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满分作文写作技巧—如何让文章内容更饱满
不会写文章的同学,最大的期望是——登堂入室,学会写文章,而会写文章的同学,最大的期盼是——凤凰涅槃,完成由“较好”向“优秀”的蜕变,让自己的文章羽化飞升,二次华丽转身。要解决“较好”文章的“升级换代”问题,我们首先要解决好两大难题:
1.哪些因素制约着“较好”的文章向“优秀”的文章华丽转身?
2.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让笔下的“较好”化蛹成蝶?
一.明确制约写作水平提升的要素和具体问题
下面是学生的《秋风落叶》,仔细阅读,先审美,扬其长,后治病,改其短:
秋风 落叶
1.秋风无情地将落叶扫走,就像我们将自己不太注意的东西遗忘了一样,虽然你没有感觉,但落叶的心必竟是痛的,无论它多么坚强!
2.我望着站在窗边的母亲,渐渐呆(口语)在了那里,但这一次,我不是来赞颂母亲的,因为颂扬母爱的话已经够多了,今天,我要歌咏的,是被遗忘了的父亲。
3.那一次,是(多余)父亲第一次出差,(应该用句号)可能是(多余)由于时间太短,也可能是(因为)(缺失)父亲(用词重复)平时的(多余)不善表达,父亲(用词重复)回来后,问我想不想他,我几乎是斩钉截铁地回答“不想”。(少了冒号,引号内部少了感叹号,外面多了句号)顿时我察觉到(多余)父亲呆住(口语)了,他的喉结动了动,转身走开了。(就是)那一刻我才发现(多余)他头顶的黑发无力地(堆在一起),而白发却扎眼地立得笔直,我突然感到了(多余)一股涌上心头的惭愧。(两种头发两种状态,怎么可能?)
4.我和父亲的感情像夹丝玻璃,虽然碎了,但仍连着,而且像网一样紧密地连着,血脉中的浓情,碎了,也是因为父亲的太过严历,我几乎没受到时过他的关心。
5.有一次,我与同学们出去玩,我们飞速地下一长串台阶,我被绊了一下,仰面摔倒,由膝盖为着地点。这下撞击使我的整条右腿都软了,一动不动地爬(应该是趴)在地上,有些个同学下(应该是吓)呆了,(个别)(多余)几个同学来扶(少了“我”)却怎么也扶不起来。这时,父亲刚好下班,见我爬(应该是“趴”)在地上,用别样(用词不准确)的目光看着我,那眼神中分明透着“你知道该怎么做”,我当即迅速爬起来,掸去身上的尘土,甩袖(用词不准)而去。可当他进楼梯口时,不安地回头看看。这一回首,我觉得痴傻得被甩出好远。(怪怪的一句话,啥意思)
6.从这两件事之后(两件事,还是一件事?),我发现(多余)我慢慢懂得了这份爱,从此,我的手机费总会在秋天欠费数次(无数次欠费)。
7.记得那是父亲最近一次出差,第二天,便与我通了话,从声音中,难免听出父亲寂寞、空洞的声音。父亲提到了红豆,说有诗中说此物最相思,带些回来让我看看,我说几颗红豆有什么好,就算是外地也跟这里一样嘛,“此豆非彼豆”,父亲玩笑似得说道,等着我带回来你看吧!其实我也中也明白,父亲不过是想借另一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压在心底的感情。
8.父亲回来的时候,还问着那老掉牙的问题“想我吗”?我用一种捉摸不透得语调说:“想!”父亲哈哈大笑,说道,怎么也学会撒谎了?
9.总之,请你们学会感悟父爱,并给他温暖得回答。因为,你永远也不知道你的“不想”会给他的心上留下多大的伤痕,你也永远不会明白你的回答会给他造成多大的伤害。
(一)优点
相对一般学生作品而言,这篇习作具有许多非常显性的优点:
1.标题用得好。普通学生写这篇文章,会从这个标题的意思出发,用“我伤害了父亲”,或者“我深深伤害的父亲”为题,这样写,文章的标题就显得有些庸俗,缺乏艺术性。作者用“秋风落叶”做标题的好处是:
(1)恰当的使用修辞。作者运用比喻,把自己形象化为秋风,把父亲形象化为落叶,把父子之间的关系具化为落叶与秋风的关系,语言表达由通俗易懂,提升为生动、形象、具体。
(2)恰到好处地选择写作方法。作者运用象征,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艺术表现力,而且确定了选材的内容和行文的详略——作者选取的每件事,写我的行为,必须体现“秋风”的特点——一次次伤害父亲;写父亲的行为,必须体现“落叶”的特征——默默接受伤害,一如既往地陪伴秋风、呵护秋风。同时,也确定了每个情节的详略——我伤害父亲的行为、父亲默默承受伤害、仍然无怨无悔地呵护我三个部分,都必须详写。
2.主题定得好。大部分写亲人的文章,都是以情感为主题——通过记述亲人为自己做的小事,直接赞美他们无私奉献的品质,表达亲人对自己的关爱之情,间接表达作者对他们的感激、感恩、思念、怀念等思想感情。这内容一层不变、主题一层不变的“模式化”文章,读者看了开头,就知道了正文和结尾,读起来味同嚼蜡——老师批阅这样的文章,用5秒钟就能确定评分。而本文的作者,却突破了这一定式:
(1)直接表现的写作目的,添加了全新的内容。作者通过记述父亲的行为,直接赞美父亲无私奉献的品质,表达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这些内容依旧是传统定式,但作者却在这种不变的模式中力求新变化——在赞美父亲无私奉献的基础上,增加了父亲宽容的品质,以宽容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这是很少见的。
(2)间接表现的终极目的(主题),添加了新内容,并完成了由情感主题向哲理主题的转化。作者在本文主题的确定上,除了表达对父的感恩之情,又增加了愧疚之情。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并没有将终极主题定位在感恩、愧疚这两种情感上,而是经过深入思考,将情感升华为理性认识,揭示哲理主题:少一分对父母的伤害,就是对亲人最大的感恩。
3.素材选得好。传统写亲人的文章,在选材上也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从典型事件的选材看,选取都是不讲原则的、带有“溺爱”性质的事件;从典型情节的选材看,选取的都是小男人、小女人柔情蜜意的“桥段”;从典型细节的选材来看,选取的都是蜜糖一样肉麻的细节。本文作者在选材上,没有受此惯性思维的束缚,呈现出许多新亮点:
(1)选取以德报怨的素材。传统方法选取的素材,都是“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素材——先写父母如何如何关爱我,为我如何如何无私奉献,然后表达我如何如何感激、感动。而本文选取的素材是:父亲关爱我,问我想不想他(实际写的事是他在外地出差非常想我)而我的回答却是超出常规的”不想“。这种材料,是典型的以德报怨素材,作者借助这样全新的素材,通过记述自己对父亲的伤害,表现父亲对自己的关爱、奉献以及我对父亲的愧疚之情,自然令人耳目一新。
(2)采用逆向思维选材。常规选材,都是选择父母爱自己的行为,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感激之情,而作者选择的却是以父亲行为上的“冷血”表现他内心火热的素材——自己严重摔伤,父亲冷漠无情地命令自己站起来,最后选取传神的细节——回头偷望,表现父亲那份藏在冷面孔下,深藏着有原则的、理性的、火热的爱子之情。
(3)选取变化素材。平常的作文里,很少能见到变化素材。作者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变化素材——面对父亲同样的问话,先回答父亲”不想“,在众多经历过后,再回答父亲”想“,这样选材,能充分体现人物情感的细腻变化,富有生活情趣。
4.细节和详写的点选得好。选栋梁的方法是,先从无数棵树木中选出最好的一棵,然后再根据需要去除树杈、枝条、树叶、树根等多余的部分,再去除主干上多余的部分:截去无用的长度,削减超出的粗度。作文选材也一样,要根据写作目的,先选取最能表现写作目的的事件,然后再从事件中选取最能体现写作目的的情节和细节。
(1)第一件事重点刻画:父亲被伤害后的表现上。
(2)第二件事重点刻画:我受伤的程度(反衬部分)、父亲的冷酷命令(形成先后对比、表里对比)和回头一瞥上(正面刻画)。
(3)第三件事重点刻画:父亲与我谈红豆以及我的转变。
作者选取的这些情节和细节,都能最大限度地表现作者的写作目的——都是应该详写的最典型材料。
5.条理清晰,段落写作目的具体明确。善于写作的人,动笔之前,首要的工作就是做好全文的写作规划:先确定全文的写作目的,明确全文写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重点表达什么;然后确定每个部分写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写什么内容、写作目的是什么。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不但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而且,全文能紧紧围绕一个总的写作目的展开,每个部分有每个部分的内容和二级写作目的,每个自然段有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和三级写作目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主题集中。不会写文章的同学,绝大多数不做总体规划,写出来的文章,部分与部分的内容重复,段与段的内容交叉,读者根本无法读懂全文的写作目的、部分的写作目的、自然段的写作目的,就好像很多东西杂乱地堆在一起,条理混乱,主题不明,读者读这样的”汤泡饭“文章,必然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作者在这一点上完全不同。
(1)纵观全文,先总写,然后分写三件事,最后归纳总结,画龙点睛,三部分写作目的明确,内容与目的水乳交融。第一部分,明确本文写作对象——写父亲,同时借助秋风、落叶及其给作者的感受,自然引出下面”秋风扫落叶“的前两件事(一个我”扫“父亲,一个父亲”扫“我)以及第三件事——我与父亲电话里谈红豆,我回答父亲问话的变化。主体部分第一件事,写我对父亲的伤害,表现父亲的宽容;第二件事刻画父亲对我的伤害,表现父亲那份有原则的爱;第三部分写我回答的变化,表达我对父爱的理解和感恩。文章结尾,揭示主题。
(2)中间分写(详写)三件事,采用先并列写两件,然后通过过渡转换,再写第三件事——由不变的事,向变化的事转化,条理也非常清晰。
6.详写中笔法细腻传神。叙事过程,情节发展脉络如枝条,每个情节之中能表现写作目的细节如鲜花,记述事件的过程,就是用简练的脉络枝条,串起美丽的细节鲜花,给读者看的是鲜花,情节发展脉络连续即可。不会写作的同学只会写脉络,不会写鲜花,导致记述的事件,只有干骨,没有血肉,读起来索然无味。
(1)作者在刻画人物时,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心理、情感,细腻动人。
(2)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是本文用笔细腻、生动、传神的最突出的表现。
以上是这篇文章最大的成功之处,不会写作的同学,要从中获得启迪,尽快使自己摆脱”不会写“的泥潭,逐步走向轻松写作的境地。
(二)不足
与优秀的作品先比,这篇文章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1.写作方法选择得好,但运用水平较差
作者选择象征技法之一——借物喻人来写作,运用这种技法,要求物和人要同时兼具“形似”和“神似”两个特点。结合本文的内容,“形似”就是:“我的行为”像“秋风的行为”、“父亲的行为”像“落叶的行为”,“神似”就是:“我的行为本质”像“秋风的行为本质”、“父亲的行为本质”像“落叶的行为本质“、”我与父亲的关系“像“秋风和落叶的关系”。
以上相似要求,作者做到了以下三个方面:一.我回答父亲“不想念他”与秋风扫落叶相似(行为相似);二.落叶默默承受秋风与父亲默默承受我的“不想”高度一致(行为相似);三.我在伤害父亲,秋风在伤害落叶,都是伤害(行为本质相似,我和父亲的关系与秋风和落叶的关系相似)。
按照“形似”与“神似”要求,本文存在的问题有三方面:一.我伤害父亲的行为是——无意的,而作者却写“秋风无情地将落叶扫走”,“无情”二字,明显地告诉读者,自己伤害父亲的行为是——有意的,二者截然不同。二.父亲受到伤害后,除了默默承受之外,还有对我一如既往的关爱,而写落叶的部分,却只字未提。三.父亲对我的态度是面冷心热,应该对应刻画落叶对秋的风面冷心热,作者只写了前者,后者也只字未提。另外,在作者选择的几件事中,有的表现父亲面热心热,有的表现父亲面冷心热,运用象征手法,借助落叶来表现父亲,一会儿刻画落叶面热心冷的表现,一忽儿又刻画落叶面冷心热的表现,对于作家而言,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我们来说就更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