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学习技巧的文章3篇
学习方法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下是小编想与大家分享的是有关学习技巧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有关学习技巧的文章一:为了有效率的读书,首先必须抛弃“书本只要精读一册”的观念。只要阅读自己所需信息的那几页,阅读书本的目的即已算达到了。例如,有一个问题你无法理解,当你拿到能获得解答的参考书时,根本就不必从最初的一页开始阅读,你一定会翻到解答的那一页,且只阅读这一页。一旦获得了必要的信息,再阅读这以外的部分,将构成时间的浪费。当然啦,如果整册都刊载着你需要的信息,那就另当别论。不过,这种情形很少。如果自己都无法明确的了解自己读书的目的是什么的话,那就不能开展重点式阅读法。假如,你想阅读一本有关税金方面的书籍,那你就得考虑一下,你真正感兴趣的是那一部分。例如你想在生前就把财产赠予妻子,或者想知道继承税的申告期限,那就去购买这方面的书籍阅读吧!如果在漠然的态度下,认为某一本书现在很流行,或者他人介绍你阅读某一本书,你就去购买阅读的话,由于你在无心之下阅读,所以可能会在毫无目的中浪费时间。就象食物有季节性一般,信息这种玩意儿,也是在你最需要它的时候,最能够使你记牢。因此,以“忙!忙!忙!”做为借口,大叹没时间读书的人,不妨使自己的目的明确化,再开展有效率的读书方式。
1.最好并读几册书,吸收信息的效果更好
读书的时间因人而异,对某些人来说,他一向都利用上下班的时间,工作的间隙,回家以后的时间读书。在车里阅读书报,在办公室、卧房,以及配合tpo (即时间time、地点place 、场合occasion)阅读的书籍都不同。换句话说,你在同时阅读好几本书。
一般地,很多人不喜欢在未读完一本书以前,再阅读另一本书。理由是并读是没有效果的读法,根本就无法同时理解两本书的内容。但是整天捧着一本书,一心一意地阅读它,也不见得是很好的阅读法。例如,在客满的车内,想翻看一本巨大的百科辞典,或者厚重的法律书籍,实在很困难。同时,你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不可能全部存在于一本书里面。因此,最好应用读书的tpo ,来选择内容适当的书本,同时进行阅读最有效果。例如,在早晨上班的车厢里,可阅读从早报“撕下来”的消息,到了工作场所,可阅读涉及本身工作的各种资料书本与外国的社会法等,回家后则阅读一些轻松性的小品,或者涉及象棋、围棋之类的书本……。因为,这些书都属消遣性质,阅读速度相当地快。只要能够从书籍吸取信息,就不难拓宽信息收集的范围,对工作也有很大的帮助。
2.先看目录的话,很容易理解书的内容
有些人在阅读一本书时,未看目录,就直接阅读本文。
如果是小说、小品之类的趣味文章,目的只是用来消遣的话,那就无可厚非。假如是为了工作方面的需要,或者想学习一些东西的话,如此的阅读将会产生弊端。因为对一本书来说,目录好比是一幅地图,或者是一个罗盘针。欲航海时,没有人会胡乱开船。他们必须事先研究航线,为了抵达目的地,应该朝哪一个方向行进,以及应该停泊在什么港口。阅读一本书也是如此。必须先看所谓目录的“地图”,以便捕捉到目的地的全部过程,再检查如何去阅读哪一部分。对于不必要的地方可以避开,重要的部分则多耗费一些时间阅读。
广场能带来良好的效率,一开始就要想到这一点。等到决定某章某节应该阅读,以及哪些不必阅读以后,就可以进入本文。在这个时候,你不必拘泥于书本的章节,可以从刊登你需要信息的那章阅读就行了。有时甚至可以从最后一章阅读。
实际上,在阅读各种企业方面的书籍时,往往从最后一章开始阅读。因为有一些作者在前面说了一大堆不怎么重要的话,到了最后才确切的揭示出秘诀。读书的人急于知道具体的秘诀,实在没有耐心看一大堆不重要的文章。利用目录抓住书的纲要,再选择你自己想要阅读的章节,只要熟读那些章节也就够了。例如,时常阅读的法律方面书籍,虽然非常的厚重,但是,必须阅读的部分并不多,因此,能够非常有效率地阅读。
3.重要之处,可以多读十分钟或二十分钟
一年平均要阅读三百本书。这些书籍,包括纯消遣的,涉及工作方面的,以及为了研究而阅读的书籍。因为工作很繁重,不可能有那么充裕的时间,从头到尾阅读每一本书,所以耗费于一本书的阅读时间,平均只有二十至三十分钟即够。“咦?那么短的时间能读什么书呢?”,或许有人会表示疑问。事实上,一本书所刊载关于个人所需的信息,充其量,只有那么几页罢了。不过,在阅读重要的地方时,一页往往要耗费十到二十分钟。只要把握住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其他的页数不看,也算是达到了目的。最重要的事情,并非在短时间之内“读完”一本书,而是在短时间内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仅利用短时间阅读,而想有效率地获得信息,就必须满足一个条件,那就是要明确地知道,你想知道一些什么?不仔细地阅读目录,如果不知道自己想知道的事情,那就找不出应该熟读的地方。如果在不知自己的需求之下,从头到尾读完一本书,那还不如花十分钟只熟读必要的地方,效果要来得好些。对读书来说,最重要的并非阅读的时间,而是一种敏锐的判断力,知道应该熟读哪一部分,应该放弃哪一部分。在跳读时,都是适应需要而选择页数,有时只精读刚开始的十页。那是因为有某些书在开头部分,叙述全部的核心之故。如果,你的需要并非十分具体的话,那就不妨精读开头的部分,或者结论的部分。
有关学习技巧的文章二:提要: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同样,每个人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也会因人而异。“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在作文教学中一千个学生为什么就不能给我们一千个生活呢?原因是教师走入了应试教育的误区,扭曲了学生对生活的正确认识,让本应该丰富多彩的、充满灵气的作文变成僵硬的、呆板的、充满着空话、套话的应试之作。本文试从“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才是真正的作文”入手,提出了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说真话、诉真情的几种教学方法,并提出写出真实的生活,写出独特的感受,作文才有生命力。
关键词:真实的写作
生活是多样化的,每个人眼中、心中的生活,更是异彩纷呈的。作文,本来就是对认识到的生活的真实的反映。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才是真正的作文。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的作文指导仍坚持不移地冲着分数而来。猜题、套题、甚至默许、引导学生胡编乱造,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作文成了为教师而写,为应试而作,毫无兴趣,照抄照套的问题随之而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终生学习的四个“学会”(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核心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真实的人。在这方面,作文教学是责无旁贷的。“作文即做人”,“文如其人”都说明这一个道理。它要求作文应当是真我的体现,它不允许存在着虚假。作文的弄虚作假,是对学生人格的扭曲。写出自己的生活,写出自己,作文才有生命力。
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但小学生往往容易忽略身边的事情,不容易挖掘身边的题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恰当的引导,引导他们在写作文时要做到说真话、诉真情,能在大量的以表达自己真实思想和心理情感为中心的写作中发展和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把作文变成让学生感兴趣的一样东西,让学生爱写,并能通过作文正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表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
(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这很值得我们今日的为“作文而作文者学习”。学生在写作中往往会遇到“无米下锅”的问题。学生的生活范围是极有限的,这种有限的生活范围又很容易造成学生感悟上的迟钝和麻木。为了让学生能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让他们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要努力找出一点使你心动的东西来。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做一些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因而,引导学生学会真实的写作首先是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叶老说过:“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生活中有许多有意义的值得观察的事物,怎样使学生不错过这些宝贵的生活画面,及时捕捉住观察的对象呢?教师一要多引导,二要多提醒。比如要写周围熟悉的人,首先要选定目标,注意观察。这个人在外貌上有什么特征?在行为习惯上有什么特征?有没有与别人特别不一样的地方?什么地方最引人注意?类似的问题教师要经常提醒。有很多观察体会,很多灵感往往是转瞬即逝的,一不留神就会溜走。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每天写一篇观察日记,写自己的新发现,写生活中的事物,写脑中偶尔蹦出来的灵感。教师要注意引导,使那些没有观察意识、对眼前现象熟视无睹的学生,慢慢培养起观察兴趣,逐步形成观察的习惯。
(二)、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多接触社会
由于“作文来源于生活”,所以作为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尝试着跳出当堂完成或今天布置、明天完成的传统格局。教师可以借鉴西方小学生的一些做法,让学生跨出教室、跨出校园,跨入社会,在充分接触各种人和事之中进行有感而发的写作,这样做更能发挥写作的功能: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
美国一位女教师微笑着给同学布置了一道作文题:“我们要来找出自己希望从事的职业。针对未来的职业写一份报告,而且每个人都要访问一个真正从事那行业的人,做一份口头报告。”这道作文题使十三四岁的孩子感到惊讶,但他们还是遵照老师的要求去努力完成。此种作文可以培养人的五种能力:抉择能力、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样,做、写、说、思便有机的结合起来了。”有了那么多的实践经验,学生也就不会胡编乱造,生搬硬抄,而会把实践中的真实的感受融入到作文中去,使作文为生活服务。
与中国相比,美国学生写作文的生活材料比中国丰富。美国的作文课不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写作任务,而是可以在图书馆查资料或调查访问,给学生充分思考和准备的余地。美国作文课关注人生、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与社会、与生活是沟通的,注意处理好作文与生活源头的关系,并且追求真实和实用。这样,学生就会在作文中寻找到乐趣,不会像中国孩子那样“为了作文而作文”了。
如同样的作文题《我的父亲》,中国是课堂交稿,逼得有些孩子胡编乱造,而且大多是千篇一律,心目中的父亲毫无个性可言。而美国是一周内交稿,让孩子们去采访父亲、母亲、祖父、乃至伯伯、叔叔、邻居和同事,使孩子们更深刻地了解自已的父亲,从而写出一篇生动而深刻的调查报告或纪实文学。
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学习美国作文教学的人文性、实践性和趣味性。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仅仅只局限于课堂教学,而要鼓励学生多走出课堂,多角度地看待身边的一切事物,学会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品德、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生学会写作文,热爱写作文,这样的写作会比仅仅在课堂里完成一篇作文有意义得多。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吐
书读多了,生活积累丰厚了,就会引起倾诉、表达的欲望,于是就开始写作了。学生有许多美丽的幻想,包括荒诞无稽的,不要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而应鼓励他们写出来。语文课就要解放人,解放人的心灵和才智,让学生们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只有敢说真话,才能写出好文章。例如,开展心理疏导作文课对于引导学生敢于说真话、诉真情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如《我生气了,怎么办?》,《我有烦心事,怎么办?》这种类似的作文题教师可以通过例举一些身边遇上的不顺心的实例,引导学生把自己为什么要生气,为什么会烦心,以及生气时的表现,烦心时的表现都说出来。通过向全班同学的倾诉,再经过教师的积极引导,让学生自己想出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会有一种情溢心间,不吐不快的感觉。教师就要抓住火候,让学生趁此宣泄自己的感情,表露心声,并让学生把这种感受写出来。
孩子们的童年是梦的季节,这时候往往会有许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当孩子愿意把这些心里话都说出来时,不论孩子的想法是多么可笑,孩子的行为是多么幼稚,只要是真实的,教师都应该加以表扬。因为,高尚的、美的情感都出自真实的事情、发自内心的感受。这些真实的感受成为了写作的第一手材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还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四)、教师要在作文命题上有所创新
作文命题有时与学生的积累不一致,与学生的兴趣不一致,与学生的思路不一致,这样,学生的信息被深锁在大脑里,作文时就会无从着手。为此应让学生参与命题,给学生写作的自主权,写他们自己想写的东西,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有真实性可言。
作文命题不在乎“大”与“小”,而在乎能否给学生发挥“真情实感”的空间,能否给学生提供“我手写我口”、“我手说我情”的题目才是关键。
1、 规范命题的范围
对于规范命题范围这个问题,叶圣陶先生早有理论,他曾说,凡是圣明的国文老师,他出的题目应当不超过学生的经验范围,应当站在学生的立脚点上替学生设想,什么材料是学生的经验范围内,是学生所能写的、所要写的,经过选择才定下题目来。断不可出一些离奇的题目,离开学生经验十万八千里,叫学生搔头挠肋,叹息说没有意思,没有材料。因此作文命题应贴近学生,贴近社会,方式要灵活多样,表达要新颖生动,最好在学生下笔前,教师先亲自“下水”试试,以便知深知浅,知难知易,使得作文更加贴近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诉。
2、 让学生自由命题
在小学也不妨试试“新概念作文”。“新概念作文”是由北京大学等7所重点大学与《萌芽》杂志社联合发起举办的作文大赛,与程式化的语文教育相对应的“新思维,新角度和真体验”成为出发点,它对体裁、题材、风格都不作要求,凡是自己有兴趣的,感触比较深的,能充分发挥创造性和想象力展示才华的都可以写,尤其鼓励中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喜好来说明自己想说的话。中学生有新概念作文,小学生也可以有自己的新概念作文,自己命题,写出真实的感受。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爱作文的情感。生活是真实的,作文也应当是真实的。叶圣陶先生说过:“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实的真理,切乎生活的状况。”这就告诉我们,摒除虚假浮夸,才能写出真实之文。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说真话,诉真情”的条件,强调是什么写什么,想什么说什么,不虚假、不矫饰。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从“要我作文”转变成“我要作文”,在以表达自己真实思想和心理情感为中心的写作中发展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
有关学习技巧的文章三:一、语言的神奇功用
作文无定法,语言无教法。如果王老师站在讲台上对同学们说,我来教你们写作的方法,说话的技巧,那是非常滑稽的。但是语言这个东西,又具有魔术师般的神奇本领。我想起了一个故事:明朝那位主修《永乐大典》的翰林大学士解缙,有一天他和明太祖朱元璋一起钓鱼,不一会儿,解缙就钓鱼数条,朱元璋却一无所获,场面十分尴尬。解缙察颜观色,随口吟诗一首:“数尺丝纶垂水中,银钩一抛荡无踪。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朱元璋听了,龙颜大悦。这是语言透析出的机敏睿智与应变技巧。还有。同学们知道《晏子使楚》的故事吗?晏子名婴,春秋时齐国大夫,此人身体矮小,其貌不扬。一次,齐王派他出使楚国,楚王骄横傲慢,不可一世,问:“你们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婴回答说:“挥袂蔽日,呵气成云,怎能说没人呢?”楚王问:“那为什么派你出使楚国呢?”晏婴回答说:“齐国的规矩是贤者使贤王,不肖者使不肖王。我最不肖,所以使楚。”晏婴运用语言的艺术,维护了国格与人格的尊严。再有。二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访美,向罗斯福总统请求一批军火援助,罗斯福举棋不定。丘吉尔闷闷不乐地回到宾馆,他刚跳进浴盆里,罗斯福突然不宣而入。丘吉尔赤身裸体,嘴里还叼着他那个须臾难舍的大烟斗。这场面是多么难堪呀!丘吉尔急中生智,耸一耸肩说:“我这个大英帝国的首相对你可是没有丝毫的隐瞒呀。”对方听了捧腹大笑。丘吉尔妙语惊人。不仅掩饰了自己一丝不挂的窘态,而且含蓄地表示他在政治立场上开诚布公、毫无隐私、赤胆相见。这不仅恰到好处地打破了僵局,融洽了气氛,而且博得罗斯福的极大同情和好感,使会 谈形势发生了戏剧性变化。罗斯福欣然同意了他的请求。这是语言透析出的政治风度与外交技巧。“能言利齿安天下,说退群雄百万兵”。语言功用于此可见。它不只是一种表达技巧,而且是一种思维的艺术,是智慧与情趣的闪光。其谐趣无穷,奥妙无穷。我们不研究语言的政治、军事、外交、交际等功用。今天,我们只是就语言在写作上的表达功用来讨论它的技巧问题。
二、文章语言表达技巧
同是一张稿纸,有的人写出的文章言辞枯涩、索然寡味,有的人运用语言的技巧却十分精妙独到,笔底生辉。如:描风景,如诗如画;写人物,形神毕肖;述情节,波澜起伏;抒情感,酣畅淋漓;表思想,隽永深邃;状生活,妙趣横生。
这说明,就语言表达本身而言,还 是有一个技巧问题,有一个语言的美学价值问题。下面就谈谈:我自己对语言运用的一点体会和感悟。
(一)语言的描摹之美
什么是描摹?《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用语言文字表现人或事物的形象、情状、特性等。”描摹是一种语言表达技巧,它的美学价值在于形象与生动。它能把静的变动,死的变活,抽象变具体,无形变有形。
举个例子,比如放学后,同学们隔着铁门看外面快餐店炒菜,一个同学说:“外面快餐店正在炒菜。”这是叙述。叙述语言通常只能告诉我们的“情节”。让我们变换一下表达方式:“快餐店,掌勺的正忙个不停。锅烧得通红,油煎得滚热,活鲜鲜的小白菜,往油锅一倒,爆得脆响。铁瓢挥动,铁锅抖起,两分钟,捞起来,油灵灵、香喷喷的,同学们隔着铁栅子门,口水诱得直往肚子里咽。”这是描摹,不仅有情节,而且有画面,色、香、味、感一应俱全。描摹之美使语言层次上了一个等级。
描摹之美,要靠比喻、拟人、拟物来实现。可以说,没有比喻、比拟,就没有描摹,就没有形象生动可言。
比如静,我们说“这里很静”,这是叙述语言。这个“静”给人的感觉是抽象的。
再说:“教室很静,只听见笔和纸的磨擦沙沙作响。”这是描摹,写出了静的“模样”,但给人的感觉不新鲜,都知道笔纸磨擦沙沙作响这种静的“模样”。让我们再来看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是如何来捕捉静的:“四周是那么宁静,你能听见一百步外松鼠在枯枝上跳来跳去,断枝掉下来,先微微钩住另外的树枝,然后落到疏松柔软的草面上——永远掉在那儿,静静地等待着腐烂。”
静是什么?在作家笔下,静是松鼠在百米外枝头跳的声响;是枯枝掉下来钩在另一根枝上的晃动; 是疏松柔软的草坪;是永远躺着的等待。
描摹的技巧在于把静变得可闻可睹可摸可感了,而且给人的感觉是全新的,未曾体验过或未曾想过的。“ 味新则悦”,美感由此而生。
巴尔扎克说:“第一个用花比喻女人的是天才,第二个还这样比喻的是庸才,第三个还这样比喻的是蠢才。”描摹技巧要抓住一个“新”字:视角要新,设喻要新,给人的感觉要新颖独特。人云亦云是不能给人美感觉享受的,那不 艺术的天才,而是蠢才。描摹之美,还要靠联想来实现。
联想,是将本体与喻体、本体和拟体对接起来,用数个喻体、拟体来展示本体(即描摹对象)的思维方式。 联想也是一种辐射性思维,它从展现本体(描摹对象)的目标出发,舒展想象的翅膀,心骛八极、神游万里、去寻找并选择与本体(描摹对象)有相似特征的喻体。用文字表达出来,就形成一种众星拱月之美。使抽象变得形象,单调变得丰满。举例为证:比如,校园有尊无名雕塑,同学们进进出出,熟视无睹吧。其实,她是唯一能象征一中一种文化氛围的建筑物。“白瓷砖贴的地面,红色花岗石镶的基座,白色的塑像,两个昂首望天的学生……”大多数同学在老师布置的作文上这么写,象说明文,感觉肤浅,文字干巴。我以为她是把我们诱入知识殿堂的天使。有了这个定位,基调就有了。沿着这个思路想下去:红色花岗岩,源于数十万年前的火山爆发;我国的现代文明植根于深厚的古民族文化之中;那座时钟定格在九点,不落的太阳呀,他们永远年轻;那姿势翩翩欲仙象要腾空飞去,往天堂看这究竟:看嫦娥跳舞,看吴刚伐桂,去赴蟠桃会,去品尝李老君八卦炉中的长仙不老丹——不,也许他们并不浪漫,他们是要去太空做一个物理实验,去火星寻找新的生命……
黄土高原的厚实,凤池山的秀丽,校园那座无名雕塑是一中这部耐读《春秋》的序。
这段联想比喻有两个喻眼:“天使”与“耐读《春秋》的序”。“天使”的比喻可能有许多同学都想得到,把一中比喻为一部耐读《春秋》,再把进门即见的雕塑比喻为这部《春秋》的序,不一定人人想象得到。我想,这虽算不上是“天才”的比喻,但起码不是“蠢才”。
再如,以“0 ”为话题作文。怎么写?“0 ”是那么简单,简单为一条封闭的曲线;“0 ”是那么抽象,抽象为“没有”。
有位同学借助联想,用“博喻”的辞格,以散文诗般的语言,把简单抽象的“0 ”描摹得童话般美丽:
“没有海的浩瀚,没有天的无边,一粒小石子在水面上击起的涟漪, 一位天真女孩用麦秸吹出的皂泡, 瞬间化为乌有——我便是‘0 ’。
“没有横竖撇捺,没有点折弯钩,眼一睁,口一张便是我的形象——极其简单,我便是‘0 ’。
“我是达芬奇笔下的鸡蛋,他就是从划‘0 ’开始,创作出了《蒙娜丽莎》与《最后的晚餐》。
“我是缀在枝头的果实,给园丁以丰收的惊喜。
“我是分子、原子、质子,构成这美丽的大千世界。
“我展开就是一条线段,良好的开端与好的结尾,一对接就变成了圆满。”
海的浩瀚,天的无边,水面的涟漪,飘飞的皂泡,用这些与“0 ”有相似特征的形象来状“0 ”喻“0 ”,“0 ”就形象化了。“眼一睁,口一张——极其简单,我便是“0 ”,极具神韵,简直把“0 ”生命化了。 这就是描摹的表达技巧,是描摹的美学价值。
描摹就是“添枝加叶”,使一棵孤树变得枝繁叶茂;描摹就是“添油加醋”,使一锅谈水变得有滋有味。
当然,这是就语言的表达技巧而言的。就整个文章的写作技巧而言,还有一个构思立意的技巧问题,任何描摹,都必须创设一种情意,必须有其思想内涵,必须为展示一定主题服务,必须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为描摹而描摹,那就成了一种文字游戏。
比如“0 ”的描摹,我们可以抓住达芬奇从划“0 ”开始,创造了艺术的辉煌,来写学习要扎扎实实,从基础抓起;或抓住“良好的开端与良好的结尾,一对接就变为了圆满”,这一点来写办事有始有终,圆满的事业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等。这是构思立意技巧问题,以后另起话题。
描摹还要注意典型性。写人状物既要有典型品质,又要有个性特征。
比如写眼睛,我们说眸如一池秋水,眉若一弯新月。比如好不好?好!但很俗气,古人都这么写,每一个人的眼睛都可以这么比喻。精妙的语言是要你对描述的个体有独特的发现。徐志摩在《拜伦》一文中对拜伦雕像眼神的描写就十分精湛:“他没有那样骄傲的锋芒的大眼,像是阿尔卑斯山南的蓝天,像是威尼斯的落日,无限的高远,无比的壮丽,人间万花镜似的展览反映在他的圆眼中,只是一层鄙夷的薄翳。”作者抓住特定情景中的感受,借用比喻,发挥想象,把拜伦眼神的深远,壮丽刻画得活灵活现,透露出诗人洞察大千世界的气质。
写人物与写景物不一样,景物描写通常可以凭辞章艳丽来显示其语言色彩。景物描写凭辞章之艳来显语言美,在古代散文里面尤为明显。比如王勃《滕王阁序》中写秋的景色:“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鱼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写春景莫不如是:“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人物描写则不然,人物描写的语言技巧在于描摹表现人物典型性格的典型细节与个性特征。词藻堆砌,往往犯忌。
比如有位作家写牛顿:“牛顿2 7 岁那年,向一位美丽的姑娘求婚,可是,他的心思忽然溜到另一境界里去了,他的头脑中只剩下了无穷量的二项式定理。他紧紧地抓住了姑娘的手指,直往烟斗里塞,把她的手指当成烟斗的通条了。
“‘哇’!姑娘痛得大叫起来,牛顿这才似乎清醒过来,连声道歉。姑娘悻悻地走了,牛顿还在那里喃喃自语:‘看来,我是该打一辈子光棍了!’”
这段文字耐不耐读?耐读。但通篇没有一个华丽的词藻。这段文字的文眼在哪里呢?在牛顿把姑娘手指当烟斗通条的那个典型细节。写文章象走围棋,围棋的技巧在于做眼,眼做活了,棋也活了。语言的表达技巧也在于做眼,篇有段眼,段有句眼,句有词眼。眼做活了,文也活了。
契诃夫这样描写胖女人:“她的脸胀得发亮,皮肤已经不够用了。睁眼的时候必须把嘴闭上;张嘴的时候必须把眼闭上。”这段语言很有独特性。
十几年几,我写过一篇散文,题目是《老师说,我期望你》,开头是这样写的:“……他每讲一句话都要伸一次舌头。就象后悔自己每一句话都讲错了似的。但他很有神韵,饶有风趣。他讲话很快,有时一口气要讲近百字。由于气憋得太很,讲完后要作一次深呼吸。舌头缩进去的时候很响很响,常把坐在前排中间胆小的女同学吓一大跳。”这段语言的文眼在最后一句,亦显个性特征。
归纳说一下:描摹,它不只是一种文字上的表达技巧,而且是一种形象思维的艺术;描摹要靠比喻、比拟和联想来实现;描摹技巧要突出一个“新”字:视角要新,设喻要新,给人的艺术感觉要新;描摹要有思想内涵,为展示主题服务;描摹要有典型意义。
同学们,讲了这么多理论,现在让我们具体来训练操作一下描摹这种表达技巧。以王老师的手为例(伸出五指),请同学们用语言描摹表达(不得少于3 0 0 字):
表述一:一只手,五个指头(7 个字)。
表述二:一只手,五个指头,三长两短(1 1 个字)。
表述三:一只手,五个指头,拇指粗,中指长,小指小(1 6 个字)。
表述四:一只手,五个指头,拇指粗短,中指窈窕,小指灵巧(1 9 个字),语言已进入发展等级,尤其那个“中指窈窕”会使人联想起亭亭玉立的少女,这个“中指头”形象化了。
这样还不够,让我们再来看画家兼文学家丰子恺是怎样来描摹五只手指的:
“大拇指其貌不扬,自渐形秽,常退居下方,不与其它四指并列。它矮而胖,构造简单,别个手指两个关节,它却只有一个。但五指中 ,它工作最艰苦,拉胡琴,它紧扶琴架,吃果物它剥皮。而有什么悠闲,舒服的事,象抽烟之类,却让食指和中指去领受。它诚实肯干,所以,人们称赞呱呱叫的好人时,总是伸出大拇指。食指呢?工作挺复杂,还要干许多试探性工作,尝尝食品,试试冷暖。它受到刀伤、轧伤、烧伤的机会较多。中指身材高挑,处于中间的优越地位,皮肤细嫩,颜色红润。无名指象个小姑娘,辅助其它手指干活,还和中指一起亲切地向人们打招呼。(英语),小指如天真活泼的儿童,经常不厌其烦地干些细小活儿。这五指各有所长,互相配合,形成一个整体。法国有句谚语‘左手要右手洗,右手要左手洗’,人们应象左右手一样互样合作,团结帮助。”
同学们看,简单的五指, 作家写来洋洋洒洒,纵横恣肆,极具理趣。为什么呢?描摹之技巧,使之然也!
同学们, 学会了描摹的表达技巧, 何愁作文无话说,8 0 0 字, 何足道哉?8 0 0 0 字也只不过是小菜一碟呀!
描摹表达技巧在考试中的应用。O 我开篇讲的那几个故事:解缙吟诗悦龙颜,晏子应对护国格,首相妙语破尴尬,实际上就是语言的得体问题。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在高考中是作为D 级能力层次来考查的。
下面将语言的描摹技巧作为一种素质与能力在高考语文试卷中考点的设置作简要分析。
首先,高考语文试卷第五大题通常以扩句的形式来考查语言表达描摹能力。例如,2 0 0 0 年高考语文试卷第五大题第2 7 小题,以情景写语段:根据下列两种情景,以“歌声”为重点,分别扩展成一段话。分值是6 分。
情景一:毕业典礼上 同学们 歌声
情景二:考试前夕 我 歌声
本题重点考查扩写能力,能力层级是D 。“歌声”是扩展的重点内容,考生需要将“毕业典礼上同学们”和“考试前夕我”(听到、唱的)歌声进行描写性的扩展。请同学们课后练习练习,看谁能得满分。预计扩展语句、压缩语段,仍是2 0 0 2 年高考必考考点。
其次,过去通常以“小作文”的形式来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的描摹能力。比如,1 9 9 1 年高考语文试卷第六大题: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要求学生写想象作文、并举例说明,比如,你可以把这个圆想象成一轮满月,然后以满月为重点,再用天幕、云彩、柳梢等作为陪衬,构成一个美丽的画面,再把这个画面用文字描述出来就是想象作文。圆是可以想象成很多不同的物体的,请你根据这位老师的启发,把这个圆想象成另一个物体,写一篇2 0 0 字左右的想象作文。
[ 要求]
①不要再把圆想象成满月进行描写。
②以一个圆的想象物作为描写重点,不要以陪衬作为描写重点。
③写成一个画面或一个镜头,一个场景,不要写成故事。
④想象合理,形象具体生动。
⑤语言确切、连贯,条理清楚。
这是想象式作文,考查的是对圆形实物的描写。当年有很多学生选材广泛,写出了不好作文。有的写花环,有的写父亲的草帽,有的写露珠,有的写井,有的写湖,有的写硬币,有的写圆圆的磨道,有的写水上的半圆与水中的桥影构成的圆,选材很广泛。下面是一篇题为《夕阳》的满分作文,作者运用描摹之技巧,把夕阳写得非常形象生动——
夕 阳
圆,使我想起了古代诗人这样一句诗:长河落日圆。西方的天幕中,圆圆的太阳像一个大火球将要坠入地平线,大半边天都被夕阳的余辉映成了红色,云彩镶上了金边。满是光彩的云朵流过太阳,慢慢地,向上飘去。大圆球似的夕阳,涨红着脸,俯视着万物,眺望着东海,迟迟不愿离去,把自己最后一抹光辉向人间,带着羞涩的笑隐在五彩云朵中。一轮更圆、更红的太阳,将在明朝升起。
再次,6 0 分大作文更是描摹表达技巧大显身手,一展风采的广阔天地。在发展等级1 2 个给分点上,其中有了3 个得分点就是展示你语言描摹技巧的。翻开高考满分作文集,以描摹技巧取胜者,满目皆是。所以,从高考的角度讲,我们也应该熟练掌握描摹的表达技巧。
怎样学习语言描摹的表达技巧。 第一,多读。名家笔下,描摹技巧是非常精美独到的。如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乔治·桑的《冬天之美》,卢森堡的《狱中书简》,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等等等,其描摹技巧可谓是精美独到,文中典例。多读多想,潜移默化,必然领悟。第二,多练。借用作画的一个术语,同学们要学会“写生”。一人、一景、一物、一颦、一蹙,饱蘸色彩,描其形、状其态,生其光辉。其实,同学们笔下展现出的描摹技巧是很精美的,批阅你们作文的时候也是一种享受。
比如艾姗同学写“校园夜雨”:雨过之后“最后的两三滴雨,从屋檐上落下来,掉到水沟里——叮咚一声。”此时万籁俱寂,夜何其静也。叮咚一声,这雨哪里是掉在沟里,分明是落在作者心里。这种感受是多么独特,描摹是多么微妙。
比如吴子伊同学写“他将手中的光球,往空中扔去,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帅呆了!”
比如成妍姬同学发在《南鄂晚报》上的《窗外之美》,对窗外景色的描摹:“不经意地抬头望去,看见万里无云的空中飘着一缕缕红霞,仿佛老师无意点染在作业本上的红墨水,又像国画大师用朱笔一挥而就的抽象画。看那色彩,不由令人想起小b a b y 的脸,还有少女那害羞的腮帮……真是美不胜收。“大自然在巍峨的两座青山之间搭起了彩虹桥……我想起了卢森堡的一段话:‘天哪,天空啊,云彩啊,以及整个生命的美并不只存于佛龙克……’“我心灵为之一动,在稿笺上写上了一个题目——窗外之美。”
生活中无处不美,只要我们肯去发现,只要我们具有描摹生活之美的笔力。比如说,马师傅送水来了,怎么描摹?“‘水来啦!’老马师傅一声吆喝,热得冒气,让你从舌尖暖到了心尖。”
比如有位同学上课喝开水,舌头啧啧咂响,我批评说:“某某同学上课喝白开水,一喝三嘿,清淡如水的生活,他却品得津津有味。”
比如期中考试,王老师在黑板上写道:规规矩矩考试,堂堂正正做人,把纪律教育化为“人格武装”。陈建宇同学在作文写道:“我们把手放在试卷上,有板有眼地对天发誓。黑板上那两句话就是誓词,那虔诚之态,就象_随着教主做早课。这就是对生活的“写生”。就是语言的描摹之美。
同学们,生活是多么美好呀!让我们用一颗金子般的心去感知生活,用一双天使样的眼去观察生活,用火一样的激情去点燃生活,用一支生花妙笔去书写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