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对小学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2)
3.忌盲目式
课堂提问要做好充分准备,从形式到内容,从时间到人选,从收听反馈信息到讲评,都要心中有数。课堂提问是师生双边活动,既要考虑问题选择最直接为讲授内容服务,还要考虑问题的难易适当,具有启发思考价值,让学生按照一定逻辑连贯性把知识和思维推进到更高的认识,更新的结论,同时还要注重提问的技巧和艺术,对不同类型的提问,什么时候发问?问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够”的火候时;怎样发问?设问、自问、反问交错进行;问谁?优、中、差面面俱到;学生答错或回答离题太远如何往回引导等,都需要精心策划,认真考虑。特别是课堂应变提问,更应该有的放矢,绝不能随意发问,仓促上阵。
4.忌惩罚式
有的教师见个别同学在堂上睡觉,做小动作或偷看其他书籍,不是采取提醒暗示的方法来制止他们的不良行为,而是借提问来进行惩治。这样做效果恰恰相反,明明上课做其他事,心无二用,原本就没把知识听进去,甚至连提问什么也不会知道,肯定出现冷场,造成僵局。如果这时教师再热嘲冷讽几句,势必产生对立情绪,逆反心理,好事变成坏事。笔者曾多次接触过这些同学,他们如是说:老师借提问挖苦制人,想出我们的洋相。此法实在不可取,人人都有一颗上进心,容不得别人半点歧视,尽管我们有错,这样惩人,心里总觉得不服气,
有怨气。
5.忌有头无尾式
课堂提问是落实知识的一种手段,也是即时反馈的一种方式。如果只管提问记分,不管效果如何,这就失去了课堂提问的意义。既要勤勤恳恳搞耕耘,还要扎扎实实管收获。笔者认为完整的课堂提问至少包含三层:①精心设计、提出问题;②物色对象,收听信息;③讲析正误,落实知识。特别是第三点,常常被人疏忽。对学生的回答,首先耐心听完,并从思维的敏捷性、科学性、准确性、完整性以及学生学习态度、动机、方法、能力等诸方面给以简要贴切的评价,这样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激发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学习中参与,主导和主体在这里能获得高度的统一,课堂提问就会取得好效果。
三、课堂提问力求灵活多样
提问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也必须讲究方法,使之成为艺术。因此课堂提问还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在方法上力求灵活多样。现就语文教学中常见的几种提问技巧举隅说明。
1.纵向提问与横向提问
(1)纵向提问。①顺问。思维的出发点与问题之间是由浅入深、由易至难、由因到果的叫顺向提问。例如,初读课文,有哪些词语你不理解?(扫清理解的障碍)——再读课文,你认为哪些词句最能表现……?(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内容)——你能用一句话说说课文写了什么?(整体理解、概括课文)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指导学生观察、描述人物外貌,并以自己为例写《于老师印象记》时,由于是借班上课,他针对学生对他充满好奇的心理提问:“你们想了解什么?想问老师什么?”顺应学生思维发展,引向观察、描述人物外貌的学习目标。②反问。思维的出发点与问题之间是由果到因的叫反问。针对学生的回答或思维现状反问。例如,你怎么知道……?请你说说为什么这样认为?特级教师李吉林在教学《麻雀》时,引导学生分析句子“他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老麻雀站的是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上,既然是没有危险,又为什么不能安然地站在树上?”通过这样一问,学生就把之所以得出这样结果的原因连结起来,搞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正话反问。其功能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逆向思维。例如,“猫的表现这样古怪,作者好像不太喜欢这只猫吧?”这种提问易引起学生讨论,教师从中发现问题,导向目标。
(2)横向提问。就知识的横向联系或能力的迁移、应用提问。其功能是连结、扩展知识和思维,巩固和运用知识、能力,让能力形成系统。一位老师在教学《狐狸和乌鸦》时问学生:“从乌鸦喝水这个故事看,乌鸦是很聪明的,可是,你们看看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中乌鸦是不是很聪明呢?”
2.单个提问和连环提问
(1)单个提问是就思维活动的一个环节进行提问。提问的面窄,难度小,适合具体的问题。有位老师教学《春晓》时提问:“春天的早晨你在睡觉,哪个字告诉我你在睡觉?你睡觉时不知不觉天亮了,哪个字告诉我天亮了?”提问直截了当,简洁具体,学生容易回答。这类提问是最常用的,效果也明显,学生的学习是否达标,一目了然。
(2)连环提问是就思维活动的几个环节进行提问。提问的面宽,难度大。适合宽泛的、宏观的问题,能引起思维向纵深发展,适合学生学习的中后期阶段或思维敏捷的学生。如《亡羊补牢》,第二次丢羊后,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通过这样提问引导学生自学,从而理解亡羊补牢的含义,掌握内容。
3.直线提问和曲线提问
(1)直线提问就是直接提出“为什么”“怎么样”这类问题。思维的出发点与问题之间具有直接的联系。其功能在于训练思维的敏捷度。例如,学习《趵突泉》:“文中„不知疲倦‟是什么意思?这个词的含义是什么?”提问直截了当,毫不含糊。
(2)曲线提问就是从与问题相关的其他问题入手,从而解决问题。提问的方式灵活,能开拓思维。其功能在于训练思维的严密性、想象的丰富性。如,学习《趵突泉》的“不知疲倦”:“你整晚不睡觉会感觉怎样?”“趵突泉水‘不知疲倦’说明了什么?”通过理解人,再理解泉,拐了一个弯,由易到难,容易理解。
4.跳跃性提问与发散性提问
(1)跳跃性提问就是提出意料之外的问题,或提问的思维出发点与问题之间思路的断裂。这种提问能给学生留下想象的余地,培养创造性或灵感。例如,教学《燕子》时,引导学生理解“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这个句子,提问:“这句话什么意思?”在展示一段五线谱后,再提问:“这会是怎样一支正等着我们去演奏的春天的赞歌?”由于燕子与音乐中间有一定的跳跃性,这样的提问也有跳跃性,而文字引起的联想就是架在其间的桥梁。所以,跳跃性提问能引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2)发散性提问就是思维的出发点与问题之间呈多点、多方向连接,由一点向多点、多面扩散。其功能在于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和想象的丰富性。例如,特级教师丁有宽为了教学生学会作文抓特点的方法,他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对学生说:“你们想一想,这个东西像什么?”学生立刻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像太阳”“像弥勒佛的大肚子”“像运动场上的铁环”“像小莉妹妹的脸”„„“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但你们的根据是什么呢?”说像太阳的同学说:“给圆圈添几条射线,这是太阳的光芒。”说像弥勒佛大肚子的同学补充说:“在圆圈偏下加一点,这是弥勒佛的肚脐。”说像小莉同学的妹妹那一位同学说:“我观察过小莉的妹妹,她的脸是圆的,眼睛是圆的,小嘴巴也是圆的。”
研究语文教师的提问艺术,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要提高提问的艺术,不仅要深刻领会“六要”“五忌”,同时又要灵活,恰当地把握各种提问的技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堂成功的设疑解疑课,不仅给教师带来无穷的教学乐趣,而且也给学生带来思考的欢乐。古有“引而不发,跃如也。”今天,更要追求“投石冲破水中天”的境界。
由于小学生心智发展还缺乏独立性,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的艺术提问,可以有效引导学生的心智活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通过设疑、解疑和反馈引领学生顺利完成
学习任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探究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课堂提问艺术,促使全体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显得更加重要。
一、简明、精练的提问,引导学生把握学习重点
教师要精心设计好简明、精练的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具有启发性、情感性、变通性、挑战性,能引导学生思考方向,扩大思考范围,提高思考层次。教师要力戒提问过易、随意、宽泛、过难:没有思考价值的“浅问题”不提,问题太浅,表面上学生对答如流,实际上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同样,若是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望“问”兴叹,也是不能达到目的的。问题随意性大,很容易偏离教学思路,导致无效提问,或是南辕北辙。如《小英雄雨来》一课的中心句是: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根据这个句子可设问题:“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强调这句话?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探讨,学生能准确地把握雨来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深刻体会出作者的意图:即表现雨来是一个爱国的小英雄。这样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为核心,层层递进,不仅使学生对“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的理解达到全面准确,而且对课文的思路也有了清晰的把握,同时,也引导学生把握了学习的重点。
二、难度适宜、逐层推进、点面结合的提问,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1.提问的难度要适宜
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具体课文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置问题,不能是简简单单地让学生用“是”“对”或“不是”“不对”来回答问题,因为只问“是”“非”对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衡量学生的知识质量都是不利的,在“是”与“非”的判断中必然有侥幸答对的,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存有侥幸答对的心理,养成不愿积极思考的不良习惯。要使问题有一定难度,需要注意三点:一是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有的放矢;二
是要有新意,有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要刻板僵化;三是要有一点思维含量,一般直接在课本中可以找到答案的问题要少些,让学生经过思维加工后找到答案的问题要多些。
2.提问要有一定的梯度,逐层推进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或“分层式”的问题。教师还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难易应各不相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比如学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可以设置以下问题:①这个中国孩子是谁?②他发出了什么呼声?③这只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④通过他的呼声你想到了什么?这几个问题就显出了一定的梯度。
3.提问要有一定的广度,点面结合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也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而充分展开,不失时机地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使学生学有所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运用知识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比如,在讲《新型玻璃》这篇课文时,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口头描绘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玻璃,然后,将其与课文中写的新型玻璃进行比较,找出现有玻璃的不足。教师的课堂提问一般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程度、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设计问题时既要照顾全体,又要点面结合。如要求回答“是不是”或“对不对”的判别型、回答“是什么”或“怎么样”的描述型、回答“为什么”的分析型、回答“有什么异同”的比较型、回答“有哪些不同意见”的创造型。其中第一种主要针对差生,第二、第三种主要针对中等生,第四、第五种主要针对优等生。
三、让课堂提问服务教学,“问”“学”一体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在真实、巧妙、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参与听、说、读、写的训练。而不是为了“问”而“问”,游离教学的整体效果。比如,以《小蝌蚪找妈妈》为例。这篇课文分别写了小蝌蚪“询问鲤鱼一错找乌龟一找对青蛙”的情节,三段内容写法大致相同。问题可以这样设计:仔细阅读三次对话,思考“小蝌蚪见到鲤鱼、乌龟、青蛙时,它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呢?你觉得这是一群怎么样的小蝌蚪”。这种问题设计指向的阅读范围涵盖了全文,它需要学生仔细阅读全文,进行比较深入的思考与理解,才能得出结论,与教学任务结合密切。
四、提问要及时评价反馈,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给予及时恰当的教学评价,能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心智,拓展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情感;能激活课堂教学气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应戒除泛泛的、笼统的所谓赏识性评价;或者希图热闹,兴师动众,动辄要求全班学生掌声鼓励,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更不要引君入瓮式地死守事先写好的教案,当学生的回答进入“教案的套路”后,教师又是夸奖,又是板书,反之则含糊其辞,不置可否。
评价的主体可以是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的结合使用,不要固守教师权威不放。一般的评价原则是:
①以表扬为主。
②鼓励求异。
③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④鼓励学生积极评价。
这样,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