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网 > 学习励志 > 学习的作文 >

关于革命精神的心得体会3篇

时间: 如英2 学习的作文

  中国革命精神的产生、发展和弘扬正是适应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伟大事业的需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到的关于革命精神的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关于革命精神的心得体会一:

  《洪湖赤卫队》观后感--2500字

  “洪湖水、浪打浪、洪湖岸边是家乡……人人都说天堂美,怎比我洪湖鱼米乡。”这是《洪湖赤卫队》的主题歌。每次听到这首歌,都有种暖暖的感觉。我的家乡离洪湖不过10公里的路程,与洪湖同属荆州地区。歌曲中的“四处野鸭和莲藕,秋收满帆稻谷香”的景象在我中学时期依然存在。

  洪湖,这片革命的热土曾经是全国农村土地革命的中心之一,孕育了数不清的革命传奇与光荣壮举,谱写了一曲曲不朽的英雄之歌。上个世纪30年代,就是在这片水域上,游击队员在芦苇荡里神出鬼没,将游击战争开展得如火如荼,这里的百姓几乎全民参战,22岁以上的参加赤卫队,18岁以上的参加青年团。

  贺龙选择洪湖为革命根据地有几个原因,第一是洪湖的河湖港汊比较密集,其次就是南昌起义失败之后,按照毛泽东同志的指示精神,一部分上山,一部分下湖,走农村包括城市的路线,这个根据地的意义主要是配合湘鄂西、鄂豫皖、湘鄂赣这几个根据地,对重大城市进行突围和反围剿。

  那个时候,在洪湖地区,几乎人人都会唱这样一首歌谣:“洪湖水,长又长,人心向着共产党,贺龙领导闹革命,红旗飘飘打胜仗”,军民齐心,用饱满的革命斗志与敌人作斗争,也与艰苦的条件作斗争。当时湘鄂西苏区革命根据地的生活非常艰苦,有史料记载,医院里是用刮头刀代替手术刀,用猪油代替凡士林,用土布来代替绷带,用食盐水来代替酒精消毒,在当地湘鄂西的带领下,当地军民一边发展生产,一边学习文化一边闹革命。解放后,谢觉哉还曾写过一篇有关的回忆文章。

  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配合各地区革命斗争,为积蓄和发展中国革命力量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以贺龙、周逸群为首的共产党人的正确领导下,洪湖地区的游击战争坚持数年之久,后来与红六军团会合,形成了三大红军主力之一的红二方面军,并为后来的革命战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于湘鄂西根据地革命斗争的作用,毛主席曾经做过精辟的论述:“红军时代的洪湖游击战争,支持了数年之久,都是河湖岗汊地带,能够发展游击战争,并建立根据地的证据”。

  洪湖地区的斗争艰苦而曲折,《洪湖赤卫队》的历史同样如此。为了纪念当时这段充满传奇的革命时代,湖北省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对这些地方素材的发掘与收集工作。1952年,湖北省、地、县三级文工团经过整编后,建成了一个约70人的歌剧团,定名为湖北省地方歌剧团。1958年,《洪湖赤卫队》首排成功,1959年10月作为湖北省国庆10周年的献礼剧目首次进京演出,便一炮走红,成为中国民族歌剧的瑰宝。当时歌剧《洪湖赤卫队》在北京首演成功后,为使全国人民都能看到这出好戏,贺龙元帅提议将其搬上银幕,并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北京电影制片厂和武汉电影制片厂,由两厂联合拍摄,由谢添出任该片导演,参与电影拍摄的演员基本上都是原班人马。《洪》剧开拍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奇缺。由于吃不饱,加上每日工作量大,演员们体重急剧下降。扮演队长刘闯的夏奎斌体重从159斤降到了118斤,扮演韩英的王玉珍由于缺乏营养患了“水肿”,尽管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但是大家却无怨无悔,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把《洪》剧拍好。经过数月的奋战,彩色影片《洪湖赤卫队》终于拍完了最后一个镜头。与舞台版的《洪》剧相比,影片《洪湖赤卫队》除了原舞台剧的全部精彩唱段外,由于一些场景是实地拍摄的,演员更容易入戏,因而显得更加真实和生活化。1961年影片在全国一经公映,便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在全国各大影院掀起了一股《洪湖赤卫队》热,截至“__”爆发前,歌剧《洪湖赤卫队》创下了连演800场、场场爆满的纪录,以至于被许多电影院一天放映24小时。“__发后,随着一大批革命家被打倒,一批歌颂革命事迹的优秀影片也遭禁锢。电影《燎原》、《怒潮》等因被指为刘少奇和彭德怀树碑立传而被打入冷宫。歌剧《洪湖赤卫队》也未能幸免。1967年12月11日,《湖北日报》发表文章称《洪湖赤卫队》是为湘鄂西根据地创始人贺龙树碑立传。1977年1月23日,被“--”打入冷宫10年之久的优秀歌剧《洪湖赤卫队》在武汉重新公演,外界从这次公演嗅到了特殊的味道:贺龙元帅将要被彻底平反。1982年,贺龙彻底被平反。1999年,歌剧《洪湖赤卫队》复排公演。迄今为止,歌剧《洪湖赤卫队》已上演1000多场。半个世纪以来,《洪湖赤卫队》那优美动听的旋律荡漾在一代又一代观众的心间;作为中国民族歌剧瑰宝,它推动着神州大地一波接一波红色经典的浪潮。

  关于革命精神的心得体会二:

  《长征》观后感2000字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山上里格野鹿,声声哀号。树树里格梧桐,叶呀叶落完,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里格人马 。。。

  十里送红军,这首歌是来自电视剧《长征》的片尾曲,一唱到这几句,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很多幅红军在战场上热血奋战、英勇杀敌、不顾生命的壮丽画面。我土生土长在红色的赣南革命老区,这首歌也是在红军即将踏上长征路的背景下,流传这一带的革命民歌。所以我的童年就是在这首红色革命歌曲的熏陶下成长的,它带给了我深情的、留恋的、亲切的、期盼的感觉,给了我无限的遐想和快乐。

  而在不久前,我又看了一个名叫《长征》的电视连续剧,以前总听说长征的事情,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看完后才明白了长征有多么感人、多么伟大,我被深深的吸引了。

  《长征》概括性地讲述了中共工农红军从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从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西、甘肃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片中,我们看到了许多红军战士在战场上英勇杀敌,一些战士受伤怕拖累大部队而自愿牺牲的景象。还看到了战士们过草地因没有食物只能吃草根,喝泥水……影片最后描述了红军过完草地,毛主席骑着马儿在草原上奔腾的场景,顿时,影片的高潮被掀了起来,中共工农红军的长征胜利啦!

  观看完影片,我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因为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与长征是有着紧密的联系。人们重视长征,是因为它给我们带来的是无数的感人故事,让新一代的孩子学习长征精神。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沐浴在祖国和煦的阳光下成长。我们不可能也永远体验不到红军战士过草地、雪山,与敌人奋战的艰辛。更加体验不到,红军战士们爱国的一腔热血。那么多的战士牺牲了,但我相信,他们不遗憾什么,因为这一切,都是为了祖国。“为了祖国!”这4个庄严的字,它凝聚 了无数爱国人的力量,他们奋斗,他们艰辛,却不求回报。我们幸福的生活正是用无数战士的鲜血换来的,难道我们不应更加努力,学习他们的精神吗?长征是中国乃至世界战争史上光辉的一页,电视剧《长征》翔实和艺术地展现了这一发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伟大战略行动,观后感受颇多:

  一、从长征的起源看面对危机、处理危机的勇气和智慧。

  早期的共产党,在刚刚拥有自己的军队和根据地后,对内面临着革命思想统一、组织建构完善、民众基础加强的迫切任务,对外受到反对势力的挤压和军事进攻。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损失惨重,军队的数量和装备锐减,领导机构错误思想占据主导,形势极其危机。这时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为保持革命力量,毅然决定战略转移,这显示出巨大的勇气。在转移的目标和目的地上都存在诸多未定因素,就坚持北上抗日的旗帜和决心,这是伟大的智慧!既是民族利益放在首位的大义,也是坚决投身抗击外来侵略强敌的大义,同时也为处在危机和艰难时刻的革命力量找到了新的方面和出路。

  二、长征的过程是艰苦卓绝的,也是共产党人不断克服各种困难,寻求在逆境中发展的过程。

  长征的初期,由于错误军事路线的领导,使得红军遭受了较大的损失。痛定思痛,红军总结了前段的错误,逐渐恢复了毛泽东在党和军队的领导地位,四渡赤水巧妙摆脱追堵,并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批评并改正了错误的政治、军事路线,确定了符合现实的、符合党和红军发展的道路,并且健全了党的组织机构和组织原则。但事情的发展并非从此顺利,在与四方面军会面后,又出现了张国焘企图分裂党、分裂中央、分裂红军的行为。面对这样危机事件,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及时果断地处理、化解了危机,既是领导人卓越的体现,又是组织力量的体现。长征期间共产党坚持思想统一,坚持党对军队的的领导,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北上抗日的战略目标,爬雪山,过草地,入不毛之地,闯土匪聚居地,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开始了新的革命过程。在翻越长征途中最后一座大山—六盘山后,毛泽东写下了“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伟大诗句,既是豪迈的个人壮志,也是走向新征程的伟大信心。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共产党顺应和把握历史潮流与机遇,面对危机,化解危机,逆境中突破和发展的伟大过程。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政治、军事和组织基础,也将永远地被记载于历史的长卷中。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的启示作用是巨大和深刻的。在当今市场经济的中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是充满危机、挑战和机遇的。逆境中的崛起需要勇气,需要智慧,更需要正确的、坚定的目标和方向。发展面临许多的问题,勇于解决,善于解决各种问题既是不断前进的要求,也是在前进中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的过程。

  看完《长征》后,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使我感慨万千。我们祖国新一代的人才!,需要沿着像万里长征一样的路走很久很久,长征精神是我们学习的典范,而真正开拓祖国的义务,就在在我们手中。长征的精神激励着我努力学习,克服生活.学习中的种种困难,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上艰苦奋斗、大公无私的品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如今我们生活在他们为我们创造下的和平年代,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有什么理由不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让我们把《长征》的精神用到学习、生活中,为祖国的强大而努力奋斗。

  长征的伟大不仅仅是他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长 征让我们感到了正义的力量,长征忘我的大无畏精神和排除万难勇往直前的气魄深深的感动着我们每一代人。让我们记住那些勇士们,象他们一样勇敢的走下去,为我们的祖国努力的学习,努力的走下去……

  关于革命精神的心得体会三:

  《我的1919》观后感800字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近代史直接告诉我们的道理,它告诉我们自1840年以后中国如何被迫签订一个个不和理条约。甚至在一战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竟然没有得到战胜国应有的待遇,没有得到在战前各盟约国给出的承诺。甚至中国的主权也遭到破坏——山东属于我国领土却被日本抢去。

  《我的1919》这部电影向我们证明,当个人很“要强”,但国家太弱,那么这个人是要吃亏。同时也展现当时帝国侵略者为了自身的利益把中国的利益出卖了,也把中国被日本侵略的事实生动的展现给观众。同时也表明了当时中国政府的腐败,为了自身的利益,向日本妥协把国家的主权出卖了。

  但中国也有自己的“脊梁”,也有那些为国家利益,把自己的时间自由,甚至生命献给国家的人。顾维均是巴黎和会上中国的代表之一,为了中国的利益不断的挣扎着,与外国侵略者斗智斗勇,不顾个人的安危。同时又不顾但是腐败政府的命令,以国民的利益为重,拒绝在战胜国合约上签字,生动的展现了中华民族那种为民族的利益顽强的抵抗外来的侵略,同时也表现出了中华民族所固有的爱好和平,希望与其他民族友好的相处,热于助人的传统美德。

  同时也展现了当时热血的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儿女用不同的方式来保卫中国的利益,顾维均从小到大的兄弟,中国革命的一位革命者即使在国内被迫离开,但在国外仍坚持自己理想,仍在外国不断的奋斗,带领中国华人维护国家的利益,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不忘告诉自己的妻子国家已是一片热土,中国的觉醒必将带领中国走向光明,因为中国儿女的血是热的。他们不愿自己的同胞,国家受到侵略。同时也展现当时新的思想流入中国,中国的思想领域也开始活跃起来。由顾维均与朋友的争吵可知,思想的活跃 必将推动中国革命的进步。同时这部电影也展现了“美学与史学”的完美结合,在最后顾维均的朋友去世所展现的雄雄烈火,不仅表现了中国人的愤怒,同时也表现了中国革命烈火在雄雄燃烧,中国将在世界的丛林中站起来,中国将会结束受侵略的历史。因为有那些为了中国利益牺牲自我的中华儿女,他们不怕危险在屈辱的外交上仍用智慧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自强,自尊,自爱。

  红色电影《地道战》观后感800字(文章五)

  地道战,描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段经典故事。

  一开片,黑白画面和嘹亮的红歌,深深地吸引了我。黑白之间,透露着闪亮的精神,是现在缺少的一种淳朴的韧劲;嘹亮红歌,唱响的是那一代的风貌,将我们引领进那段岁月,感受那段岁月人们经历的过往,或沧桑,或澎湃,或凄凉,或美好。但,那一段剪影却让我们看到了彼时中国革命的朝气蓬勃,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与团结。

  这是在1942年,高老庄的人民群众为了保卫祖国,集智集勇,最终歼灭了敌人。在消灭敌人的过程中,高老庄的人民在战争中学习,在战争中进步,虽然经历了许多困难,但是,坚持就是胜利的精神支撑着他们,勇敢的力量在支持着他们。

  最初,高老庄人民为了藏身,开始挖地道。村里动用了全村男女老少的力量,初建成了地道。刚建成没多久,黑风口的日军就来袭击高老庄的人民,老村长为了全村人的安全去敲警钟而牺牲了自己。这正是保卫祖国,保卫人民,把自己放第二位的思想的体现。老村长是勇敢的,无私的。

  但是,由于地道工作不够完善,战术不够成熟,地道被破坏。区长及游击队的及时赶到让人民幸免于难。通过这次教训,高老庄的人民吸取了经验和教训,采用了地上打和地下藏相结合的战术,来攻打和防御。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人民团结起来,集中智慧和力量,勇敢地面对比自己武装力量强大的敌人,即便一开始不会打,但是在战争中学习,在战争中进步的思想是可贵的,是值得敬佩的,我们应该好好学习这种勇敢面对的思想和勇气。

  后来,高老庄来了自称是武工队的几个人,不过,细心敏锐的高传宝看出了倪端,索性将计就计,将汉奸带入了地道,来个措手不及。当真正的武工队来后,他们带领高老庄的人民歼灭黑风口的敌人。

  黑风口的敌人在和高老庄人民交战后,被狠狠地打击了。在这之后,黑风口的日军又想偷袭高老庄。高老庄的人民联合游击队和武工队,有勇有谋地歼灭了来袭的敌人,还消灭了黑风口的所有敌人。打了漂亮的一仗。

  这是团结的力量,也是团结的智慧,更重要的是一种信念,一种誓死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信念。正是这种信念,让人民能够在武装力量超过自己好几倍的敌人面前,依然勇猛和坚强,并且战胜敌人。这是我们应该牢记在心,并且学习的。

25037