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九大经典开头法
作文开头的写法:万事开头难,写作文也是如此,但文章的开头很重要。今天学习啦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作文写作的九大经典开头法。具体内容如下,欢迎参考阅读:
1、排比入题,先声夺人
生活如酒,或芳香,或浓烈,因为诚实,它变得醇厚;生活如歌,或高昂,或低沉,因为守信,它变得悦耳;生活如画,或明丽,或素雅,因为诚信,它变得美丽。(《因诚信酿造生活》)
排比,能增加文章气势,朗朗上口,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用来状物,能景象纷呈;用来叙事,能酣畅淋漓;用来说理,能气势磅礴;用来辩论,能排山倒海;用来抒情,能汪洋恣肆。
2、整散交错,灵巧入题
若能掬起一捧月光,我选择最柔和的;若能采来香山红叶,我选择最艳丽的;若能摘下满天星辰,我选择最明亮的。也许你会说,我的选择不是最好,但我的选择,我相信。(《我的选择,我喜欢》)
整散句结合,能使句式灵活多变,增添文章旋律感和音韵美,给人一种审美感受。开头用“月光”—“柔和”、“红叶”—“艳丽”、“星辰”—“明亮”构成铺排,色彩鲜明,有先“色”夺人之妙,兼具音韵之美。
3、引文入题,典雅厚重
清代张潮《出梦影》中有言:“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yǒu)为知己。”当面对大海;面对着这片蔚蓝;我不禁想到:海以何人为知己呢?(《面对大海》)
引用前人文句,顺着引文的文气,巧妙引出话题。
4、细腻描绘,形象入题
我曾用水的眼睛审视生活,生活也曾如秋水般阴郁、遥远。阳光透过枫林洒下来,我顺着光束向上望,却似乎又看到一望无际的蒹葭,雾雪般的白色,水草般的柔软。在一片渺渺中我看到了妈妈的眼睛,看到了当年妈妈做出选择的那一刹那。(《让睫毛载来爱,载来幸福》)
描述性语言往往容易流于刻板和平淡,但如果考生能巧妙抓住特征,注意借鉴,灵活地加以创新,则能打破描绘的刻板和叙述的平淡,让形象的描述飘逸出令人心荡神驰的诗情画意。
5、警句突现,启迪入题
生是偶然,死是必然。生与死,除了那几声欢呼,几阵痛哭外,便再没了别的。那么,生与死之间的——生命呢?(《生命是什么》)
警句式的开篇令人注目。“生是偶然,死是必然,生死之间是生命”。凝练、平易、深刻、精辟。
6、对话开篇,引人入胜
一代高僧弘一法师涅磐前对从弟子说:“你看看我的牙齿,怎么样?”“都掉光了。”“那以舌呢,还在吗?”“还在。”“所以说,坚韧的东西总是比坚硬的东西强”。(《坚韧——我追求的品格》)
一则深透禅机的对话,引出了“坚韧”的内涵,推出了文章的观点。
7、事例开篇,简洁铺陈
选择是难的,更何况是心灵的选择。高渐离为了荆轲,他选择了死;马本斋的母亲为了革命,她选择了牺牲;祝英台为了真挚的爱情,她选择了化蝶。在这友情、亲情与爱情之间的选择,他们是这样做的——(《生死之间》)
文章开头以名人事迹简洁铺陈:高渐离为友情选择了死亡,用自己的头颅捍卫了“士为知已者死”的至理名言,成为千古奇士;马本斋的母亲选择献身,用自己的至情——博大母爱以殉人间大义,为儿子也为后人树起一座人格丰碑;祝英台选择了化蝶,用自己的灵魂升华了梁山伯的爱情,为有情人的天长地久树立了楷模。
8、对称开篇,整齐明快
在蝶的眼中,花是天使,因为花给予她生命的甘露
在花的眼中,蜂是挚友,因为蜂给予她生命的延续。(《学会历史般的旁观》)
文章开头用一组对称句子,赋予蝶、蜂、花人的性情,通过生动贴切的拟人手法,形式与内容达到完美的统一。体现了考生高超的语言技巧。
9、诗词开篇,凸显底蕴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这是李后主的感悟;“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李清照的感受;“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是徐志摩的不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又是苏东坡的坦荡……(《美丽的离别》)
中考作文高分技巧:让五感渗入写作
作文,是语文考试的重中之重,也是每个孩子的症结所在,如何能让作文得到高分呢?
中考时如何让你的作文在万千学生中脱颖而出,如何让你的作文给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成为作文高分的关键。很多学生的作文在中心材料和思路结构方面都很不错,可写人叙事只是概括地表达,没有给阅卷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感觉也就一般般,分数自然就偏低。内容具体形象,语言流畅生动,是记叙文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感染老师的基本要求。那么,怎样才能把记叙文内容写具体呢?语言怎样才能在流畅的基础上更加生动呢?上一讲中“让修辞走进你的文章”利于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容易理解且生动。这一讲“让五感渗入写作”提供的是另一种写作方法,同样简便易于操作,并且给我们提供了较快较优的作文构思。
“让五感渗入写作”就是从感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五个方面入手对写作对象进行描写。写人就是要让人物“活”起来,即通过你的文章,人物的动作、话语、思想能够很清楚地呈现在老师面前。例如描写一根头发:
“我轻轻从妈妈衣襟上拣起一根头发,银白银白的(视觉),似乎还带着妈妈的体温(感觉),拿在手上有一些粗糙的感觉(触觉),放到鼻尖子上有一股厨房的味道(嗅觉)。”
通过这段逼真、细腻的描写,妈妈的形象跃然纸上,不仅特点鲜明,而且角度新颖。如果采用俗套的“妈妈又多了几根白头发”之类的语言,只能到人胃口,也缺乏真实感,给人虚假的感觉。
再如,你要写一个人上楼梯很艰难,却只用“他每次上楼梯都很艰难。”无数次地重复这句话是没有丝毫价值的。只能坚定阅卷老师给判低分的信心。因为用这样的话语,老师是无法知道“他上楼梯与别人上楼梯有什么不同”“到底怎样艰难”等具体情况了。仍可以从五感入手,不一定每个感官都要写到,选择其中最能反映情况的即可。如写成:
“他上楼梯前,双手抓住扶手站稳后,伸开右手托住右腿放在台阶上,再托起左腿扶上台阶,上一级台阶,重复一次。每挪动一步,他都要咬紧牙关。”
作者采用旁观者的视角,“看到”(视觉)这个人“双手抓住扶手……托起左腿扶上台阶”(触觉),到最后的“他都要咬紧牙关”(感觉),虽然没有出现“艰难”的字眼,但读者似乎看到了这个人上楼梯艰难的情景。文章不仅摇曳生姿,更给阅卷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