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学习励志 > 学习的重要性 >

浅谈古人的学习观是怎样的

时间: 燕妮2 学习的重要性

  《三字经》里说: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说明学习是处事的需要。一个不懂道理的人,是不会懂得什么叫耻辱。相反地,有人会以耻为荣。“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至理名言一直被奉为英国哲学家培根(公元1561—1626)的“专利”,其实,我东汉思想家王充(公元27—97)早在一两千年前就语出惊人,他在宏著《论衡》(岳麓书社1998年出版)的《效力篇》中这样写道:“人有知学,则有力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知识就是力量。”人生境界的高低是由学习决定的。宋朝诗人黄峪说过:“士三日不读,则其言无味,面目可憎。”不读书,不学习,必然言之无物,风度、气度、修养就不会提高,人就会变得粗俗。古人还讲:“读书养气,养浩然正气。”

  浅谈古人的学习观是怎样的

  虽然世人把孔子奉为“生而知之”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也承认,他并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者。他还表示,“加我数年(让我多活几岁),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论语·述而》) 在先哲们看来,学习好处多多,“学而成贤”、“学而致道”、“学而成美”,若离开学习,则“不知理义”、“不成其德”,一事无成,故“天资虽聪,不学不贤”。据此,荀子认为,“纵性情,而不足问学,则为小人矣。”(《荀子·儒效》)汉代的杨雄甚至指出:“人而不学,虽无忧,如禽何?”(《法言·学行》)意谓一个人不学习,即使无忧无虑,与禽兽有什么两样?

  关于古人的学习动机,虽然有人提倡“学也,禄在其中矣”(《论语·卫灵公》),鼓吹什么“学而优则仕”,“读读读,书中自有颜如玉;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但多数哲人还是学以自立,有志于社会。例如,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杨雄说:“学者,所以修性也。”(《法言·学行》)陆游则明确主张:“读书本意在元元(百姓)”(《陆游集·读书》)。荀子还强调指出:“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应当)学。”(《荀子·大略》)学习不一定非要从政,但为官必须学习。

  因此,“学者要淡得功名、须是力学。”(陆世仪《思辨录辑要》)

  那么,如何治学?

  治学首先要正心。

  宋代陆九渊认为,“学者须先立志”“无志,则不能学”(《陆九渊集》),“学者贵卓然自立,尤贵奋发有为”(张百行《困学录集萃》)。学必求益。如果“学而为名,内(内心涵养)不足也。”(杨时《论学篇》) 除了要端正学习动机,还须讲求学习的态度、方式和方法。这方面的古训浩如烟海。 学习要刻苦虚心,锲而不舍 ——“发愤忘食,乐而忘忧”“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温恭自虚,所受是极(所学到的才是其本原)”(《管子·弟子诫》)“穷理以虚心静虑为本”(朱熹《学三论知行》)。西晋车胤“聚萤作囊”,西汉匡衡“凿壁借光”等勤奋攻读的掌故,可谓家喻户晓。

  学习要善思多想,领会实质——“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能反三隅(举一反三)者,得意而言(领会内容)”(嵇康《声无哀乐论》),“进学则在致知(领悟真知)”(《二程语录》),否则,“学而不化,非学也。”(杨万里《庸言》) 学习要广纳博取,精益求精——“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黄石公《素书》),“学者规模贵大,功夫贵密(严密、精细)”(陈栎《随录》)“善学者穷于一物,不善学者穷于物物(就事论事)。”(庄元臣《叔苴子内编》) 学习要循序渐进,力学不厌——“圣贤之学,非造次(匆忙)可成,须在积累。”(朱熹《王岩叟语》),“日累月积,所蓄自富”(阮葵生《茶余客话》),“君子之学,死而后已”(顾炎武《人书云》)。

  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

  用司马光的话说:“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贵于有用,而不贵于无用。”(《司马温公集》),否则,“学道而不能行谓之病”(《庄子·让王》),因此,凡君子,必须“爱日以学,及时以行。”(戴德《曾子立事》) 更值得一提的是,古人十分强调为官者的学习,指出:“公务虽多,昼则属官,夜则属私,也可学也。”(宋子贞《湛然居士文集》)西汉的曾恭、卓茂,后汉的刘矩,隋代的刘旷,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勤政官吏。他们“升堂视事,退堂观书”,堪称勤学善政之楷模。(汪琬《论作县》) 学习是一种责任,是官员立德修身,勤政为民的基石。显然,那种借口忙而不学,被动应付、学而不深,浅尝辄止、深而不笃,知行不一的“厌学假学”倾向,折射出一种浮躁心态,与飞速发展的时代格格不入,必须尽快摈弃才是。

8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