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中考 > 中考作文 >

中考满分作文写作技巧——作文得分低的原因总结

时间: 燕妮2 中考作文

  每年中考成绩揭晓以后,语文的考分总是高分不高低分不低的老样子,极大地挫伤了语文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总以为教语文吃力不讨好.而和别的学科一比较,学生、家长,又以为语文考差了,从而得出语文难学的结论。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呢?

  一.具体案例

  这是张开元同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的半命题作文,总分50分;学生最终得分39分。

  (一)命题

  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有许多成功的人物值得我们敬佩,他们的故事或让我们感动,或可以指导我们前进的方向,或对我们的人生有重要的激励作用。

  请以“我敬佩的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自定;③不少于5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20行);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二)学生写出来的文章

  我敬佩的周恩来

  我所敬佩的周已离去多年,我没能瞻仰上他的容貌,只是在书中会过面,但他的品格、言行却深深感染我,就像一位生活在身边的,和蔼可亲的圣人。

  早在小学课本中,就认识了他。那会儿,他正身穿洗的白净的背心,朴素的油布裤,脚上套一双老式的细长的布鞋,手端着水盆,和一街的外族人在一起毫不拘束的相互泼水。插图中他浑身湿透,手撑着膝盖,边回击便笑着,水珠在他头发上滚动,泥点溅在他的鞋上。一国的在此就是一个与乡亲们同乐的老村长,仿佛在他身边的异族人就是他的近邻。三年级的我,在他身上学会了平等待人、物,他真像位老爷爷,一个十三亿国民的老爷爷。

  在电影的海报上,我又一次见到了他,此刻的他更像一位,一个首脑,他身穿中山装,花白的头发整整齐齐,正坐在办公桌前点着灯,一手按住正在批阅的文件,一手飞快的写着,此时,他的额头是亮亮的,似乎可以看到他正迅速、果断、周详的下一条条指示。一份份文件发出,引导中国这个大国一步步向前。他的认真、一丝不苟,又一次打动了我,我在课堂上也认真起来,的脚印正留给每一个想为祖国争光的中国人呢!

  他就是一颗祖国天空的明星,照耀着中国,引领着国人,我们这一代的青年也应该奋发努力,向着这颗明星,前进!

  二.案例分析

  (一)命题分析

  “我钦佩的 ”,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命题限定了以下内容:1.这篇文章的写作对象——必须是人,但具体写谁,命题没有限定,作者可以随意选择;2.这篇文章的主题——必须表达作者对所选人物的钦佩之情,但钦佩此人哪些方面,命题没做限定,作者可以根据选择的对象自行确定。3.写作重心——必须抓住钦佩此人的主要原因,并选取典型事件,来极力印证、表现它们。

  (二)作文案例分析

  1.写作对象的选择。作者选择了周来写,遵守了命题限定的范围,符合命题要求。

  【问题】虽然全国人民都钦佩周,但我们并没有和周共同生活过,也没有几个中小学生读过周的人物传记——我们了解的关于周的故事,几乎人尽皆知,又无人尽知。所谓“人尽皆知”是指周的很多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无人不知。所谓“无人尽知”是指大家对这些故事,只了解一个大概的轮廓,具体细节并不十分清楚。在这种背景下,选择周恩来作为写作对象,必然导致两个无法规避的后果:(1)是素材陈旧——我们无论选取哪个事件作为典型事件,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记述得再生动,读者读起来也会味同嚼蜡。(2)是无法生动刻画故事的细节——那些细节,我们几乎一无所知。同时,因为写作对象是伟人,也不允许作者虚构细节。

  因此,这种选择,是一种顾此失彼的选择。选择了这个写作对象,就注定要走向失败。

  【解决方法】(1)认真阅读这些人的人物传记,让自己拥有丰厚的文化积淀,然后再选取这样的写作对象。(2)更换写作对象,重新选择适合自己记述的写作对象。

  2.写作目的的确定。命题本身已经从宏观上限定了写作目的——不管写谁,都要表达作者对此人的钦佩之情。这篇文章以周作为写作对象,始终都在表达自己对周的钦佩之情,完全切合命题要求。作者选择的具体“钦佩点”有两个:一是平易近人,爱民如子;二是工作认真,一丝不苟。这两点抓住了周最令人钦佩的地方,非常好。就写作目的的确立而言,这篇文章,无论从遵循命题已经限定的写作目的——必须表达钦佩之情;还是从自选的具体写作目的——钦佩周平易近人,爱民如子,工作认真,一丝不苟的高尚品质,都严格遵循了题目的要求,并能抓住问题的关键,这是本文得分的地方。

  【问题】周的身上,有多种值得我们钦佩的精神品质。写作时,其他方面虽然不是我们表现的重点,也应该概括性的点出来,让读者知道我们钦佩周,有诸多原因。本文之所以抓取两个方面来写,是为了突出重点。否则我们笔下的周,就会变成一个只拥有这两种优秀品质的平面形象——给读者一种误解:周在其他方面没什么值得钦佩的地方。

  【解决方法】采用先面后点的写法:

  例如:周的一生,是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的一生;是廉洁守法,以身垂范的一生;是匡扶公平正义,胸怀坦荡的一生;是力主和平外交,创造睦邻友好的一生.....但我最钦佩的,是他——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身居高高的庙堂之上,仍然平易近人、爱民如子、一丝不苟、忘我奉献的高风亮节。

  这样处理的好处:多角度归纳概括我钦佩周的理由,立体塑造了周的形象,同时也非常明确的告诉读者,自己钦佩周,有多个方面的原因,在众多原因中,主要原因有两点,这是本文的写作核心——既避开了以点带面、有失偏颇的嫌疑,又明确并突出了本文的写作重点。

  3.典型材料的选择。作者选择了周和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认真批阅文件两个事例作为典型材料,前者表现周平易近人,爱民如子;后者表现周认真工作,一丝不苟。前者的确属于典型材料——周恩来身为国家,不摆“官架子”,和普通民众打成一片,共庆佳节,的确能最大限度地表现平易近人、爱民如子的高尚品质。而后者,则不属于典型材料——周批阅文件,只能表现认真负责、工作勤奋,与工作严谨、一丝不苟,没有关系。

  【问题】(1)选材不新颖;(2)第二个事件的选取,偏离表达目的,不是典型材料——这是写作最忌出现的问题。同时,把两幅画作为典型事件的表现形式,很不恰当。解说画面叙事,很难将故事记述得生动、形象、感人。

  【解决方法】(1)选材不新问题,无法解决,因为作者选择的写作对象是周,周的事选取哪一件,大家都比较熟悉。只能尽量选那些大家不怎么熟悉的事件来写了;(2)选材不典型的问题,有两种解决办法:一是更换选材——将第二件事更换成能集中表现周工作认真、一丝不苟的典型事件。二是采用先面后点的写法——先记述周每天如何早起晚睡批阅文件、处理国家大事,体现他工作认真;然后再抓取批阅文件的一个具体情节上——比如某天批阅文件,添加了某个词,或者去掉了某个词,避免了某个严重后果的产生,或生成了某种积极影响,表现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这样点面互相配合,就会能共同表现的工作认真、一丝不苟了——不典型的材料也就变成典型材料了。(3)以画面作为典型材料的呈现形式问题,只要抛开画面,变画面内容介绍,为直接讲述周恩来的故事形式即可:

  例如:人们永远难忘的,是1961年的4月,周恩来与缅甸来西双版纳。火红的凤凰花开遍了景洪的大街小巷,将傣族的新年烘托得华贵、活泼而热烈。热情奔放的傣族人民向发出了诚挚的邀请——希望人们爱戴的能和大家一起欢度泼水节。身居高位,能来参加这样的民间活动吗?能和这样一群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一起泼水嬉戏吗?很多人都在心底画着一个又一个问号。

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