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今学习的重要
不知多少学生一边在学习,一边也在迷惘,学习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也许我们在学习的同时经常在思考,学习的意义何在?
学习本来是件很伟大的事情,当然有很重要的意义,只有学习,才能让我们无知的大脑变得智慧,才能摆脱愚昧,才能认识客观世界,才能改造世界.......想一想,人从一生下来,不就开始在学习了吗?学习做人的道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人生的经验教训,这也是我们人类这种高级动物与其它生物的最大区别,所以,学习应该是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曾在中央党校讲话,引用古言强调党员学习重要性: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社会、科技、军事、外交等方面的知识,领导干部要结合工作需要来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化、专业化水平。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做好领导工作、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的各种知识,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行家里手、内行领导。各种文史知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也要学习,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领导干部还应该了解一些文学知识,通过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生活情趣。许多老一辈革命家都有很深厚的文学素养,在诗词歌赋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总之,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
除去学习的意义,我们的学习价值又有多少,又是怎样的呢?以下的几个观点正是我们当代学习者的价值观:
(一)树立崇高理想 树立崇高理想是学习价值的第一重要特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人们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准也有了明显提高。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商品经济所带来的某些负面影响,如金钱至上、利己主义、自我中心等毒素正在不知不觉地侵害着年青一代的心灵。一方面他们正处在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正面积极地引导。另一方面我们培养的人才应具有为祖国繁荣、人类进步而献身的崇高理想,这是人类文明事业的呼唤,祖国建设的需要,也是每个父母的期望。只有树立了崇高的理想,他们对拜金主义、利已主义、自我为中心等毒素才能产生较强的免疫力。
崇高理想是刻苦学习文化知识的思想基础。当一个人处处想着自己的利益得失时,他就变得气量窄小,目光短浅。反应在学习中,他们就急功近利,求成功心切,没有长期吃苦的信心和耐力,遇到困难时,他们就会心浮气躁,情绪低落,以逃避的方式应对学习中的困难。而当一个人有了服务于国家和人民的崇高理想时,他的心胸就会变得宽阔,目光变得远大,始终能以正确的心态去应对学习中的困难。在学习中,乏味的记忆和枯燥的训练占了很大比重,只有那些胸襟宽阔目光远大者才能以积极“解决问题的策略来应对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而不以情绪发泄作为应对策略,这样的人才能在学习中取得优良成绩。
崇高理想也能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现在进入大学校门的就是被称为中国“小皇帝”的一代独生子女,家里几代人的呵护使他们只知享乐而不知生活有五味,只知索取而不知奉献。所以当他们走出家门时就缺乏应对困难(包括学习中的困难)的强健心理。而当他们树立了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后,他们就能学会替别人着想,在同学间的互相帮助中逐渐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心理素质自然也就增强了。
(二)树立吃苦耐劳精神 自古以来,人们认为勤学苦练是获取知识的必由之路。一代大师钱钟书先生在《宋词选注》中,以其洋洋文采渲评注之宾夺宋词之主,被人们称为“学问首富”。如果没有他少时的博览群书和辛勤笔耕,就不会有如此造诣。当今科技的飞速发展加快了知识的更新和创新,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不断涌现。虽说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手段的应用加速了获取知识的速度,但传统的学习方法,就基础阶段而言还是最行之有效的。大学四年,是人生历程中的铺垫阶段,语言文学的记忆背诵,理化生物的实验操作,数学的演算,计算机的“击键”等等,虽然耗时费力,有时还枯燥
烦人,应该还是当代大学生的主要学习特点。我们知道,枯燥容易使人失去学习兴趣,耗时费力能叫人丧失学习信心,只有树立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学生才会以不衰的进取心和饱满的热情完成艰苦的学习任务。
(三)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教学取得成功的保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已是无可争辩的共识。教学活动中教学任务完成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学生是否愿意参与以及他们投入精力的多少。也就是说取决于学生的主体倾向及其作用下的能动反应。这种主体倾向的主要含义就是主体意识,它属于学习者个人的心理因素范畴,学习态度是其主要构成。心理学认为学习态度决定了学习者的注意力状况,情绪倾向和意志状态。我们知道注意力状况,情绪倾向、意志状态三者构成了学习者对学习对象投入精力的多少和精力持续时间的长短。所以主体意识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学习者主体意识发挥的好坏。根据时代特点和人才培养方向,这种主体意识具体体现在参与意识和独立学习意识两个方面.
1.参与意识 学习实际上是一种外化性很强的能力训练和实践练习,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训练和实践占了主导地位。因此,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这种参与不只是“身”的参与,更主要的是“神”的参与。出勤要出功。
2.独立学习意识 独立学习意识是一种本能。从幼儿学步挪脚时对父母扶持的第一次拒绝起,这种意识时时在我们体内萌动,只不过在中小学阶段受到压制没有明显显露出来罢了。就拿英语教学来说,由于中小学传统教学体制下的知识灌输势头过于强劲,非真实语言教学环境中营造的英语氛围过于弱小而无法抗衡英语学习的外语性,学生的独立学习意识被压制在意识的深层,造成了学生对老师语法讲解和词法例释的过分依赖。这种依赖到学生走进大学时还十分强烈。所以,树立学生的独立学习意识应该是当代大学教育取得成功的一种必然。原因有三:①从人性的发展看,独立学习意识是人天生的一种把个体推向生活和事业成功、把社会推向发展进步的使动力量,树立独立学习意识既符合人性的发展,也符合社会的进步。②从教学的客观存在看,大学的办学思想,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和模式的应用都力图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独立支配时空,即使在教师严格监督下的具体技能训练也在鼓励学生的自主作用,所以,树立独立意识符合高校教学规律。③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在独立自主状态下的学习行为是一种身心相对放松的活动,学生的体力和心智不必消耗在与焦虑、紧张、压抑的对抗中,所以树立独立学习意识,能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同时,身心的放松状态有利于想象力的发挥和发展,而世界上原本不存在的东西常会在丰富的想象中变成现实,可见树立独立意识还有利于激励和开发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由以上分析看出,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学生具体实施学习行为和成长为祖国有用人才的心理保证。
(四)培养终生学习意识 培养终身学习意识是时代的呼唤。中国有句古语叫“活到老学到老”,英语中有"One is never:too old to learn"的说法,可见古人早有终身学习意识。但在过去,人们经常把这些名言和成年人(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联系在一起,或勉别人或促自己,很少有人把它用于在校学生。现在把终身学习意识作为学生学习观的一个特点提出来,首先,1.因为大学生在校期间,严格的说只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一个 :坚实的基础。个人的真正价值,既存在于学习后的工作中也存,在于学习后的学习中。纵观世界伟大,每个人都是穷其一生而学习的。居里夫人在辞世前还手不释卷。再说学生身边的老师吧,为了上好一节课,哪一个不是“秉灯”夜读!其次,信息革命及由它开创的信息时代加速了知识的更新和创新。一个不能坚持学习的人终究是会被时代淘汰的。其三,培养终身学习也是一种学习策略。心理学认为一个具有长远学习目标的人,他的学习动机稳定持久,不管面对成绩还是困难,学习的积极性始终不变。
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即使是普通人也都深有体会。在我国古代,就流传着“家无读书郎,官从何处来”的谚语。在现代社会,人们对学习的认识早已超越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的认识,而是把学习作为个人安身立命的需要,学习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突出表现为“四个需要”。
第一,学习是继承党的优良传统的需要。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一生信奉“枪杆子出政权”的毛泽东同志,摸得最少的是枪,最放不下的是书。无论是爬冰卧雪、草根果腹的长征途中,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书籍都是毛泽东同志最珍爱的“宝贝”。 周恩来年仅十三岁就庄重的表达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信念。邓小平同志也是学习的典范。十年动乱期间,邓小平被下放到江西,60多岁的他在每天的劳动之余,读书至深夜。对这位被迫离开领导岗位的老人来说,读书不仅是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寄托,更是对民族前途的苦苦探索,对国运兴衰的深刻反思。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讲学习”作为“三讲”教育活动的首要任务。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着眼于新的形势和任务,一再强调全党同志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并形成了中央政治局领导同志坚持集体学习的制度。可以说,无论是高级干部,还是普通党员,要想踏准时代的节拍,在工作中有所创新、有所创造,都离不开持之以恒的学习。不学习,就会落伍掉队;不学习,就会闭目塞听;不学习,就会贻误事业,错过发展的良机。
第二,学习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全球性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入,知识在急剧增长。20世纪中叶特别是80年代之后,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据估计,最近30年产生的知识总量,相当于过去2000年产生的知识量的总和。知识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源泉和动力。知识的力量、科技的力量,引发了世界范围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安全格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和重大变化。要顺应时代潮流,就应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学习,自觉地把学习作为实现自身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要求。如果不愿意学习、不注意学习,就会墨守成规、缩手缩脚,只有抓好了学习,才能对新事物、新知识了然于胸,新情况、新问题心中有数,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满足工作的需要。
第三,学习是成就事业的需要。古人云:“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明识,非学无以立德”。美国当代管理学家彼得?圣吉指出,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如果每年不能更新7%的话,就无法适应知识社会的变化,并提出了“终身学习”的理念。我国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朱熹也曾作诗: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典故大家也许都很熟悉。三国时期的东吴大将吕蒙,初不习文,后受孙权的开导发奋学习。一次,鲁肃路过吕蒙驻地,鲁肃还以老眼光看人,觉得吕蒙有勇无谋,但在酒宴上两人纵论天下事时,吕蒙不乏真知灼见,使鲁肃很受震惊,感叹道:“我一向认为老弟只有武略,时至今日,老弟学识出众,真所谓: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我国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楷模——许振超有一段发人深省的感悟:“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凭,但不可以没有知识,一个人可以不进大学校门,但不可以不学习,我认为,只有发奋学习都能成就事业,将来不管在什么岗位上,只要发奋学习就一定能够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纵观这些,无非是告诉我们:要成才,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只有勤奋学习,深入实际,努力吸收各种知识营养,才能在艰苦的锻炼中成才。
第四,学习是提高道德修养的需要。我国宋朝大诗人苏轼有一首流传至今的名诗:“粗缯大布裹生涯, 腹有诗书气自华”。意思是说,一个人尽管衣着不够华丽,可依然仪表堂堂,英气逼人,那都是他饱读诗书的结果。邓小平同志也曾经指出:“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如果说要变质,那末思想的庸俗化就是一个危险的起点。”自古以来,凡有作为的人,都把学习作为道德修养的第一要求。诸葛亮也曾有句名言:“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确如此,人的一生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品味人生真谛,淡化身外之物,保持道德操守,做到不义之财不取,非分之想不贪,重品行、有节操、守信用。很多事例也证明,修养高的人、懂得人生的人,是能够抵制外界种种诱惑的人,也是十分注重学习的人。我们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抵制不住诱惑,经受不起考验,关键还是他们放松了学习,对党纪国法缺乏敬畏,对礼信廉耻缺乏操守,才导致信念淡化,走向犯罪的深渊。只有注重学习的人,才能真正领会到“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 财是下山猛虎,气是惹祸根苗”的深刻含义。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他之所以能够抵制住美色的诱惑,不是没有七情六欲,而是长期的学习使他明白名节对人的一生非常重要,用理智战胜了欲望。各级党员干部,也理应把学习作为修身养德的重要途径,贯穿到工作和生活的全过程,真正在名利面前做到失之淡然,处之泰然,始终保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优良传统,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从古至今,学习从来就没间断。古有学府先生,今有高校教授。对于学习,我们从来都是十分重视的,对于先生老师我们也是尊敬和爱戴的,古有伟人孔子的名言至今仍流传至今,今有各大名师教授的言论身教在各大媒体的报道和各个媒介里的宣传曝光,都说明了,学习是全民的运动,是全世界的必需要务,精神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