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谈党员干部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云:“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党员干部只有用长远的眼光抓学习,才能打开视野、面向未来。今天的党员干部,大多受过高等教育,学习能力比较强。但必须看到,党员干部的学习状况不容乐观,或是认为自己现有知识差不多了,不用学习也能应付;或是以为干比学重要,懂不懂理论无所谓;更多人则强调工作太忙,没时间顾不上。说到底,这些“差不多”、“无所谓”、“顾不上”,还是因为没有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和第一需要。
名人谈党员干部学习的重要性
方法网小编告诉你:党员干部学习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学习是继承党的优良传统的需要。
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一生信奉“枪杆子出政权”的毛泽东同志,摸得最少的是枪,最放不下的是书。无论是爬冰卧雪、草根果腹的长征途中,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书籍都是毛泽东同志最珍爱的“宝贝”。 周恩来年仅十三岁就庄重的表达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信念。邓小平同志也是学习的典范。十年动乱期间,邓小平被下放到江西,60多岁的他在每天的劳动之余,读书至深夜。对这位被迫离开领导岗位的老人来说,读书不仅是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寄托,更是对民族前途的苦苦探索,对国运兴衰的深刻反思。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讲学习”作为“三讲”教育活动的首要任务。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着眼于新的形势和任务,一再强调全党同志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并形成了中央政治局领导同志坚持集体学习的制度。可以说,无论是高级干部,还是普通党员,要想踏准时代的节拍,在工作中有所创新、有所创造,都离不开持之以恒的学习。不学习,就会落伍掉队;不学习,就会闭目塞听;不学习,就会贻误事业,错过发展的良机。
第二,学习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随着全球性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入,知识在急剧增长。20世纪中叶特别是80年代之后,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据估计,最近30年产生的知识总量,相当于过去2000年产生的知识量的总和。知识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源泉和动力。知识的力量、科技的力量,引发了世界范围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安全格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和重大变化。要顺应时代潮流,就应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学习,自觉地把学习作为实现自身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要求。如果不愿意学习、不注意学习,就会墨守成规、缩手缩脚,只有抓好了学习,才能对新事物、新知识了然于胸,新情况、新问题心中有数,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满足工作的需要。
第三,学习是成就事业的需要。
古人云:“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明识,非学无以立德”。美国当代管理学家彼得?圣吉指出,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如果每年不能更新7%的话,就无法适应知识社会的变化,并提出了“终身学习”的理念。我国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朱熹也曾作诗: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典故大家也许都很熟悉。三国时期的东吴大将吕蒙,初不习文,后受孙权的开导发奋学习。一次,鲁肃路过吕蒙驻地,鲁肃还以老眼光看人,觉得吕蒙有勇无谋,但在酒宴上两人纵论天下事时,吕蒙不乏真知灼见,使鲁肃很受震惊,感叹道:“我一向认为老弟只有武略,时至今日,老弟学识出众,真所谓: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我国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楷模——许振超有一段发人深省的感悟:“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凭,但不可以没有知识,一个人可以不进大学校门,但不可以不学习,我认为,只有发奋学习都能成就事业,将来不管在什么岗位上,只要发奋学习就一定能够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纵观这些,无非是告诉我们:要成才,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只有勤奋学习,深入实际,努力吸收各种知识营养,才能在艰苦的锻炼中成才。
第四,学习是提高道德修养的需要。
我国宋朝大诗人苏轼有一首流传至今的名诗:“粗缯大布裹生涯, 腹有诗书气自华”。意思是说,一个人尽管衣着不够华丽,可依然仪表堂堂,英气逼人,那都是他饱读诗书的结果。邓小平同志也曾经指出:“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如果说要变质,那末思想的庸俗化就是一个危险的起点。”自古以来,凡有作为的人,都把学习作为道德修养的第一要求。诸葛亮也曾有句名言:“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确如此,人的一生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品味人生真谛,淡化身外之物,保持道德操守,做到不义之财不取,非分之想不贪,重品行、有节操、守信用。很多事例也证明,修养高的人、懂得人生的人,是能够抵制外界种种诱惑的人,也是十分注重学习的人。我们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抵制不住诱惑,经受不起考验,关键还是他们放松了学习,对党纪国法缺乏敬畏,对礼信廉耻缺乏操守,才导致信念淡化,走向犯罪的深渊。只有注重学习的人,才能真正领会到“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 财是下山猛虎,气是惹祸根苗”的深刻含义。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他之所以能够抵制住美色的诱惑,不是没有七情六欲,而是长期的学习使他明白名节对人的一生非常重要,用理智战胜了欲望。各级党员干部,也理应把学习作为修身养德的重要途径,贯穿到工作和生活的全过程,真正在名利面前做到失之淡然,处之泰然,始终保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优良传统,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然而,面对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知识、新信息迅猛增加,人们所要学的东西非常多,可由于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将这些知识都能够一一学会,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会更多知识,提高适应能力,关键是要学习做好本职工作的业务知识,提高实践的能力。具体讲,就是要强化“三个方面”知识的学习。
一要强化对“有字书”的学习。
人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人的差别是理论层次的差别。以胡锦涛为的党中央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的号召。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花大力气、下死功夫学习好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和科学技术,结合实际进行钻研和理解,培养战略思维,树立世界眼光,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更好地贯彻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必须加强对新时期党的政治理论的学习研究,加强对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的新观念、新决策、新思路、新举措的学习研究,加强对、省政府重大工作部署的学习研究,加强对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和前沿知识的学习研究,不断提高政策的把握能力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确保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都能达到领导的要求,实现预期的目标。
二要强化对“无字书”的学习。
人们常说:人生处处皆学问。这个“学问”,就是“无字书”的内涵和精华,任何人都只有通过长期的积累和摸索才会对此深有体会。周恩来同志也曾有过名言:“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可在实际工作,却仍有少数同志不善于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不注重向基层干部群众和身边同事的学习,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导致发展思路不宽,工作方法不多,也还存在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不愿学,学不深等突出问题。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要处处向生活学习,生活就是我们的老师,我们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学习和领悟,这样,我们就会处处有收获,常常有提高。有些人文化学历并不高,却很有能力和水平,就是因为他们很善于向实践学习。
三要强化对业务知识的学习。
对于各级党员干部来说,学习的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学习为了工作”。据有关部门的研究结果显示,学校期间所学的知识,只能满足工作所需知识的10%,剩下的90%知识需要人们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学习积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立足岗位实际,认真钻研业务知识,从最简单的地方学起,本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一点一滴积累,一步一步提高。只要能力提高了,即便是从事最普通的工作,也同样大有作为。相反,若是大家业务上不熟悉,能力上提不高,现在的好岗位,不等于将来就有好发展。为了更好地做好工作,服务好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
学习要讲究方法。美国著名学者阿尔温·托夫勒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而对于怎么学习的问题,我国从古至今就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警言名句。如,“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等等,这些都是历代仁人志士立志求学的座右铭,也理应成为大家孜孜以求的学习动力。尽管学习方法很有讲究,但学习是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关键要做到“三常一挤”。
一要常坚持。
俗话说:水滴石板穿,绳锯木头断,日久见功夫。学习贵在坚持,最岂一暴三寒。我国东晋时期的伟大书法家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 “书圣”。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道。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另外,我还想跟大家讲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明朝万历年间,崇祯皇帝决心整修万里长城。可是在整修到山海关时却遇到了难题,因为 “天下第一关”匾额题字中的“一”字,早已脱落多时。为了补上这个“一”字,全国各地的名士都纷纷挥毫泼墨,却没有一个人的字能够表达“天下第一关”的雄风豪气。最后,竟然是山海关旁一家店小二用一块抹布写出的“一”字被选中。当人们好奇地问他是怎么写出这么好的字时,他回答说:“其实,也没什么秘诀,只是在这三十多年里,每当擦桌子时,我就望着牌楼上的‘一’字,一挥一擦而已”。总之,无论是流芳千古的“书圣”,还是无名小卒的店小二,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做出常人所不能做到的事情,关键是他们能够持之以恒,一以贯之的坚持。从中我们也应该领悟到:“勤奋成就天才”的深刻内涵。
二要常记录。
在学校期间老师就常跟大家讲:“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国清代杰出的文学家浦松龄,为了收集更多的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专门在路旁开间茶棚,路人喝茶时只需讲个故事即可免费喝茶。晚上他便回家整理这些故事,终于以其毕生的精力完成了《聊斋志异》8卷、491篇,约40余万字,这些故事多采自这些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郭沫若对他的评价是“写人写鬼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骨三分”。我也认识许多从事新闻工作者的朋友,他们身上都常带一个小本子,出差在外,遇到好句子,好标题,都不忘记录下来,日长天久,他们的文章都非常精彩。对于大家而言,也经常参加一些会议或各类培训,可认真记录的不多,听完了也就都还给了老师。其实,无论是领导的讲话也好,还是参加培训也罢,这些都是学习的很好机会,因为领导的讲话是经过深思熟虑,认真思考的,要么是传达上级领导的意图,要么是针对某项问题的提出,如果不认真听,不认真记,就可能领会不好上级的意图,就可能会出现差错,甚至延误工作。有句古话叫着“书到用时方恨少”,我们在座的很多同志将来都要走上领导岗位,若是平时不注重学习,不注重积累别人的经验,到头来就很难适应工作的需要,只有平时做个有心人,多记、多想,才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三要常总结。
总结是提高能力的关键。大家也都经历过许多类似如年终总结、工作小结等总结活动,但大家对总结的认识却很局限性,总把这项活动简单地看成评比先进,开展表彰的过程。其实,这只是总结的一部分,总结真正的目的在于发现成绩,查找不足,明确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总结对个人的成长进步也是非常重要,它不仅可以让人们明白自己做了什么,还可以帮助大家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如果不善于总结,就发现不了自身的问题,就看不清别人的长处,就容易滋生怨言,把自己的失败归咎到别人的头上,长此以往,就会怨天尤人,不思进取。相反,一个善于总结的人,也是提高很快的人。尽管人无完人,谁都难免出现失误,关键是要“吃一堑长一智”, 不要在同一个问题上犯同样的错误。
四要挤时间。
常听到一些同志抱怨,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学习。想必大作忙是客观的,没有时间学却也未必。我国东汉末年有位著名学者叫董遇,从小好学。附近的读书人都向他请教学问。他总是告诉人家:“先用心读书,读上百遍再说。”前来请教的人却说“没有那么多时间”。于是,董遇就教大家利用冬天、夜间和下雨天这“三余时间”读书的方法。其实,时间是挤出来的,董遇就是懂得利用“三余时间”,刻苦学习、独立钻研,而成为著名学者的。我国台湾著名学者柏杨也曾有过一段精彩的对白。一次,有记者问他,社交活动如此繁多,怎么还有时间读那么的书时。他却很风趣地回答道:“我是在等夫人化妆的那十几分钟,抓紧时间读书的”。尽管柏杨先生是一句戏言,却不无道理。只要我们惜时如金,勤奋学习,少一点应酬,学习的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如在车船上、飞机上,利用听录音、看电视,随身携带一本你喜欢看的书,带一篇文稿,一本小笔记本。当读书学习成了习惯和生活方式时,读书学习就不再是负担,而是乐趣了。现在还有一项研究成果,叫做读书养身、健身,我是深有体会的,大家也不妨去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