生活。比如碰到十分伤心的事,索性大哭一场,将郁闷发泄出来,感觉就会好受一些。
2、找人倾诉烦恼
有了困惑、痛苦等压力,可以找亲朋好友或同学倾诉,听听别人的见解,通过交流能有效地缓解心理压力。有人说“一个痛苦两人分担,痛苦就减轻了一半”,这话确实有道理。
3、转移消解压力
在一件事情上失败,短期内又无法改变时,可以通过其它活动来弥补不能实现的愿望,或者转移留意力,让压力在其他活动中得到释放。如参加文体娱乐活动,使自己获得愉快的心情,压力就会逐渐消解。
4、不作过分苛求
升学路上,拼搏是必须的,但也要量力而行,我们应该建立悦纳自己的健康人生态度,树立适度的奋斗目标,这样更有利于健康。
5、专心致志做事
一个人同时面对多件事情时,轻易形成巨大的压力。我们要学会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减少不必要的心理负担,集中精力做一件事,以免弄得身心疲惫不堪。
6、积极面对现实
碰到打击时,与其沉浸于痛苦中不能自拔,不如勇敢地承认现实。控制好自己的个人情绪,积极寻找对策,或许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取得满意的效果。
最后想说的是,良好的心态是小升初、中考路上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身为家长,首先不能乱了,否则孩子更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
在升学季大军中,作为孩子的左右手,家长的心态尤为重要,我们把能做的尽力做了,就好了。没有绝对的界定去了哪个学校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尽力了,让孩子去适合他的地方就好了。
看了家长和学生如何疏解升学压力还看:
1.浅谈家庭教育心理学论文
2.大学生心理发展探讨论文
3.初中音乐教学随笔
4.电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探析论文(2)
5.浅谈职高音乐欣赏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